5
沉降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由底板、金属测杆及保护套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30cm*30cm,厚0.8cm。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和垂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度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海堤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及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沉降观测桩沿海堤线路方向间距一般为100米,每个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桩,分别位于线路前进方向距离中轴线右边0米、10米、20米以及左边10米处,如图所示:
图4 海堤沉降板埋设平面图
图5 海堤沉降板埋设断面图 6
新建海堤的每个断面上还应埋设5个水准点,其布置情况断面图如下:
以下为水准点测点大样图:
2、控制点高程的复测与传递。
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线路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7
(DLT5173-2003)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65m,前后视距差?3m;前后视距累计差?6m;视线高度?0.5m;测站现差:两次读数差?2mm,两次所测高差之
差?3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3m;观测的读数和记录读数取位:DS2级仪器读记至1mm。如下表: 等级 视线长度前后视 前后视距离 红黑面 红黑面所测
(m) 距离差累计差(m) 读数差(mm) 高差之差
(m) (mm) 三等 ?65 ?3 ?6 ?2 ?3 四等 ?80 ?5 ?10 ?3 ?5 表2 三、等水准测量测站技术要求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206-93),水准控制网允许的高差闭合差规定为 Fh差=?40?L(mm)
式中,L为水准路线长度,以km为单位。 测量时水准路线一般如下图所示布设: 路基面观测桩 沉降板
工作基点 观测方向
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并往返测两次,其方法如下: (1)在至前、后水准尺视距大致相等处安置水准仪,后视水准 8
尺黑面,用上下视距丝读数,记入表3中,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管气泡居中,用中丝读数记入表3中;
(2)前视水准尺黑面,用上、下视距丝读数,记入表中,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管气泡居中,用中丝读数并记录;
(3)前视水准尺红面,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管气泡居中,用中丝读数并记录;
(4)后视水准尺红面,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管气泡居中,用中丝读数并记入表中。
现场记录用如下表格做好记录:
上丝上丝方向黑后尺 前尺 水准尺读数 视准平均下丝 下丝 测站 及尺+K-点 高差 号 红 后视距差 前视距差 黑面 红面
检核 计算
表3 水准测量记录表
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海堤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根据《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2003)要求,海堤沉降观测的频率不低于下表:
9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一般 1次/天
每填筑一层时 1次/层 施工期填筑或堆载 沉降量突变 2-3次/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次/3天 第1个月 1次/周 混凝土路面铺设后或 第2、3个月 1次/周 工程运行初期 3个月后 1次/10天
第1个月 1次/两周 各观测值稳定后 第2、3个月 1次/两周 3个月后 1次/月
表4 沉降观测频次技术要求 (三)沉降观测成果整理
每次沉降观测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成果整理,检查记录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然后根据测得沉降点的高程,计算各点的本次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沉降点总体的平均沉降量、沉降差和沉降速。
计算沉降量的方法如下:
(1)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本期沉降量
本期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的实测标高—上次观测所得的实测标高 (2)计算总沉降量
总沉降量=本期沉降量+上次本期沉降量 10
将计算出的观测点的本期沉降量、总沉降量和观测日期记入“沉降观测记录表”中,如下:
沉降观测记录表 编号: 项目使用 名称 仪器 沉降观测点
观测CJ1 CJ2 日期 高程观本期下累计下高程观本期下累计下 测值(m) 沉(mm) 沉(mm) 测值(m) 沉(mm) 沉(mm) 建设(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监理 技术负责人 施测人 签字栏 表5 海堤沉降观测记录成果表
每一项的工程沉降测量任务完成后,提交上述成果资料。 11
四、位移观测
木乃南堤段海堤位移观测采用全站仪测角的方法,周期性的观测海堤上位移观测点和工作基点之间的位移变化值。
(一)测量准备
结合本工程的特点,挑选及准备好适合本工程的测量设备和工具,本工程位移观测采用电子全站仪一套。使用全站仪是自动化程度高,测量速度快,观测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