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JK罗琳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JK和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本人的故事令人称奇。1965年出生的她,六岁就酷爱写作。1990年,她乘火车从曼城到伦敦途中,一个人物形象浮现在脑海里,这是一个黑发青涩的男孩,戴着一副大眼镜。这个形象让她激动不已。彼时,JKR的母亲去世,她能深切体会到孤儿的心灵之痛,她决定写出来。但是当时写作的动力并不足。

1992年10月,她跟一个葡萄牙人结婚,一年以后闪电分居,生下了一个女儿。她成为单亲妈妈,靠政府救济为生,并且被诊断出抑郁症,人生跌入低谷。此时,唯一能拯救她的就是写作了。罗琳2008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披露这一段人生感受:“失败意味着扫除不紧要的东西。我停止伪装,回归本真,聚集能量,完成对我重要的作品。恐惧已经释放,我自由了,我还活着,我有爱女,还有一台老式打字机和一个伟大的想法。降到谷底让我从头构建我的人生。”

罗琳所说有多少是真的,颇令人生疑。人总是习惯用简单的因果关系去解释生活,成功了之后,任何意见小事就往励志的方向引。也许,罗琳当时的人生选择本来就是盲目的,闲着也是闲着,写作就跟现在上网刷微博一样,打发时间罢了。

1995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手稿问世,在被12家出版社拒之门外后,Bloomsbury出版社买走了它,不过只预支了1500英镑稿费,这钱不足以养家,经纪人建议罗琳出去找个工作补贴家用,1997年,苏格兰艺术协会赞助了她8000英镑。她经常带女儿到咖啡馆写书,因为在那里,宝宝睡得快。

1998年是罗琳时来运转的一年,她处女作的版权在美国拍卖,得到了10.5万美元的报酬,她说当时激动得“差点死去”。此后,她以每1~2年一部的速度出版,并且出版时间都选在六七月份,学校放暑假的时候。

哈利·波特到后来,调子越来越黑暗,我记得梵蒂冈教廷曾经就此发表过警告。罗琳其实告诉世人,姐写的不是儿童文学,姐写的是死亡。她之所以从不吝于提起死亡,是因为死亡是一种无法改变的东西。没有人在这个漫长的魔法故事中复活,罗琳从不试图给人以假象。即使被复活石唤醒的死人也是不快乐的,最终还是要回到坟墓去。

《哈利·波特》在电影上的成功也超乎寻常,它的电影版权被华纳兄弟买走时,罗琳附加了严格的条件,比如,必须全部用英国演员。她牢牢控制全部电影剧本,不容改编乱改,另外她还担任了最后两部的制片人。如果没有改编成电影,这部超长篇小说的普及度和影响力都会大打折扣。人们就是看着扮演哈利·波特、罗恩、赫敏的小演员容颜转变,才意识到时间的飞逝。

《哈利·波特》不算完美的大结局,让人明白什么叫一代人过去,一代人又来,唯有此地此景此世界永在。十年一觉的青春梦已经醒来,人们在寻找下一步作品,为见证岁月的流逝找一个新的航标。

人物简介:

全名:Joanne Kathleen Rowling 乔安妮·凯瑟琳·罗琳笔名:J.K. Rowling

全名:乔安妮·凯瑟林·罗琳(Joanne Kathleen Rowling)是一个误传,并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罗琳唯一的名字是“乔安妮”(Joanne)。在第一部《哈利·波特》出版之前,出版商担心罗琳的女性身份会影响她作品的销售,劝说她使用一个中性化的笔名。当时穷困的罗琳于是同意,给自己取了J.K. Rowling的笔名,尽管她的名字中其实没有Kathleen这个中间名。

昵称:朋友们都叫她“JO”,FANS们叫她“JK”,朋友开玩笑的时候叫她“JAKE”。 花名:同学有时奚落她叫“Rolling Pin(擀面杖)”和“Rolling Stone(滚石)”。

