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
一、概述
(一)定义与分类
1.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 NSVT是指心电图上连续出现3个及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频率一般100~200次/min,在30s内自行终止。
2. 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SMVT): 是指同一心电图导联中QRS波形态一致,发作持续时间>30s,或虽然<30s,但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
3.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指的是QRS波形态可以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 频率>100次/min的室性心律失常。
4. 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形式。
5.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暴: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暴是指24 h内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3次,并需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
(二)流行病学
1. NSVT: NSVT是临床上常见的无症状性心律失常。在结构性心脏病与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都较常见,也可见于表面健康的人群。
2. SMVT: 约90%的SMVT发生于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以缺血性心脏病最为常见。
3. 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通常发生在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如长QT综合征(LQTS)、短QT综合征(SQTS)、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Brugada综合征或早期复极综合征(ERS)。
4. 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最常见于冠心病患者,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室颤动的发生率约为15%,约80%的心室颤动发生在心肌梗死后6h内。
5. 电风暴发生率: 未植入ICD的患者,电风暴发生捕捉困难,发生率无确切报道。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危险因素
1. 心血管疾病:
2. 药物和毒物作用:
3. 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4. 其他:
(二)发病机制
三、诊断、病情评估与转诊
(一)诊断标准
1. 症状: 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与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心室率、持续时间、基础心脏病和心功能状态有关。NSVT有时可以没有症状,SMVT 发作时常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或低血压、心绞痛、晕厥等。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形式。
2. 心电图表现: 典型心电图表现见图1。
(1)3个或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
(2)QRS波形态畸形,时限>O.12s,ST-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根据QRS波形态分为单形或多形室性心动过速。
(3)心室率通常为100~250次/min。
(4)心房独立活动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形成房室分离。
(5)部分患者可见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
(6)心室颤动的波形、振幅与频率均极不规则, 无法辨认QRS波、ST段与T波。见图2。
(7)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暴: 是指24h内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3次。见图3。
(二)鉴别诊断
需要与宽QRS型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束支阻滞、
室内差异性传导以及房室正路逆传型AVRT。
鉴别诊断的原则:
1. 首先判断血液动力学状态。若不稳定,直接电复律。
2. 血液动力学稳定者,询问病史,查阅可及的既往病历材料,了解既往发作情况、诊断和治疗措施。
3. 通过12导联心电图寻找房室分离证据。
(三)基层医疗机构转诊建议
1.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原则上应就地处理,包括电复律和药物治疗。
2. 若处理有困难,在病情稍稳定后,使用带有抢救设备的救护车转院。
3.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发作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形、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应在进行基本处理后尽快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4.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转至上级医院确定有无非药物治疗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