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以及不当耕种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仍有盐渍化的潜在威胁,此外台风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同滨海盐化平原工程模式类似,土地资源紧缺,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因而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中,应加强排灌设施的布局,控制地下水位,加速土壤的脱盐,防止土壤返盐,加强农田防护林与沿海防护林网建设,改善土壤,加强抵御风害的能力,培肥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相应的重点工程建设的内容主要是是以灌溉与排水工程为主、以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为辅。
主体地域特征:已脱盐平原、高亢平原。南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h;年平均气温大部分在21-22℃。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是水稻土和潮土,局部市县还分布有火山灰土,土壤由于长期更重,土层深厚,肥力高,农业发展水平高。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限制因素:排灌设施不健全,土壤含盐量高,有机质缺乏,养分含量偏低,土质疏松,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如果耕作不当,易产生次生盐渍化。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重点和方向:加强排灌设施的布局,控制地下水位,加速土壤的脱盐,防止土壤返盐,加强农田防护林与沿海防护林网建设,加强抵御风害的能力,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组合特征:土地平整工程,进行表土改良,田块以条田为主;泵站抽排工程和深排水沟工程;取水方式以引水为主;二级田间道路面以砂石路面为主,一级田间道路面以水泥路面为主。
关键指标:田块:标准化条田,有效土层厚度≥60cm,适宜机耕。灌溉保证率大于90%,灌溉水源引用河流过境水和水库蓄水,灌溉方式为集中、自流或提水灌溉,以沟灌为主,渠道特征为明渠布置,排水采用抽排、自排方式,斗渠(沟)密度1.5~2.0km/hm2,农渠(沟)密度5~6km/hm2;道路密度约2~3km/km2,其中田间道2~2.5km/km2,生产路2.5~3km/km2。
B.6 台地灌溉类型区(模式)
土壤母质是花岗岩地区,水系和渠系相对地下水灌溉工程类型区较发达,农业用水主要采用地表水灌溉,但是由于部分地区土壤的母质是花岗岩的风化物,土质疏松,虽然透水透气性好,但是保水保肥能力差,加上夏季雨水多,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淋溶作用强,速效养分含量较低;而全年温度高,热量充足,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快速,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母质又过于粘重,易滞水受渍。此外,台风等自然灾害威胁大。因而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中,应根据土壤特性状着重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同时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沿海地区还应加强农田防护林与沿海防护林网建设,提高抵御风害的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以及排灌设施的布局。相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主要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玄武岩台地地区,土壤主要是以玄武岩风化后的亚粘土母质,质地粘重,透水透气性差,加上地下水位高,排灌设施不健全,易滞水受渍;此外,台风等自然灾害威胁大。因而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中,应着重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的肥力,同时加强排灌设施的建设和布局,从而防止土壤的盐渍化倾向。此外,还应加强农田防护林与沿海防护林网建设,提高抵御风害的能力。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主要是以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为主、以灌溉与排水工程为辅。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目标:加强农田防护林与沿海防护林网建设,提高抵御风害的能力;同时加强排灌设施的建设和布局,从而防止土壤的盐渍化倾向;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的肥力。
18
主体地域特征:沿海台地。北热带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为1750-2000h,年平均气温22-23℃,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2000mm;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为水稻土,局部市县还分布有火山灰土,本区低产田面积大。
土地利用限制性条件: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速效养分含量也较低;海积平原区土质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差,如果耕作不当,易发生次生盐渍化;玄武岩台地区质地粘重,透水透气性差,易滞水受渍;排灌设施不健全,台风等自然灾害威胁大。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重点和方向:大力推广节水灌溉设施;同时还应加强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以及排灌设施的布局,防止土壤的盐渍化倾向;沿海地区还应加强农田防护林与沿海防护林网建设,提高抵御风害的能力。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组合特征:土地平整工程,进行表土改良,田块以条田为主;取水方式以抽水为主;二级田间道路面以砂石路面为主,一级田间道路面以水泥路面为主;设置防风防护林工程。
关键指标:田块:标准化条田,有效土层厚度≥60cm,适宜机耕。灌溉保证率大于75%,灌溉水源主要为地下水、河流和水库蓄水,灌溉方式为集中、自流或提水灌溉,灌溉方式包括沟灌、喷灌和微灌等,渠道特征为明渠和管道输水布置,排水主要为自排方式,斗渠(沟)密度1.5~2.0km/hm2,农渠(沟)密度5~6km/hm2;道路密度约2~3km/km2,其中田间道2~2.5km/km2,生产路2.5~3km/km2。
调整说明:将台地地表水灌溉类型区、台地地下水灌溉类型区合并为台地灌溉类型区(模式)。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