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5-当代中医的作为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刘力红:当代中医的作为 《思考中医》珍藏版 序(原稿)

近期以来,中医界最令人关注的一件大事,莫过于深圳宝安纯中医医院的建立。我很荣幸应宝安区政府及纯中医院的邀请,来到这里近距离地学习和感受。

现代中医的发展迈过了一个花甲,我从1978年进入这个行业,见证了后四十年的历程。这个历程可以说是五味兼具,有些时候要想做一个真正的中医人,甚至要用“悲壮”二字来形容。

纯中医院的设立,是深圳这个特区、这片热土上的又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他凝聚了当代智慧的见识和胆识,无疑将会被浓墨重彩地载入中国文化及中医的历史。

所谓纯,是相对于不纯而言,举目观去,现今的中医医院,无论是省级、市级还是县级,也无论是三甲还是二甲,统统的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

从这一点来说,没有一个中医院是名实相符的,就连最大牌或最具影响力的中医院亦不例外。

建国以来,医药卫生行业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这三支力量,或三足鼎立之势。中医、西医单独而列,说明中医就是中医,是特指不参杂西医的中医,不参杂西医,也就是所谓的纯中医,反之亦然。而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医院,我们的实际情况是三缺一,亦即中医这一块是欠缺的,我们只有西医和中西医结合。

因此,很实在地说,纯中医院的设立,既是趋势,是历史的必然,亦是真正落实国家卫生大政方针的必要举措。

我很希望对此持有异议的同仁,能够从这样的层面、这样的高度去认识。 近年来,中西医并重成为我国卫生工作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而即将迎来的,将是有史以来有关中医的最高规格、最为隆重的中央会议。

从最基本的层面言,或者从逻辑的角度,中西医并重的命题,必须首先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中西医,而就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中医而言,其实就是所谓的纯中医。

因此 ,纯中医或者纯中医医院是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最基本条件,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由于六十多年以来的中医教育,基本按照西医的模式,课程安排是中医+西医,毕业以后进入各级医院(个体诊所除外),而医院的结构又是清一色的中医+西医。

临床碰到困难,很自然地转用西医,甚至中医院的不成文规定也必须采取西医,这样势必造成中医人无法在中医的道路上走深走透,走出感觉,这是造成中医不独立、不完整或不纯的必然。

这便在客观上造成了中西医并重这个重大战略决策先决条件的缺失。因此,构建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或者相对纯粹的中医医院及实践体系,是落实中西医并重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

诚然,纯中医院的设立有些先天不足,前行的路亦充满艰难,但这个探索是必须的,这个探索的意义历史将会证明!

另一方面,对中医的问题亦不能只看到医院的一面,对于中医我们必须有全局观、整体观。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怎样才能体现中医在当代的价值?而作为中医人如何应对才能不负举国的期盼?

我想唐代大医孙思邈真人提出来的三医观念,应该作为当下中医工作的纲领。 孙真人于《千金方》中提出:“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孙真人的以上言论可以看作是对医道最为完整或纯粹的描述。

过去我们很容易将三者分割开来看,以为下等的医看病;中等的医看人;上等的医治国,其实三者是不可分的。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一不可,缺一则医道不全。

上面的问题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看,不要一谈治国就是中央的事,与我们无关。中国文化的治学路径在《大学》里讲得非常清楚,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是个体的行为,实际就是医人的范畴。而家庭也好、家族也罢,都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个体好了,家才有可能好,同理,家好了,国才可能治,乃至于天下平都是一个道理。

中国文化所谓的人文化成,走的就是这样一个实际的路线。 近十年,治未病成为了一个自上而下都在谈论的话题,而且实施的力度也非常大。

从国家层面,要求二甲以上的中医院都必须设立治未病科室,并有专项经费支持。

从管理的角度,治未病科室设置在中医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若将治未病的内涵也放在医院落实,那么就与治未病背道而驰了。

显然,医院是治疗已病的场所,未病的群体不会到医院去,因此,将治未病中心设置到医院,从根本上说是矛盾的,也是我们没有真正弄清楚治未病的明证。

所谓治未病,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管理好情绪、饮食、起居、德行,调适好寒温,这些方面管理好了,或者说治好了,那么,一切疾病发生的因也就得到了杜绝,没有了疾病发生的因,当然也就不会有疾病的果。

治未病,它是这样的一码事,它必须落实在日用中,在衣食住行中,在起心动念时。而凡圣之间的差别也体现在这里。佛教里有一句名言,叫“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从这句名言来看,菩萨他只在因上面打算,因上打点好了,自然不用担心果上的问题。因为一切的果,都是从因里面发展出来。

而凡夫不同,他只在果上计较,只是畏惧不好的结果,不去杜绝不好的因,结局可想而知,那不好的果一定会源源不断、层出不穷。从这个层面,我们便能够很好地理解,为什么《素问》要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了!

上述的三医有另一个版本,叫作“上医以德治国,中医以礼齐人,下医以刑治病。”三医里面,关键是中医,齐人也好,医人也罢,其实就是修身的层面。这个层面把握不好,疾病的因就会不断产生,就会酿成疾病的果实,如此一来,就只能往下走,去“以刑治病”。

当然,如果这个层面能够把握好,疾病的因就自然会被杜绝,进而能够举一反三,推己及人,这就形成了往上走的局面,就自然进入了“以德治国”。

当今,健康中国建设及全民健康进而实现全面小康,已经成为现阶段的基本国策。而从这一基本国策中,我们看到了它与中医的必然关联。

中医能否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完成历史赋予它的光荣使命?首先取决于我

们能否独立完整并纯粹地认识自身(中医)。国家昌盛,匹夫有责,这是每一位中医人应当思考的问题。

《思考中医》新版(第四版)的发行,一如既往地受到广大新老朋友们的喜爱,值此精装本《思考中医》即将面世之际,略述感慨以谢诸同仁。

刘力红

己亥孟夏于大理

5-当代中医的作为

刘力红:当代中医的作为《思考中医》珍藏版序(原稿)近期以来,中医界最令人关注的一件大事,莫过于深圳宝安纯中医医院的建立。我很荣幸应宝安区政府及纯中医院的邀请,来到这里近距离地学习和感受。现代中医的发展迈过了一个花甲,我从1978年进入这个行业,见证了后四十年的历程。这个历程可以说是五味兼具,有些时候要想做一个真正的中医人,甚至要用“悲壮”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hj0v89lzc85bn78arf2570pk9t7uz00b5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