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全球史观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

随着历史新教材的普遍使用,广大教师也加强了对新教材编写结构及其特点的研究,并认真探讨新教材所体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求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总体目标要求。但在教学案例的交流中,我们看到,大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上,而对新的史学动态,尤其是史学思想对新教材编写的影响重视不够。而这些对历史教材编写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不注意对它的把握,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加以探讨,希望能进一步推动对新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研究。 一、“全球史观”的形成与影响

大家知道,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除了受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史学研究的状态和水平的影响。因为中学历史课程内容是以历史学科知识为依托的。一部好的历史教材,应该与同时代史学研究的整体水平相适应。由于史学研究的发展变化往往体现了该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所以,历史教材只有不断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才能保持自身的生命与活力,才能充分体现时代性的特征。

新中国历史教材的编写历程,如果以新时期改革开放为界,可以看出,我国的史学研究曾对历史教材的编写产生过两次重大影响。一次是在改革开放前,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框架构建历史;另一次是在改革开放后,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全面地研究和探索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对这两次过程的前因后果,所经历的坎坎坷坷,我们都有很深的感触。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史学思想和史学观念对历史著作和历史教材编写的影响。我们看到,正是由于研究者对历史的再反思、再认识,促成了史学思想和史学观念的新发展和新飞跃,人们才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历史,从而直接影响到历史著作和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内容和特点。同时,由于史学思想和史学观念直接涉及人们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所以对历史研究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它也决定了历史教材的编写者,采用何种体系及采用哪些内容来阐释历史,以期明确表达编者的指导思想和希望取得教学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曾以阶级斗争为主线解释历史,这与中国革命发展的特点有关,同时也与建国后“左”的思潮密切相连。从历史上看,我国向来重视历史教育。但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引进中国历史研究以前,我国的史学研究一直深受旧史学体系和观点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后,这种状态终于被打破。一批进步的史学家,如周谷城、范文澜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中国历史,使中国历史著作在编写体系、指导思想和学术观点上都有重大突破。他们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得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结论。在当时,不仅推动了我国的史学研究,也为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但是,由于这些史学著作过于注重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相结合,普遍以阶级斗争作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加上当时的研究条件所限,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历史。所以,新中国建立后,这些中国通史著作大都做了完善和修订。但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历史被简单地归结为阶级斗争史。这条弯路我们走了许多年,至今仍难以彻底摆脱其影响。另外,建国初期,苏联的世界史研究对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形成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苏联科学院主编的10卷本《世界通史》的编写框架和体例,影响更大。该书以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为基础,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强调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这些都被我们继承下来,并长期在历史学科中占据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得以解放思想,对以往的史学研究进行反思。实际上,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每当重大历史时期或者社会转型时期,往往会引起人们对历史深层的反思和再认识,从而使我国的历史研究产生新的突破和发展。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逐渐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框架,从“左”的错误造成的思想僵化的局面中走出来,着力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注重从宏观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上,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求做出公正而全面的解释;拓展研究领域,尤其加强了对经济史、科技史、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些变化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史学研究在这些方面的变化已逐渐渗透到历史教材的编写当中,并已经被广大教师了解和认同。 这里,我们着重说的是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夫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1](p.54)他本人也因为采用“全球史观”阐述历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的人物。同时,“全球史观”的持有者还认为,宏观的历史不等于地区史和国别史的简单组合,而是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另外,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教授通过深入研究,构建起“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体系。他强调说:“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2]他的观点在我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出人们对全面了解人类历史的共同要求。 “全球史观”的产生具有强烈的时代

