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温感形容词的中日认知对比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温感形容词的中日认知对比

摘 要:语言中语义引申所体现的是民族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本文旨在探讨中文的寒和日文的「寒い」所体现的中日的隐喻认知机制,给日语学习者以借鉴。

关键字:语义引申 概念隐喻 寒 寒い 中日认知 一、一词多义和概念隐喻

1)一词多义的研究具有语言学的重要意义。一词多义集中体现了语言的语义变化、认知概念网络的形成及其转换规律、客观世界和语言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2)概念隐喻 莱考夫(lakoff)把隐喻定义为“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他提出的概念隐喻将隐喻视为人类认识某事物,并将其概念化的一种机制。进而将其定义为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其目标域一般是比较难以把握的抽象概念。 二、具体分析 (一)一致性考察

“人类共同的感官生理机制,相同的刺激往往会使不同的民族的人们产生相同的心理联想,这就决定了人类的某些共同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1]换言之,中文的“寒”与日语的「寒い」在语义引申中体现了某种语用共性,以下,我们结合例句作简要分析。 1)由身体感觉投射到具体的事物

①玉枝は裾に寒い風をうけて、はじめてわれに返った。冷风吹动着玉枝的衣服的下摆,她开始苏醒过来。(越前竹人形)

②三月のまだ肌寒い朝 3月里的早晨仍旧很冷 (金閣寺) ③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寒風と雪とが顔にぶつかるのが、かえってさわやかであった。(彷徨)

无论是寒风、还是三月的清晨,都让人感到身上发冷。由感官体验引申到表现某一具体事物。目标域是天气,风,夜等具体事物。 2)由身体感觉向心理感觉投射

①「朝から寒い思をして、一匹も釣れないでは君、遣切れないじゃないか」“一大早就冒着寒冷去钓,一条也没有钓到,你说,这不是够呛么!”(破戒)

②而最最让他悲伤、让他心碎心灰心寒的是他的两个孩子。 だが何より彼を悲しく、嘆かわしく、悲痛な気持にさせたのは二人の子供たちであった。(活动变人形)

被修饰的“心”“思想”等,都是有关人的精神活动,心理感觉的词语。而理解这种目标域的源域是来自于人类的身体的冷热感觉。在这里中日的认知是一致的。 3)由身体感觉向抽象概念语义投射

①鲍家祖上做过官,莫看如今贫寒,却是有根底的。鮑家の祖先は役人で、今でこそ貧乏だが、由緒ある家柄なのだと。(小鲍庄)

②お寒い研究設備。简陋的研究设备。(辞书例句) 由于人在贫困卑微的情境下的感觉和在寒冷状态下的感受有相似性,中日都从这点出发,用温觉来映射贫困清寒的状态。

4)共感觉转换

①顧みて思はず新月が枯木の梢の横に寒い光を放ってゐるのを見る。如果猛一回首,便会发现一弯新月亮挂在秃光光的树梢闪耀着冷光。(近代作家入門)

②看着他手中利器发出的寒光,没有人敢吭声。かれの手のなかの刃物が放つ冷たい光を見ていたが、怖くて誰も口をきけなかった。(红高粱)

以上是表示光的通感隐喻,都是以温觉为源域,以视觉为目标域。该类隐喻是从温觉向视觉的映射。听觉的通感隐喻也同样存在,例如:寒声和“寒い音”。 (二)中日对译考察

①日译汉:在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搜索关于「寒い」的例句共有98句,表示基本温度意义的有76句。其中,译成“冷”的有48句,占全体的63.4%,译为“寒冷”的为9例,译成“寒”的只有5例。 ②汉译日:由于“寒”为单音节形容词,字在中文中单独出现的频率较小,本文把“寒冷”“寒风”等词同样作为考察的对象。语料库的对译结果如下: 翻译 可以看到:

从中文对译日文时,「寒い」占比重最大,前三者分别占到了71.8Y.0%和51.6%。不容忽视的是,「冷たい」也占了一定的比重。 三、非一致现象的文化探讨

1)日中对译时,日语的「寒い」,有一半以上译成了中文的“冷”。这里可以看到中文由寒向冷的意义过渡。现代汉语中“冷”逐渐取代“寒”成为主要但非唯一的表达方式。

①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处于黄河流域,这里四季分明,当时威胁先民生存的重要因素当属严冬的酷寒。由于先民对这种“极低的温度”感知突出,因此,“寒”字首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②但后来,“寒”无法满足先民对日常生活中日渐丰富的温度体验,这种需求导致了“冷”的产生。而“冷”也成为温度范畴的典型,搭配和引申义都日渐丰富。

2)中文的“寒”在译成日文时,也出现了翻译成「冷たい」的情况。

①中文的“寒”与“冷”基本上是程度的区别,前者程度更深。表现气候、物体、温度、极低。当发生转义时“寒”侧重的是负面程度极深,而“冷”只是表现负面影响。

②日语中的「寒い」、「冷たい」并无程度之差,多是说话的角度不同。「冷たい」用于气体、液体、固体,多表示客观事物的属性,「寒い」用于气温、气候或人的主观感觉。[2] 四、隐喻背后的认知能力

1)中西传统上都将隐喻认定为一种修辞现象。现代认知学把隐喻提升到认知的高度。“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识活动。”[3]

2)对寒和「寒い」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最初的感官感受

到投射具体事物到描述心理感受再到抽象概念的引申。这个过程便“明确的表现了思维从原始具体形式向抽象形式发展的过程”(a.t.斯皮尔金,1956)。 结语:

本文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总结了“寒”和「寒い」的一致性,从中日对译的角度探讨了中日认知的非一致性。涉及了“寒”“冷”发展变迁的文化背景。总结了中日温感形容词的差别。但中文寒和冷的意义派生产生分歧的原因,中文的寒和冷传入的日本的时间,日文中「寒い」「冷たい」的用法与中文产生不同发展轨迹的内在认知因素。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珍 感官形容词词义演变分析 [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4

[2]白继宗 日语表示温度的词的词汇意义及用法 [j]外语学刊 1980

[3]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2000

温感形容词的中日认知对比

温感形容词的中日认知对比摘要:语言中语义引申所体现的是民族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本文旨在探讨中文的寒和日文的「寒い」所体现的中日的隐喻认知机制,给日语学习者以借鉴。关键字:语义引申概念隐喻寒寒い中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hw484t68n7k6x46aj4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