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1.氨基酸的等电点: 在某一PH条件下,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数量相等,分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肽腱: 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β-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酰胺键称为肽腱。
3.亚基(subunit): 每一条具有完整结构的多肽链。
4.蛋白质的等电点: 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5.蛋白质的变性: 蛋白质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空间构象受到破坏,从而改变其理化性质,并失去其生物活性,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6.核酶: 具有高效、特异性催化作用的核酸。 7.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 酶分子表面能够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特定空间结构。
8.酶原: 无活性酶的前体称为酶原。
9.同工酶: 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10.竞争性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抑制酶的活性,称为竞争性抑制。
11.核酸: 由核苷酸或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12.核小体(nucleosome): 由DNA和组蛋白构成,是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13.DNA的变性: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间的氢键断裂,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14.溶解温度: DNA在260nm处的吸光度值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的温度。
15.维生素(vitvmin): 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一类小分子化合物。
16.增色效应: DNA变性时其溶液在260nm处的吸光度值增高的现象。 17.全酶: 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结合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
18.糖酵解(glycolysis): 机体在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成乳酸的过程。亦称糖的无氧氧化。 19.有氧氧化: 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彻底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并产生能量的过程。
20.糖原合成: 有单糖(主要是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糖原合成。 21.糖原分解: 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的过程。
22.糖异生作用(gluconeogenesis): 各种非糖化合物(乳酸、丙酮酸、甘油、生糖氨基酸)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23.葡萄糖耐量: 人体对摄入的葡萄糖具有很大的耐受能力,这种现象称为葡萄糖耐量。
24.低血糖: 空腹血糖浓度低于3.0mmol/L时称为低血糖。
25.高血糖: 空腹血糖浓度高于7.22-7.78mmol/L时称为高血糖。
26.肾阈值: 血糖浓度高于8.89-10.00mmol/L,即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能力,尿中可测出葡萄糖,称为糖尿,这一血糖水平称为肾阈值。
27.必需脂肪酸: 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植物油)中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28.脂肪动员(fat mobilization): 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成游离脂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通过血液运输至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9.脂蛋白: 血浆中血脂的主要运输形式,由血脂和载脂蛋白组成。 30.酮体(ketone bodies): 是脂肪酸在肝脏内进行β-氧化时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肝脏能量输出的一种形式,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31.血脂: 血浆中所含的脂类物质统称为血脂,包括:甘油三酯(TG)、磷脂(PL)、胆固醇(CHOL)、其酯(CE)以及游离的脂酸。
32.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为生物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33.呼吸链(oxidative respiratory chain): 存在于线粒体内膜,由一系列递氢体和递电子体组成,将氢和电子传递给氧,生成水,同时伴有能量释放的链式反应过程。
34.氧化磷酸化: 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电子传递释放能量,偶联驱动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35.底物水平磷酸化: 细胞内还有一种直接将高能代谢物分子中的能量转移至ADP(GDP),生成ATP(或GTP)的过程。
36.氮平衡: 指机体氮的摄入量与排出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体内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概况。
37.必需氨基酸: 指体内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甲硫、缬、赖、异亮、苯丙、亮、色、苏。
38.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将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使用,则营养必需氨基酸可以互相补充从而提高其营养价值,称为食物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39.腐败作用: 肠道细菌对未消化的蛋白质或蛋白质消化产物所引起的作用,称为腐败作用。
40.转氨基作用: 指在氨基转移酶或转氨酶的催化下,将α-氨基酸的氨基转移至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α-氨基酸的过程。
41.一碳单位(one carbon unit): 指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经过转移参与体内某些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含一个碳原子的基团。
42.S-腺苷甲硫氨酸: 甲硫氨酸在ATP参与下可转变成S-腺苷甲硫氨酸(SAM),又成活性甲硫氨酸。
43.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机体将一些非营养物质进行化学转变,增加其极性或水溶性,使其容易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44.胆色素: 体内铁卟啉化合物分解代谢的产物,包括胆绿素、胆红素、胆素原、胆素。
45.未结合胆红素: 未经肝细胞转化,脂溶性,有毒,在血液中与清(白)蛋白结合而运输,是血液中主要的胆红素。 46.结合胆红素: 在肝细胞内产生,经肝细胞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无毒,又称为肝胆红素。
47.黄疸: 血液中胆红素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增加超过34μmol/L,可扩散入组织,造成组织黄染,称为黄疸。 48.km(米氏常数):km等于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49.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亲代DNA双螺旋解开成为两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规律合成一条与模板互补的新链,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每一个子代DNA分子中都保留有一条来自亲代DNA的链。这种DNA复制的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50.转录:在DNA指导的RNA聚合酶的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称为转录。
51.逆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cDAN的过程。 52.基因表达(gene exprssion):即基因转录及翻译的过程,生成具有生物学功能的产物。
53.血糖(blood glucose):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血糖水平相当恒定,空腹血糖浓度维持在3.89~6.11mmol/l之间。
54.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DNA的体外酶促扩增反应,是指在体外通过DNA聚合酶反应模拟体内DNA复制来合成DNA的过程1.Km与Vmax的意义
①Km等于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②Km值可以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值越大,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小;Km值越小,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大;③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
2.用竞争性抑制作用原理解释磺胺类药物抑菌机制
细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能够催化对氨基苯甲酸合成二氢叶酸,再还原成四氢叶酸,参与DNA合成,而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的结构非常相似,是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二氢叶酸的合成,从而使细菌的DNA合成受阻。
3.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⑴能迅速提供能量,供机体急需,以骨骼肌收缩为甚,心肌糖酵解较弱; ⑵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①无线粒体细胞:成熟红细胞;②代谢活跃的细胞:白细胞、骨髓细胞等。
4.三羧酸循环的特点和生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