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羊拉铜矿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分析
作者:罗诚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7年第02期
摘要:羊拉铜矿位于云南省金沙江构造带中部,在昌都-兰坪陆块与中甸-中咱陆块之间,是金沙江-哀牢山结合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金沙江构造带的形成、演化影响下,造就了多期成矿作用,在构造带的控制下,众多金属矿产形成了现在的空间展布,这就是现在非常著名的金沙江-哀牢山铜金多金属成矿带。基于此背景,文章针对羊拉铜矿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羊拉铜矿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成矿作用
羊拉铜矿区位在古特提斯构造域,在世界上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从大地构造位置上来看,属于中咱微板块、昌都—思茅地块二者之间的金沙江板块结合带。整个区域内有明显的构造岩浆旋回,其中有频繁的岩浆活动,在多次岩浆活动作用下形成了岩浆蚀变带,同时还
伴随着大量铜多金属矿带由此形成。基于上述该区特殊构造的基本特点,区域内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构造,区域内的岩浆活动十分频繁,同时经过多期次的围岩蚀变,由于前后叠加改造带来了异常丰富的热液、矿质,最终形成了该区域内众多的铜多金属矿床、点。 1矿区总体特征
羊拉铜矿区共有里农、路农、江边、贝吾、尼吕、通吉格、加仁等七个矿段。区内的褶皱构造,由东往西主要有鱼波背斜、羊拉向斜、你龙保背斜,其内次级褶皱、挠曲发育。羊拉铜矿地处鱼波背斜与羊拉向斜之间的转换部位,不同岩性层之间的接触界面由于岩浆侵位等因素造成的构造作用,产生层间滑脱,发育层间裂隙、破碎带,为成矿溶液提供了运移和储矿空间。区域断裂构造以金沙江断裂(F1)、羊拉断裂(F2)为主干断裂,次一级同向断裂及北东、北西向断层发育。区域断裂具长期性、继承性活动的特征,属导岩、控矿断裂;其余均属切穿古生界、中生界地层的燕山—喜山期浅表脆性断层,属容矿或破矿断裂。以逆冲—平移断层为主,规模大,互相交切,有前冲后落、背冲和叠瓦状、先冲后平移的组合特点。金沙江断裂与羊拉断裂之间,常派生一组北东向的“入”字型次级断裂,其走向一般45°—60°,长度5—10千米不等,宽几米—数十米。断面倾向北西,倾角60°—80°。构成重要的含矿热液运移通道。沿断裂破碎带岩石具泥化、碳酸盐化、青盘岩化、硅化及强度不一的黄铁矿化、黄铜矿(孔雀石)化。
其中,里农矿段构造与成矿较明显,矿化带为里农岩体西外接触铜化矿带、里农复式岩体内外构造裂隙脉状铜矿带、里农爆破角砾岩铜矿带。按照矿体在矿化带中产出的层位段、与标志性层位段的相互关系、赋矿岩石组合、赋矿构造类型划分矿体带或矿群;然后根据矿体产出的空间位置、控矿构造特点、矿化岩石和顶底板岩性特点、矿体(层)的间距和矿体层的内部结构、矿石结构构造等划分单个矿体。该矿段内的所有矿体都在岩体、地层及构造的控制之下,从整体上来看赋矿层位趋于稳定,含矿、控矿的标志层在区内分布稳定且明显,此外不同矿体之间的矿石结构其整体构造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是矿体之间的间距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矿体在矿化带及矿化层中的空间位置、探矿构造类型、含矿(控矿)标志层、含矿岩石组合四个方面是矿体划分和对比连接的主要依据,主要为KT2上-1矿体。 2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及其成矿作用