性。在历史上,我国古代的司马迁和古代希腊的希罗多德,

都是用大历史的眼光来记载历史的,他们笔下的历史就是他们已知世界的全部。尽管在今天看来,他们描写的历史的空间范围是很有限的。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市场形成,加速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史学研究的视野也随之扩展。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伏尔泰在他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与精神》一书中,已经将文化史的范围扩大到“繁衍生息于这个地球上的诸民族的广阔的视野”,从而对近代西方史学研究的发展起了引领作用。在当代,由科技革命引起的世界一体化趋势已经呈现,不同地区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日益便捷、频繁,这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国际社会独自发展。因此说,“全球史观”适应了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并继承了以往史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如果研究中世纪史、近代史不具备全球性的眼光,便不能获得对历史的正确认识的话,那么对现当代史的研究来说,若死抱住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不放,便不能立足于当代社会。因此,采用全球的观点来看待当今世界,这不仅是历史学家应取的治史态度,而且也是当今社会每一个人都应有的态度。” [3](p.71)

在“全球史观”的影响下,我国历史著作的编写开始发生变化。其中,较突出的是对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并且按照新的划分来阐述历史。如,北京大学历史系罗荣渠教授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在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三大生产力形态,即:原始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这三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力划分出人类的宏观历史演进的最一般的大阶段:前农业时代即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4](p.72)新近出版的马

克教授主编的《世界文明史》,则将世界文明史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两大时代: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马先生在该书的导言中指出:“从文明的长进程来看,根据生产力的变化发展来划分文明的发展阶段依然是比较科学的合理的办法。文明性质的变化,文明面貌的变化,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最终说来和它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有关。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到现在为止,主要可以划分为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这两种时代。” [5]他对这两种时代做了精辟的论述,值得我们好好读一读。

目前在我国,“全球史观”内涵和意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因此,我们对它可能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二、“全球史观”对历史教材编写的影响

我们阅读新编历史教材,发现它在编写体例和内容上与以前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进一步探究这些变化,可以看到,在它们背后的重要支撑之一,便是新的史学观念“全球史观”。下面,我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1.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即将问世的高中历史教材,将打破传统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系,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内容融合起来,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用一系列专题展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景图。 历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对浩瀚复杂的历史内容的设计和编排,往往体现了编者的历史观。由于高中课标将历史课程定性于它的“课程性”,强调它的教育功能,而不再刻意追求它的“学科性”。因而,才使编写者在构建教材体系时,敢于跳出传统历史教材的编写框架,将中外历史整合起来重组。高中历史课标涉及历史本质的三大领域,即:政治活动、经济和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为此,专门设计了3个必修课模块,以分别对其进行较具体的叙述分析。此外,必修课和选修课内容的选择,都集中反映了影响世界与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问题,反映了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历史问题,反映了21世纪人才的素质修养所必备的历史基础知识,从而将人类历史发展的宏伟画面逐一展示在学生面前。无论课标制定者的初衷如何,这种写法与全球史观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2.根据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二)》编写的、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课本上、下册,采纳的也是整体化的编写方式。这套教材将中外历史融在一起,以时序为主、专题为辅的叙述方法,勾勒出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在历史分期上,采纳了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现代文明时代的分法。很明显,它借鉴了史学界关于文明史分期的新成果,并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征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目前诸多的历史教材中,它的编写体系算得上是大胆的创新。当然,这套课本不是原先意义上的历史教材,而是更大程度上的整合──历史与人文地理的整合。

3.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分科历史教材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写法。以北师大版的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七年级上、下册为例。这两本教材的每一个单元前都有一个前言,作为该单元的主要线索和纲要提示。它的突出特点是,将各单元的中国古代史内容放到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分析。如,在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前言写到:“公元前三千多年,西亚的两河流域和非洲的埃及率先进入了文明时代,我国的黄河流域和

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也呈现出文明的曙光。”再如,下册第三

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的前言中,课本写到:“这一时期世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随着历史新教材的普遍使用,广大教师也加强了对新教材编写结构及其特点的研究,并认真探讨新教材所体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求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总体目标要求。但在教学案例的交流中,我们看到,大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上,而对新的史学动态,尤其是史学思想对新教材编写的影响重视不够。而这些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hmsh7j5n24mg6283nif6msol1o4p300uw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