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法庭教学问题研究
略览西方法律教育史,法科课程教学可归纳为三种典型模式,即大陆法系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模式”和英美法系盛行的“活动中心课程模式”以及“问题中心课程模式”(通俗讲,相似于“案例教学法”),分别以教育学上的“学科中心课程论”、“实践中心课程论”以及“问题中心课程论”为理论基础。中国大陆高等教育法科教学倾向于大陆法系“学科中心”的传统模式,偏重法律概念、法律理论和法律条文、法律体系之条分缕析,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体系的把握和了解,而相对忽略了实践性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1900年在巴黎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比较法大会,揭橥近现代国际法律文化交流之端始。[1]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交往激增,两大法系的文化、教育交流事业迅猛前行,英美法系所倡实践性教学活动逐渐为大陆法系教育者引进、吸收。职是之故,中国内地高校的法学教育也开设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包括模拟法庭、法院听审、法律诊所、社区服务、法制咨询、专业实习等。两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融合、交流、相互促进不失为当今法科教育的一大特色。
尽管如此,该种引进、移植之舶来品毕竟与内地传统之法律教育实践不相契合,即使流行却非主流,亦无根基。在许多高校,模拟法庭课程充其量是辅佐诉讼法教学的点缀性活动,甚至演变
成一种无足轻重的游戏课程,不被师生认真对待。谌如陈寅恪先生所云佛教传入中国之状,固曾播衍繁盛,但正如“中土历世遗留纲纪之说,曾不因之以动摇”。总体而言,模拟法庭课程在中国法学教育中的地位未曾确立,性质尚未明定。
鉴于模拟法庭课程是沟通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桥梁,是理论素养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媒介,对于培养法律人的专业修养以及具体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承担重要作用,故厘清教学具体开展之现状,榷论其课程设置亦属当下要务。 一、模拟法庭教学的课程设置与作用 (一)模拟法庭教学的课程设置
模拟法庭有广义、狭义上两种用法。从狭义上说,即为了培养法科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模仿现实法庭审判,虚拟审判案件的实践性教学活动。[2]所谓模拟法庭的设置模式,是指模拟法庭课程在法学课程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以及以何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3]
1.模拟法庭在英美国家法学教育中的地位
英国的早期法律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律师学院,而不像大陆法系国家那样集中在大学。大约从12世纪开始,在法院开庭期间,各地法律职业者集中住宿同一地点。后来,开庭期结束,法律职业者便在该处教育一些想学习法律的年轻人。于是,住宿之地逐渐形成了行业性的、私塾性的教育机构,即后来的律师学院。作为一种古老的法学教学模式,模拟法庭教学就萌生于彼时英国
的律师学院。学生在法庭休庭期间,除听讲诵师讲课外,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参加模拟法庭,研讨讲诵师为他们编制的疑难案例。[4]近代经过调整合并浓缩成四大律师学院(即林肯、内殿、中殿和格雷)。在20 世纪70 年代以前,英国的法律教育主要还是由律师学院来承担。[5]行业性的法律教育天然具有与实践联系比较密切、受教育者的动手能力较强等优点。
由于各国相互交往的影响,这种古老的教学法在法治国家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美国大学法学院一般把它作为专门课程开设。学院内部、学院之间和州范围内都举行辩护状写作、法庭辩论等各种单项和全能比赛,以推动教学。比赛一般在拥有一百五十个座位的模拟法庭举行。法学院会广泛邀请法官和律师听取模拟法庭的开庭辩论,并请他们提出意见。学院常设有模拟法庭委员会,由经选拔后的二年级以上优秀学生组成。委员会负责安排各年级模拟法庭的活动,对各项比赛进行评分。教师担任模拟法庭委员会的顾问,指导工作。
法学院一年级秋季设置研究与写作课,为模拟法庭课程做好准备,春季正式开始模拟法庭课堂教学。通常地,学生二人一组做好案件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提炼分类争点、撰写辩护状、进行辩论等,它涉及律师执业应受到的全部能力训练。一年级的写作和辩论等活动可由教师指导,也可由二、三年级的优秀学生指导。二年级课程设置与一年级相同,秋季着重于教学和讨论,春季着重于参加竞赛。各比赛项目均由模拟法庭委员会评分,然后确定
单项和全能比赛的优胜者,参加校际比赛和州级比赛。三年级的活动多种多样,已确定参加校际比赛和州级比赛的优胜者全力以赴地做准备工作。一些学院也开始选拔优秀学生接替模拟法庭委员会即将毕业学生的工作。[6]
2.模拟法庭在中国法学教育中的地位
数十年来,中国高校法学专业一直在探索教学改革之路,1999年教育部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应用”的原则,统设“大法学”专业,将法学专业课程分为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其中专业课又分核心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以法理学等十四门核心课程为基础形成了中国法学教育统一的课程设置。这一课程设置从整体上偏重部门法及其规范,而大量实践性的课程相应地被排拒在外。
由于我国固有法学教育体制过分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课程改革的呼声此波未平,彼波又起,学生的动手能力顺应潮流成为亟需纳入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社会重视。模拟法庭教学法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受到推崇。当此之时,虽然大多法学院校致力于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尝试改革法学教育课程教学,遂提倡借鉴、采纳模拟法庭教学法,但毕竟囿于法学教育体制及现实条件的制约,加之对模拟法庭的目标、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尚未统一,该课程在各法学院的设置参差不齐。目前国内高校所设模拟法庭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
(1)独立课程模式。将模拟法庭设置成一门独立的课程,列为法学专业的必修课,规定有相应的学时和学分。我国一些法学院在传统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行了这种大胆的改革,但尚属少数。如北方工业大学规定模拟法庭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第四学年开设,共计15学时,占0.5学分。而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把模拟法庭和其他社会实践合为一门法律实务课列为法学本科的选修课。
(2)辅助性教学环节模式。把模拟法庭作为诉讼法学课程的一个教学内容,没有相应的学分,由诉讼法教师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安排进行。其特点是不单独设置课程而依附于理论教学课程,属于辅助性教学手段的性质。如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的法学院就把模拟法庭作为诉讼法学的一个教学内容。当前中国专业性法学院校以及实力较强的综合型大学的法学院系多采取这一形式。模拟法庭作为部门法或诉讼法教学的辅助手段,丰富了教学的形式,比传统的单纯传授教学的效果要好得多。但由于过分关注诉讼程序,以及课时限制等原因,模拟法庭中实体法的运用技巧、司法文书的撰写等必要环节被淡化,使得模拟法庭的教学效果大大减弱。
(3)隐性课程模式。指模拟法庭不列入教学计划,不设学分,不作为课程表里的课程,由学生自行不定期举行,类似于第二课堂活动,教师可与专门指导。这种形式缺乏计划和组织,随机性强,仅一部分同学能够参加,其他同学观摩,教学质量无
模拟法庭教学问题研究-最新教育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