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六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听力.(3分)
1.听老师读文段两遍后,完成练习 (1)下面有关甲骨文的错误描述是
A.甲骨文是中国近代史料的“四大发现”之一。
B.甲骨文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一发展至今的古文字。 C.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 D.甲骨文一出土即可被全部识读。
(2)甲骨文的发现对哪些领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多选题) A.生物学 B.文字学 C.考古学 D.历史学
(3)请用一句话来形容你了解的甲骨文。
二.积累运用.(27分)
2.读拼音,写词语。书写要工整美观。 yōu yǎ xuán yá jǔ sàng yōng dài táo zuì shùn jiān
3.下列四字词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全神惯注 斩钉截铁 豪迈不屈 B.威风凛凛 别出心裁 暴露无遗 C.忙乎所以 汹涌澎湃 技高一筹 D.轻歌曼舞 自做自受 字正腔圆
4.下列词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浑浊 ( hùn ) 山涧( jiàn ) 雹子( báo ) B.参差 ( cēn ) 单薄( báo ) 瘦削( xuē ) C.骤然 ( zòu ) 澎湃( pài ) 枯萎( kū ) D.山涧 ( jiàn ) 颓然( tuí ) 慷慨( kǎi ) 组卷:11真题:1难度:0.70解析收藏相似题下载
5.句子“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中带点词的意思是(A.没有变质的 B.稀罕的 C.清新的 D.光鲜的
6.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李明当上大队长后,就处心积虑的把工作搞好。 B.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沉醉了。 C.刻苦学习是能否取得进步的关键。
D.辽阔的草原,是一个美妙而神奇的世界。
)7.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伯牙鼓琴》写的是伯牙与锺子期之间感情深厚,知音难求的故事。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C.《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物。 D.《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以大人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8.关于小说,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读小说,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B.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
C.小说一般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D.小说都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9.我们在朗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歌时应该读出( )的情感。 A.恬静闲适 B.昂扬奔放 C.浪漫抒情 D.忧愁寂寞
10.他是古代著名书法家。他的楷书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笔画瘦硬挺拔,骨力遒劲,结构精妙。《玄秘塔碑》是他的代表作。这位书法家( ) A.颜真卿 B.欧阳询 C.柳公权 D.王羲之
11.倡议书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正确的一项是( ) A.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B.标题、称呼、正文、署名和日期 C.标题、称呼、正文、敬祝语、日期 D.标题、称呼、正文、结尾、日期
12.积累运用。
(1)诗句“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孟浩然 一人在外游历时___________ 之情。同样是写月夜景色,辛弃疾表达的却是 之情,如:“______________ ,清风半夜鸣蝉”。
(2)当我听到美妙的歌声,我会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 来形容。当国土受到外敌侵犯,我想起李纲的话:祖宗疆土,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13.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知道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历尽艰苦我哼都不哼一声。(用关联词连接句子)
(2)祖父对我说:“我准备从北京给你带回一本故宫年历。”(改为转述句)
14.从下列的任务中选择一个,试着说服别人支持你。
(1)说服爸爸或妈妈,让他(她)同意你适当减少周末培训课程。 (2)说服邻居,让他(她)参加社区举办的垃圾分类公益活动。
我选择的是______ ,我陈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30分) 15.
月光曲(片段)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宴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地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本段文字借助皮鞋匠的联想和__________ ,不仅描绘了《月光曲》____________ 的意境,也表现了音乐家贝多芬的__________ 的琴技。 (2)下列诗句中与选段的意境最吻合的一项是_______ 。 A.月落乌啼霜满天 B.海上明月共潮生 C.唯见江心秋月白 D.新月似钩涛声动 16.
