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能力到课程育人能力
深化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首先进一步明确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一线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那么教师培训就要专业地帮助教师不断提高素养,做好“培养人”的发展工作。 一、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主要场所
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关键。这个质量是指育人的质量,是指学生具备了发展的基础素养之后,还应该具备面向未来社会的高级素养。高级素养具体表现在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实现,是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获得可迁移的能力,从而具备应对复杂问题的思考能力,超越现有技术的创新能力。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培育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素养的提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在学校实践活动当中实现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就是学校教育水平的集中体现,一个区域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的集合,就是区域教育质量水平的集中表现。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术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素质,教学学术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术。教师的成长在课堂上,在学生的发展中。
好老师要上好课。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呢?一是要落实国家的课程标准,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评价这节课学生的收获,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有多少学生有收获?超越这些收获的是学生的状态,是不是被唤醒、被激发了?这是很重要的。所以,好课是基于学科、超越学科的;也是超越今天、帮助学生面向未来的课。
教师的好课需要有好的学习设计和好的课堂实施。学习是学生在与情境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的过程。好课的标准:一是要有好的情境素材,将学习内容和真实生活关联起来,能造成认知冲突,挑战学生的认识角度。凡是针对学生认识障碍、需要理清认识思路的素材都是好的素材。二是要有好的驱动任务。教师要能够设计出有价值的学习任务――为什么?怎么办?思路性、关系性的任务是好的任务。三是要有好的学习活动。思考、研讨、探究,概括、分析、解释,预测、设计、评价,建构模型等,凡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深度参与课堂的活动都是好的学习活动。四是要有好的教师行为。连续追问、证据反驳、思路外显、教练指导、搭设支架、引导启发、对认识方式评价、模型化,利于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 教师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以此来获得教学能力的提升,这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得走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具有现场性、独特性、不确定性、主观性等特征,教师的工作场所个性化,是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学学术研究要
帮助老师获得学科教学能力,生成教学实践智慧,最后提升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 二、从教学能力到课程育人能力 教师的成长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新任期的教师更多是模仿,关注教学技能、交流技能等;发展期的教师形成了习惯,关注学习成绩、学生特点等;成熟期的教师更多是创造,关注问题解决,主动探索等;名师更多地进行教育验,凝练育人思想、引领创新等。这就是教师的发展过程。
新时代,教育踏上了新征程。我们对学科育人目标的理解不断升级,从1952年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提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三维目标”,再到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评价也在升级,从考察“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强调学科内的综合性,再到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到当前的强调基于真实情境做事的能力。 教师的成长要从关注教学能力升级到关注课程育人能力。教师学习内容要涵盖学科专业逻辑、学生认知逻辑、课堂教学逻辑,特别是要在整体理解学科育人价值的基础上,备好课、上好课、做好课后 辅导。
通过团队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正确的内容加上正确的过程,才能习得素养。学生要经历有体验、有感受、有发现
的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创生意义。通过大观念、大主题、大项目、大任务,以学习单元将知识结构化、任务情境化、学习实践化,开展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实践性学习,学生思考并独立决定、实践并完整体验、表达并不断修正。比如,科学学科强调“做中学”,思想政治学科强调“议中学”,地理学科强调“实践中学习”,语文学科强调“学习任务群”。
通过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激发教师的热情。教学和教学研究从“知识导向”转向“育人导向”,从“讲背考练”转向“任务型主动学习”。在教学理念上,从“学科教学”转向“课程育人”;在教学目标上,从“知识获得”转向“素养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在教学方式上,从“认真倾听”转向“深度互动”;在教学改进上,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证据”。有团队、有研究、有实践、有改进的过程,让教师体悟、成长,是脑力、体力付出的过程,更是提升、发展的过程。
《指导标准》是开展教师培训的重要参考和基本依据。以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教学为例,首先是建立了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能力指标体系,二是开发了教师自我诊断的“能力诊断级差表”,三是设置了体现水平进阶的培训课程。一级指标与初中化学课程的一级主题对应,并增加了具有统摄性的“学科整体理解”指标;二级指标为初中化学教学能力的核心项;三级指标是具体培训目标,是教学能力核心项的细化(能力子项),能力诊断描述能力
子项的分水平行为表现,分为4个水平。针对三级指标,培训课程模块下设分级培训专题及内容要点。
以二级指标“主题教学过程设计”下的三级指标“核心问题任务确定、学生活动与问题线索设计”为例,水平一:教学过程照搬教科书的任务和问题,学生活动仅限听讲做题;水平二:教学过程关注具体知识的落实,并据此改造或设计问题,学生活动设计形式化;水平三:基于具体核心知识及其认识功能价值设计核心任务,基于知识目标的达成设计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水平四:基于核心问题任务,综合考虑知识逻辑顺序、学生认识发展脉络设计问题线索,基于能力素养目标的达成设计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从学生学习空间、学习任务、学习方式等方面分析学习活动设计的水平。 总之,《指导标准》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角度开展培训指导,特别突出了教师能力的发展进阶。 三、《指导标准》助力教师成长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的通知》强调,“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发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等3个文件的通知》强调,“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