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练测】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1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讲案
(含解析)
复习目标
1. 掌握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2. 掌握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考点详析 【高考真题】
(2013?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见《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3分) 答: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4分) 答:
②
①
1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
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
2
【技法指津】
本考点是对文言实虚词的理解(包括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等的综合考查。一般来说,一道翻译题3分左右,译出句子大意得1分,译出一个关键点得1分(这里所说的关键点,往往是一个重要词语特别是活用词语、一个特殊句式或固定结构)。鉴于前面已对文言实虚词作过专项阐述,在此只对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和固定结构作重点分析。
(一)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是指某些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和用法。即把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
词类活用的特点是临时性、语境性,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活用义就消失了。 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土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例如:“遂王天下”“大楚兴,陈胜王”中,“王”与“天下”相连,“陈胜”与“王”相连,分别..构成动宾关系和主谓关系,两个“王”都活用为动词,“称王”的意思。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蹄”后跟代词作宾语,在这.里是动词,“用蹄子踢”。
③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寓舍”出现在“所”后做..动同,“住宿、寓居”的意思。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樊於期乃前曰”中“乃”是副词,作状语,于是方位名.词“前”就活用成了动词,“走上前”。
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左右欲刃相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刃”“水”都活用为动词,分别为“杀”“游泳”之意。 .
⑥名词后面带丁介词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厂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军”后省略了介词“于”,“军”活用为动词,“驻扎”的意思。 ..
3
⑦名词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中间往往省略连词“而”,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巾,“前”和“进”之间省略了连词“而”,这里表示前后相连的两个动作,“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2)名词作状语 ①普通名词作状语
a.表示比喻。例如:“嫂蛇行匍伏”。b.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c.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
②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a.表示每一。例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b.表示渐进。例如:“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c.表示往昔。例如:“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
③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为“使(让)……”。例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王”为使动用法,“使我称王”。 .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即名词含有对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成“以……为……”“把……当作……”“对……感到……”。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师”为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某种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例如:“择善而从之”中“善”意为“好的意见”,“险以远,则至者少”中“险”...“远”意为“险峻、距离远的地方”,都成了名词。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穷”作动词,“看尽”;“亲贤臣,远小人”中“亲”“远”都作...动词,意为“亲近”“疏远”。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后跟宾语时,它就可以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使动用法,“使……变.绿”。
4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还可以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翻译为“以……为……”“把……当作……”“对……感到……”。例如:“渔人甚异之”.中“异”为意动用法,“对……感到奇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中“小”为意动用法,“认为……小”。 .
3.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如果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或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就使动词具有了名词的特点。例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谗”“讥”在句中作宾语,作名词,“诬陷、嘲讽的话”;“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中“捕”受“之”限制,作名词,“搜捕活动”。 .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的有些动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该动词就作使动用法,且有“使宾语……”的意思。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为使动词,“使……活命”。 .
(二)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要求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重点是宾语前置句)四种。 1.判断句
判断句足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末连用的。例如:“夺项王足下者,必沛公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邻之厚,君之薄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常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即今之僳然在墓者也。”“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此亡秦之续耳”。 ....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其中“是”表示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问的“是”的区别。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巨是凡人,偏在远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
(4)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予本非文人画士……” .
(5)自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
判断句形式总结如下: (1)”主语+谓语+也”。 (2)“主语+者+谓语+也”。 (3)“主语牛者十谓语”。 (4)“主语+渭语”。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