童年:罗琳自己说她小时候是个戴眼镜的脸上平平的女孩,非常爱学习,有点害羞、流着鼻涕、还比较野。童年的时候,她有过两次迁家的经历。一次是从Yate(布里斯托尔港一边)搬到Winterbourne(布里斯托尔港另一边),一次是从Winterbourne搬到靠近Chepstow的Tutshill的乡村。

父母:父亲Peter是一名退休的飞机制造厂Rolls-Royce的管理人员,母亲Ann是一位实验室技术人员,于1990因病去逝,终年45岁。他们1963年在一列火车上一见钟情,并结婚。

兄妹:一个妹妹,名叫Dianne,也叫Di,比罗琳小两岁,曾经学过护士,现在爱丁堡学习法律。 婚姻:1990年罗琳与一名葡萄牙电视新闻记者乔治·阿朗特斯简单地结了婚。三年后,随着女儿的出世,他们离婚了。2001年12月圣诞节次日的节礼日(Boxing Day),罗琳与麻醉医师尼尔·默里(Neil Murray)在苏格兰的新居携手再度走进了婚姻的殿堂。2003年3月,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名叫戴维。2005年1月,又一个可爱的小女孩麦肯齐也来到了这个家庭。如今,罗琳与丈夫以及三个孩子幸福地生活在爱丁堡。

子女:大女儿杰西卡,出生于1993年6月27日,与罗琳生活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市;儿子戴维,出生于2003年3月;小女儿麦肯齐,出生于2005年1月。 学习经历:毕业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学习法语和古典文学,获文理学士学位。最近,获母校授予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在英国曼彻斯特接受教学培训。 代表作品:《哈利·波特》系列作品。 版税收入: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在中国最赚钱的外国作家富豪榜首次发布,该榜统计了2000年至今十年间,外国作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版税总收入,共有25位外国作家上榜,罗琳以9550万元人民币版税收入问鼎外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宝座,引发各界热议。[1]

个人履历

1964年安娜·沃兰特与皮特·罗琳在一趟由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开往苏格兰阿伯里斯的火车上相遇,并一见钟情,后双双到海军服役。

1965年3月14日安娜·沃兰特与皮特·罗琳在伦敦北部的塔夫纳公园附近的万圣区大教堂结婚。

1965年7月31日乔安娜·罗琳在耶特车站大道240号的考特奇医院出生。(国外的网站和罗琳相关的传记都说过罗琳是出生在1965年,还描述说安娜和皮特婚后不久就生下了罗琳,并非人民文学出版社所说的生于1966年)

1967年6月18日罗琳的妹妹黛安娜·罗琳在位于耶特的家中出生。

1970年9月乔安娜·罗琳在温特本尼的高地街上的圣迈克大教堂英语学校开始上小学。 1974年9月乔安娜·罗琳在塔茨希尔教堂小学上学。同一年,乔安娜·罗琳的祖母凯瑟琳·罗琳因心脏病去世。还有几乎所有学生(包括罗琳)不喜欢的的老师希尔维亚·摩根夫人和她的丈夫也去世了。

1976年秋罗琳开始在塞德伯里的韦迪恩综合中学上学。

1979年罗琳的家庭在变化,罗琳的妈妈勉强在罗琳学校找了一个实验室技工的工作。 1980年罗琳母亲安娜·罗琳(即安娜·沃兰特)被诊断出有多发性硬化症,一种很严重的家族病。

1982年乔安娜·罗琳成为韦迪恩综合中学的学生代表,她的成绩十分优秀。 1983年罗琳的母亲安娜·罗琳立下遗嘱,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

1983年夏罗琳从韦迪恩综合中学高中部毕业,参加了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 1983年秋罗琳开始在英国埃克赛特大学学习,主修法语和古典文学。

1985~1986年大学第二学年,罗琳因参加了埃克塞特大学的“法国实践活动”而来到巴黎。她在那里教英语。这是她首次任教。 1987年春罗琳从埃克塞特大学毕业。

1990年罗琳勉强同意她男朋友的提议,搬到曼彻斯特和男朋友住。同一年,罗琳在一列从曼彻斯特回到伦敦的火车上突然想到哈利波特的故事。当时她身上既没有笔也没有纸,所以只能靠脑子记住自己想到的每一个细节,直到回家之后才把它写下来。