滇西羊拉铜矿是本文的研究对象,该矿区位于中甸-中咱陆块与昌都-兰坪陆块之间的金沙江构造带中部,这一构造带在金沙江-哀牢山结合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洋盆消减、弧陆碰撞的结合带中,它经历了洋盆的发生、发展整个过程,甚至经受了洋盆的萎缩及消亡。在金沙江构造带的形成、演化的过程中,造就了多期成矿作用,在构造带的控制之下形成了众多金属矿产现在的空间展布,金沙江-哀牢山铜金多金属成矿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金沙江构造带的具体位置在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的北段,该构造带经历了诸多年代,自东向西分别是中咱-中甸陆块西缘褶皱-冲断带、金沙江蛇绿混杂岩带等一系列构造带。如图:
2.1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分析
2.1.1金沙江蛇绿混杂岩带。金沙江构造带的主体是由蛇绿混杂岩构成的,该构造带在金沙江大断裂带、羊拉断裂带之间形成,属于金沙江结合构造带中,同时与其西侧西渠河-奔子栏-羊拉洋内弧所在地相连。具体来说包括如下阶段,其一,洋盆形成时形成了洋脊/准脊型火山岩-蛇绿岩,该岩体主要分布于吉义独、霞若、中心絨一带,而洋脊火山岩其岩性是拉斑玄武岩;其二,洋盆向西俯冲时期形成了一种岩体,为洋内弧火山岩,该岩体由安山岩、玄武岩、安山玄武岩等成分组成;其三,在印支晚期-喜马拉雅期,各岩体相互碰撞推覆形成了富碱性斑岩侵入体。
2.1.2中咱-中甸陆块西缘褶皱-冲断带。滇西羊拉铜矿区位于中咱-中甸陆块西部的边缘,北面从德格洞普起源,向南经过巴塘、中咱、得荣等地,一直延伸至中甸尼西、拖顶及石鼓等地,该地质带的主体沿着金沙江东岸从南向北部延伸。整个矿带内存在非常强烈的逆冲推覆-伸展滑脱构造作用,发育叠瓦式逆冲推覆,在多期次的构造作用的影响下,通过很多方面得以体现,不同地层逆冲构造岩片向西呈现出了叠瓦状分布的态势,与此同时构造糜棱岩化非常强烈,在流变褶曲、流劈理、动力变质等作用之下,各构造混杂岩块随处可见。 2.2金沙江构造带形成与演化模式
2.2.1洋盆阶段。在羊拉奔子栏-霞若一带,海西期初期,出现了局部拉张与裂陷,在裂陷盆地中,大量碳酸盐岩、硅质岩、砂泥质复理石沉积于浅海相-次深海相,在这一过程中,中基性火山岩喷发伴随而生,早泥盆世是该岩体的产生时期。盆地于晚泥盆世时期出现了拉张、裂陷等活动,金沙江洋盆开始出现,硅泥质-砂泥质复理石开始产生,该岩体由放射性硅质岩、粉砂岩、黑色碳质页岩组合而成。
2.2.2消减作用。洋壳在海西末期向西大幅消减,分别形成了两个岩系,其一为洋壳基底的朱巴龙-羊拉-东竹林洋内弧,该岩系以基性、中基性及中性火山岩等岩系为基础发育,在二叠世早期-晚二叠世时期发育而成;其二为中三叠世洋盆闭合时期,该时期发生了弧-陆碰撞,该时期形成了金沙江残留海盆。同时,在地壳因弧-陆碰撞作用之下,该区域内多数地区缺少中三叠世地层,在后来颅内造山的活动中,又由东向西出现了强烈的推覆、左行走剪切作用。 2.2.3碰撞、推覆-剪切作用。构造带在逆冲-推覆等构造作用之下形成了喜马拉雅期金沙江,这种情况下造成了岩石圈的分层及滑脱,一方面这种情况下形成了断陷、走滑、拉分盆地,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诱发了区域性岩浆作用,其作用非常强烈,早期形成的矿床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表现出了成矿多样化、多期次等特点。
2.2.4碰撞作用。以前,印支期末-燕山期曾经在金沙江构造带发生过碰撞推覆的事件。金沙江残留海在晚三叠世早期走向消亡;构造带在晚三叠世中晚期进入全面陆内造山的阶段,带内以及构造带的边缘前陆盆地中形成了碎屑磨拉石,不在金沙江构造混杂岩上整合。与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