童年(节选) 高尔基
外祖父家花园左边围墙外的院子里,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三个小男孩在玩耍。他们都是灰衣灰帽灰眼睛,我只能从个子高矮来分辨他们。
我从围墙缝里观察他们,他们从未发现我,可是我倒希望他们发觉我。我喜欢他们那么有趣、快乐、和睦地玩我没有见过的各种游戏,喜欢他们相互关心,特别使我喜欢的是两个哥哥对小弟弟--那个长得挺滑稽的、活泼机敏的小不点儿的态度。倘若他跌跤了,两个哥哥就会笑起来,但并不像通常一些对栽跟头的人那样幸灾乐祸地笑,而是马上就去帮助小弟弟爬起来,如果他跌脏了手或膝盖,他们就用牛蒡叶子、手帕擦净他的手和裤子,二哥还对他说:“瞧你这笨样儿……”
有一次,我爬到树上,向他们打了个口哨。他们一听到口哨就都站住了,然后不慌不忙地聚到一起,不时地看看我,开始悄悄地商量。我想,他们一定要用石子扔我,便赶快下树,拾了好多石子,把几个口袋都塞满,停了一会儿又爬到树上,可他们已到离我很远的院子角落里去玩了。很明显,他们已把我忘了。这使我怅然若失,但我也不想先开仗。过了一会儿,有人在通风的小窗口喊他们:“孩子们,快回家吧! 他们像三只小鹅,听话地、不紧不慢地走了。
我有好多次坐在围墙上面的树杈上,期待着他们喊我去跟他们一起玩,可他们从来没喊过,但是,我在心中已经跟他们一起玩了,有时入了神,情不自禁地大声叫着笑了起来。这时,他们便一起看看我,悄悄地在说着什么,我十分难为情,便爬下树了。
有一次,他们玩起了捉迷藏游戏,轮到老二找人,他跑到仓库拐角里,两只手老老实实地蒙住眼睛站在那儿,一点儿不偷看。哥哥和弟弟跑去藏起来。哥哥跑得很快,机敏地躲进放在仓库遮檐下的一架宽雪橇里,而那个小弟弟慌了神,围着井旁跑来跑去,找不到可以藏自己的地方。
“一,”二哥喊道,“二……”
小弟弟急了,猛地一下跳到井栏上,抓住井绳,把两只脚伸进空吊桶,只听见吊桶在井栏壁上咚 咚响地轻轻碰了几下,人就不见了。
我惊呆了,眼看着井辘轳飞快地旋转着,但是我很快就明白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一纵身便跳进他们的院子,喊道:“掉到井里啦!……”
老二和我同时跑到井栏边,他紧紧抓住井绳,猛向上拉,我及时地上去截住了井绳,
就在这当口,他们的大哥也跑到井边,帮助把吊桶往上拉,他说:“请轻一点!”
我们很快将小弟弟拉上来了,他也吓坏了:鲜血从右手手指上直往下滴,颈上的皮擦伤了好大一块,从脚到腰都湿透了,脸色苍白得发青,但一面打着寒噤,一面还在笑。他睁大了眼睛笑着,拖长 了声音说:“我怎--怎么掉--掉下--去啦……”
“你发疯了,就这回事儿。”他的二哥搂着他,用手帕擦他脸上的血,老大愁眉不展地说:“我们回家吧,反正瞒不住了……” “你们会挨打吗?”我问。
老大点了点头,然后向我伸出手,说道:“你跑得真快!”
听了他的称赞,我很高兴,还没来得及握住他的手,他对二弟说:“我们走吧,他要感冒了!我们就说他摔倒了,掉下井的事不要说!”
“对,不要说,”小弟弟打着寒噤同意说,“我是跌到水洼里的,对吧?”三兄弟走了。这一切发生得这么快,我扭回头看了看,刚才我从上面跳到院子里来的那个树杈还在晃动呢,有一片黄树叶正从上面落下来。兄弟三人将近一个星期没出来,后来出来玩时,比以前玩得还热闹,老大看见我在树上,亲切地向我喊道:“下来,到我们这儿来吧!” 我们钻进仓库遮檐下的那架旧雪橇里,互相打量着,交谈了很久。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怅然若失 情不自禁
(2)三兄弟有许多吸引我的地方,我特别喜欢的是_____ 。 A.他们都是灰衣灰帽灰衣服。
B.两位哥哥对“小不点儿”的态度。 C.他们快乐地玩我没有见过的游戏。 D.他们活泼机灵,相互关心。
(3)句子“这使我怅然若失,但我也不想开仗”中“我”怅然若失的主要原因是____ 。 A.三兄弟误解了“我”。 B.三兄弟看不起“我”。
C.“我”失去与三兄弟玩的机会。 D.“我”失去与三兄弟开仗的机会。
(4)如果你要向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你应采用的阅读方法是____ 。 A.重点把握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B.主要关注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把握说话的语气。
C.重点关注文中故事情节,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D.主要关注文中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5)与三个小男孩结为玩伴前,“我”做了哪些事?请分别概括出来。
(6)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这一处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7)在“我”与三兄弟结为玩伴的过程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结合相关的描写,写一写这是一位怎样的小孩。
17.
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冯友兰
我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没有间断。我所读的书,大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学。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这里所说的书是指值得精读的书。
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字关。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先要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中国有句老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具体事物来说,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
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应、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仅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书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让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书就算读到家了。
(摘自天地出版社《冯友兰哲思录》一书,有改动)
(1)浪线的句子是文章的__________ ,文章采用__________ 的结构。
(2)句子“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中的“过河拆桥”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作者认为“读书仅只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
(4)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谈谈你对“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