1990年罗琳在曼彻斯特商会找了一个秘书工作,不过很快就离开了。后来又在曼彻斯特大学工作了一段时间。同一年,乔安娜·罗琳的母亲安娜·罗琳因多发性硬化症去世,时年45岁。

1991年罗琳在葡萄牙的奥波多一家英考特英语学校做了英语教师。

1992年在葡萄牙奥波多的米亚卡瓦酒巴,一位名为乔治·阿朗特斯的新闻系学生对罗琳一见钟情。

1992年8月28日据传乔治·阿朗特斯在这一天向乔安娜·罗琳求婚。

1992年10月16日乔安娜·罗琳与乔治·阿朗特斯结婚,婚礼在葡萄牙奥波多举行。 1993年4月2日在妻子去世不到半年,罗琳的48岁的父亲皮特和他的前任秘书——小他8岁的珍妮特·格里芬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婚礼。据说珍妮特为了和皮特在一起,抛弃了她在布里斯托尔的丈夫和儿子。

1993年7月27日罗琳的女儿出生,取名杰西卡。

1993年11月17日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乔治把罗琳独自扔在了奥波多的街头上。乔安妮·凯瑟琳·罗琳的作品1993年圣诞节罗琳带着女儿杰西卡离开了乔治回到苏格兰爱丁堡,来到妹妹黛安娜家和妹妹的新婚丈夫度过了假期。她把哈利波特的手稿连同笔记一起带了回来。罗琳给妹妹黛安娜讲了哈利波特的故事,黛安娜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并鼓励罗琳把它创作完成,正是这次鼓励让当时情绪十分低落的罗琳有了继续创作哈利波特的信心 1994年8月10日罗琳向乔治·阿朗特斯提出了离婚。 1994年乔安娜·罗琳开始在妹夫和别人一起开的名叫尼科尔森的咖啡厅创作她的手稿,每当这时她的女儿就在桌子旁边的小推车里睡觉。罗琳勉强申请到了一份政府资助,每周能获得103.5美元。

1995年6月26日罗琳的离婚申请终于获得了批准,而且得到了女儿的永久看护权,而乔治对此不能有任何干涉。这一年,罗琳得到几方面的援助,这让她的生活步入正轨,也同时让她摆脱了赤贫如洗的生活。(以上构成了罗琳创造未来的强劲动力)之后,罗琳用打字机把《哈利波特与智慧石》(英国版的原名)的手稿完整的打印了两份,此刻,她已经准备齐全,就等着稿子寄出了。

1996年2月罗琳把小说大纲和故事的三章寄给了克里斯托弗·里特尔所在的代理商。 1996年6月罗琳得了教师资格证。教学实习后,在离她居住地很近的利斯学院教学。 1997年2月因为罗琳之前的申请,苏格兰艺术协会给了罗琳一笔13000美元的费用,以资助她进行创作。这笔费用是有史以来该理事会为儿童文学作家提供资助最高的一次。 1997年6月26日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由布鲁姆斯伯利出版社出版,分精装本和平装本,第一次只印了500本。罗琳拿着自己的书,在爱丁堡到处逛着,看着自己的书在书店里售卖,她高兴得发抖。 ——整理自罗琳相关传记

人物生平记事

J·K·罗琳,1965年7月31日生于英国的格温特郡。J·K·罗琳的父亲是罗伊斯罗尔飞机制造厂一名退休的管理人员,母亲是一位实验室技术人员。罗琳小时候是个戴眼镜的相貌平平的女孩,非常爱学习,有点害羞,流着鼻涕,还比较野。她从小喜欢写作和讲故事,6岁就写了一篇跟兔子有关的故事。妹妹是她讲故事的对象。创作的动力和欲望,从此没有离开过她。她曾当过短时间的教师和秘书。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一位名叫J.K.罗琳的单身母亲几乎每年都要为女儿写一本关于“哈利·波特”的新书,当被问到这个系列最终会是几本的时候,罗琳的回答是七本。因为她母亲曾让她读过一个关于“纳尼亚”的故事,那套书就是七本:《狮子、女巫和魔衣柜》《凯斯宾王子》《黎明踏浪号》《银椅》《能言马与男孩》《魔法师的外甥》《最后一战》。 罗琳热爱英国文学,大学主修的是法语。毕业后,她只身前往葡萄牙发展,随即和当地的一位记者坠入情网。无奈的是,这段婚姻来得快也去得快。不久,她便带着3个月大的女儿洁西卡回到了英国,栖身于爱丁堡一间没有暖气的小公寓里。找不到工作的她,只好靠着微薄的失业救挤金养活自己和女儿。

