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案例分析《拥有一双亮眼睛》+《遭遇“野蛮”儿童》
中班案例分析:拥有一双亮眼睛
背景:
最近,我们班正在开展“苹果和桔子”的主题活动,宝宝们通过看看、摸摸、吃吃的途径,进一步了解了水果的常识,丰富了已有经验。今天,亦晨宝宝带来了一袋神秘的水果,一下子便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目光。于是,围绕着这袋“神秘的水果”,我们展开了品尝大会及热烈讨论…… 实录:
我打开袋子,拿出一包包的“水果”,孩子们都嚷嚷着,这不是水果。他们一下子就认出了葡萄干、香蕉片,通过品尝,他们一致认为都很好吃。此外,我还为孩子简单介绍了水果干的制作方法。“看看,还有一样是什么水果做成的呢?”我打开包装袋,把东西倒在了盘子中,先让孩子仔细观察外形,于是,各种各样的答案开始涌现。 ——诺诺说:“这是苹果吧,红色的。” ——婕婕说:“有点软软的,是桔子吧。” ——小邱说:“我觉得是大西瓜。”
我点点头,笑嘻嘻地说:“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到底是什么呢,要不我们一起来尝尝看,吧?”我的提议马上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响应,于是石榴班的品尝大会开始了。大家都小心翼翼地品尝着,不时发出感叹,“好甜啊”,“好像有点酸”,“有一粒一粒的”……
“张老师,是草莓,草莓!”叶莹大声说,旁边的弈灵也点头附和着。没过多久,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响应她们的答案,顿时,教室里热闹一片。于是,我开口道:“我也来尝一尝!”孩子们认真地看着我尝了一块,“哈哈,真的是草莓啊。”孩子们都笑了,嘴里还嚷着“我就说吧”,“我一吃就知道是草莓”…… 反思:
此次“神秘的水果”活动的展开,纯属意外,完全得益于亦晨宝宝带来的一袋水果干。这袋“神秘的水果”不仅成功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而且把他们肚子里的馋虫也给引了出来,于是,我就顺水推舟进行了以上的活动。
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首先需要细致的观察力,要善于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发现它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并实施及时教育。从上面的活动中很多孩子对于葡萄干、香蕉片的认知情况看,这两样东西都属于是比较常见的,而且他们都拥有相关的经验,但是对于草莓干,孩子的相关经验缺乏,于是我便抓住这个契机,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进行自主探索。我觉得,虽然老师预设的活动不少,但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好奇,总有如此巧妙的意外发生。我们知道,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也是生成活动中主题内容的重要来源。利用孩子的兴趣和现实情景,适时的融入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一个自然生成的主题活动由于它的偶发性,再加上事先没有足够的有关知识准备、材料准备等,因此不可能生成一个像模像样的主题探究活动。因此,更需要老师现场的灵活机动。
其次,我们要允许孩子出错,并适时进行鼓励、支持和引导。孩子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愿望去探究周围世界,常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认识世界。活动中,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进行了猜测,答案精彩纷呈,虽然都是错误的,但这说明他们正在积极思考,我们要保护他的好奇心、求知欲,留给他自由想象的空间,鼓励他们主动去探索。
第三,要适度控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由于偶发事件生成的活动和预设活动不同,需要我们老师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对生成活动所涉及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合理控制。在“神秘的水果”生成活动中,考虑到小班孩子的接受能力,我对于这些水果干如何制作的过程,只是进行简单的阐述。不过,我发现孩子对于水果干的制作方法很感兴趣,因此,我觉得下一步还可以让孩子通过观看录像或者实地考察,去了解水果干的实际做法,然后再通过后续的谈话活动,让他们说说自己所看到的,从而将生成活动推向高潮。
一袋普通的水果干,在孩子眼中却成了神秘、好奇的源头,而我也借此生成了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取得了较成功的成效。其实,孩子对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和好奇,而这些都能转变成为教育契机,只不过需要你的一双亮眼睛去发现。
中班案例分析:遭遇“野蛮”儿童
一、背景
成长中的孩子,由于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健康尚未成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不全面,一旦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就会采用一些野蛮的行为表现出来,即攻击性行为。
小松松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他的父母由于平时忙于工作,所以周一至周五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周六上午要参加故事班,周日上午又要参加英语班,所以和父母的接触时间很少。由于祖辈的宠爱有加,所以小松松比较任性,也比较霸道,不太喜欢分享,容易生气。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不能吃亏——“奶奶说别人打我,我一定要打还的。”
在“贴人”游戏过程中,小松松和BOB都想和JERRY站在一起。小松松拉着JERRY的手说:“我们站一起吧!”可是BOB说:“是我先站到他旁边的。你走开!”这句话激怒了小松松,用手指头指着BOB说:“你才走开!”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吵起来了。在过程中,BOB不小心踩到了小松松,小松松马上踩了回来,而且不只踩了一脚。事后,我问小松松:“你为什么那么凶地对BOB还要踩他脚?”小松松倔强地歪过头,说:“是他先踩我的。”“可是明明是他先走到JERRY旁边的啊,而且他踩你也不是故意的。”小松松说:“奶奶说别人打我,我一定要打还的。”
小松松出现上述中的争吵和“打还”事件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平时
小松松的奶奶是这样“教育”他的,从小就灌输给他不吃亏的思想。在他奶奶看来,或许这是疼爱宠爱孙子的表达方式,因为害怕孙子在外面吃亏,受人欺负。其实,正是这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了小松松频繁地出现攻击性行为,以至于这种行为成为了小松松的习惯,让他变成了十足的“野蛮”儿童。 三、教育策略
——进行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
在对小松松进行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之前,小松松的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要改变溺爱孩子的教养方式,更不能因为怕孩子吃亏而引导孩子用反攻击的错误方法去打还回来,要给小松松讲道理,使他懂得“打人不对,不许打人,这是规矩” ,也应该让他认识到“不都是人家不好,自己也有错的时候”。但是,决不能动不动就打骂,或者用简单、粗暴的办法。
在改变家庭教养方式的基础上,渐渐提高小松松人际冲突解决能力,从而有效控制他的攻击性行为。比如,在别人玩的时候,小松松如果也想玩,可以教他如何以一种商量的口吻向别人有礼貌地询问是:“请问可以给我玩一会儿吗?你玩一会儿给我,我玩一会儿再还给你。”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方式,这种方式所达到的效果远远比用武力将小朋友推开来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