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T 356-2007),对自动监测数据的缺失时段进行规范性补充替代。对多次废水手工监测数据,污染物浓度取废水流量加权平均值。不随意截取片段数据作为核算依据,确保监测数据完整性。
采用产排污系数法核算时,系数选用应依据充分、来源明确、使用规范;治污设施去除效率根据进出口监测浓度、治污设施运行台账等如实填报。注意数据单位转换或参数转化,并确保数据转化计算准确。
(四)数据审核及录入
1.普查员进行现场人工审核,对发现报错信息提醒普查对象及时修改或备注说明。普查指导员对普查员采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审核。
(1)完整性审核。包括调查报表完整性审核和指标完整性审核。重点审核普查对象是否按照污染源属性或行业类别填报报表,做到报表不重不漏。普查对象基本信息、生产活动水平数据是否完整正确,对于空值数据应认真核实,做到应报指标不缺漏。
— 6 —
(2)规范性审核。数据填报是否符合指标界定。普查对象排放量核算口径、方法是否规范正确,产排污环节是否完整覆盖,核算采用的数据是否准确可靠。零值、空值和极小值填报是否符合填报要求。
(3)一致性审核。填报信息与统计资料、原始凭证等台账资料是否一致,台账资料与单位内部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相关业务、财务资料是否一致,录入数据与报表数据是否一致。
(4)合理性审核。指标单值、单位产品能耗水耗等衍生指标是否在合理值范围内,产品产量和产能,用、排水量,固体废物产生处置量等指标间定量关系是否匹配。
(5)计算准确性审核。燃煤硫分、治理设施去除效率等重要衍生参数的计算过程是否符合技术要求,计算结果是否准确。
2.纸质报表完成并经普查对象签字确认后录入系统,复录通过后方可上报县级普查机构。
— 7 —
(1)县级普查机构建立普查表交接验收制度,设立录入人员和复核人员岗位。
(2)采用交叉复录方式,同一数据的录入和复录不能为同一人,同时为保证普查数据录入准确,要求普查数据复录率达到100%。完成复录后,利用软件提供的比对功能将复录数据与原录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录入错误及时修正。
(3)录入结束后,录入员应尽快归还普查表格。普查表管理员在回收资料时,除检查资料完整性外,还必须逐一检查普查表录入完成情况,保证数据录入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4.普查对象法人代表或负责人对普查数据负责,填报后签字确认。普查表、相关佐证资料、台账报表、核算台账以及审核、核实、修改等记录等由普查对象储存归档。普查员现场填写入户调查数据质量控制清单并签字。
三、数据汇总审核
1.各级普查机构按照管辖权限对辖区数据进行审核,应指定专人负责、专人检查,数据审核通过后逐级核定上报。
2.各级普查机构采取集中审核、多部门联合会审和专
— 8 —
家评审等方式,审核汇总数据,同时抽取一定比例的普查对象原始数据进行细化审核。
3.区域汇总数据审核
(1)完整性审核。行政区是否全面覆盖,各类源数据是否齐全,普查对象是否全面无遗漏。
(2)逻辑性审核。汇总表数据是否满足表内、表间强制逻辑关系以及指标间平衡关系。
(3)一致性审核。行政区、行业等汇总数据应与统计、城建、电监、行业协会等权威管理部门掌握的社会经济宏观数据保持合理的逻辑一致性。
(4)合理性审核。
考察区域、行业总量数据的合理性。采用比较分析、排序等方法,对比汇总表表内或表间相关指标,分析指标间关系的协调性;对比不同区域或不同区域同一行业排污浓度、单位能源废气排放强度、人均生活废水产生强度、污染物平均去除效率等衍生指标,分析总量数据的合理性;对比环境统计
— 9 —
等数据,考察同一地区各类源、各工业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占比的合理性;对比不同或相似经济、行业、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数据,分析区域、分源、行业总量数据区域分布的合理性。
4.各级普查机构抽样选取一定数量的普查对象开展数据现场复核或后台审核(审核方法同数据采集阶段),填报普查对象抽样数据质量控制表。
(1)普查指导员开展普查小区数据审核。负责对普查员提交的全部报表进行审核,其中现场复核比例建议不低于5%。
(2)有条件的地区,乡(镇)级对全部报表开展初审,对照入户调查对象名录审核普查对象完整性。按照完整性、逻辑性、规范性要求重点审核辖区普查对象基础数据。
(3)县级普查机构重点审核数据的完整性、逻辑性、一致性和规范性,组织开展分源数据随机抽样复核。抽样复核比例建议不低于10%。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