24岁那年,罗琳在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一个瘦弱、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在车窗外对着她微笑。他一下子闯进了她的生命,使她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虽然当时她的手边没有纸和笔,但她开始天马行空地想象,终于把这个哈利·波特的男孩故事推向了世界。于是,哈利·波特诞生了——一个11岁小男孩,瘦小的个子,黑色乱蓬蓬的头发,明亮的绿色眼睛,戴着圆形眼镜,前额上有一道细长、闪电状的伤疤??哈利·波特成为风靡全球的童话人物。

作为一个单身母亲,罗琳母女的生活极其艰辛。在开始写作哈利·波特系列童话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罗琳因为自家的屋子又小又冷,时常到住家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把哈利·波特的故事写在小纸片上。不过,她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童话一出版便备受瞩目,好评如潮,其中包括英国国家图书奖儿童小说奖,以及斯马蒂图书金奖章奖。随后罗琳又分别于1998年与1999年创作了《哈利·波特与密室》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进一步轰动世界。2000年7月,随着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问世,世界范围的“哈利·波特”热持续升温,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2003年6月推出了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2005年7月推出了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销售势头一次高过一次,形成了一次比一次猛烈的“哈利·波特”飓风,被视为出版界的一个奇迹,而“哈利·波特现象”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热烈讨论的话题。

在成功和财富面前,罗琳没有忘记自己曾经历过的苦难,成名后,她热衷于人道主义的慈善活动。2000年9月,她出任“单亲家庭委员会”形象大使,并捐出了50万英镑。2001年3月,她特地为戏剧救济基金会——1985年由英国一群喜剧演员成立,其宗旨是促进社会公正,帮助消灭贫困事业募集资金———化名为纽特·斯卡曼和肯尼沃斯·惠斯普创作

了两本与“哈利·波特”故事相关的小册子《神奇动物在哪里》和《神奇的魁地奇》,将所得钱款捐助给了该基金会。2001年4月,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她又为“多发性硬化症协会”捐了25万英镑。

2001年圣诞节次日的节礼日,罗琳与麻醉医师尼尔·默里(Neil Murray。)在苏格兰的新居携手再度走进了婚姻的殿堂。2003年3月,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名叫戴维。2005年1月,又一个可爱的小女孩麦肯齐也来到了这个家庭。如今,罗琳与丈夫以及三个孩子幸福而低调地生活在爱丁堡,在哈迷的期待中继续写着她的“哈利·波特”故事。 2007年7月7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第七部也是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正式封笔。作者J·K·罗琳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终结篇。但最近也有消息称罗琳将要写《哈8》。英国45岁女作家JK·罗琳凭借《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缔造了当代出版界的销售神话,同时也使她自己成了财富超越英国女王的超级富婆。然而罗琳日前接受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一本学生杂志采访时披露,在她没有成名前,她的生活曾经一度穷困潦倒,在极度抑郁绝望之下,她曾经考虑过自杀,但她在接受心理咨询后终于熬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日子,并走向了今天的成功。

JK罗琳

关于JK和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本人的故事令人称奇。1965年出生的她,六岁就酷爱写作。1990年,她乘火车从曼城到伦敦途中,一个人物形象浮现在脑海里,这是一个黑发青涩的男孩,戴着一副大眼镜。这个形象让她激动不已。彼时,JKR的母亲去世,她能深切体会到孤儿的心灵之痛,她决定写出来。但是当时写作的动力并不足。1992年10月,她跟一个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ht0c18mhm35m4y31ezc5v45r56fo5008y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