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资源网2008年高考5月模拟试卷
语 文 试 题
第1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遒劲(qiú ) 漪沦(yī) 踟蹰(chí) 跫音(qióng) 咬文嚼字(jiáo) B.敛裾(liǎn) 坍圮(pī) 恪守(kè) 邂逅(xiè) 得鱼忘荃 (quán) C.耿然(gěng) 悬揣(chuǎi)胡同(tōng) 汲取(jí) 义愤填膺(jīn) D.畏葸(xǐ) 行述(xíng) 桌帏(wěi) 形骸(hǎi) 残羹冷炙(zh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B.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险境,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上海申花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C.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的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D.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组委会11月12日下午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49岁的铁凝为中国作协主席,成为担任这一职务的首位女性作家。
B.“机遇”号火星车对一块火星岩石分析,科学家发现了硫酸盐等一些必须在有液态水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形成的矿物质。 C.我们现在选择的改革路径和取向,必须取决于哪一条路可以让经济比较快速增长的同时能否缓解各种社会问题。
D.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12月2日做客上海“文汇讲堂”,针对最近一些网友关于“嫦娥首幅月球图像抄袭美国”的传言作出澄清。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怀疑精神,科学本身也可以是怀疑的对象。 。 ① 对科学本身提出质疑正是科学自身的要求 ②才能更好地用科学建设人类的未来
③科学知识之所以值得信赖并不是因为它是绝对真理 ④而是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自验证的 ⑤只有正视科学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
A.①⑤③②④ B.②①⑤③④ C.③④①⑤② D.④⑤③①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气候变暖或许是全球性的,但它带给全球居民的苦难程度是不同的。最显而易见、也最
令人担忧的莫过于它将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科学家通过新近的几项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未来若干年气温上升将严重影响地球上纬度较低、也是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所居住地区的农业。
印度即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21世纪80年代,由于高温炙烤小麦种植区,该国的农业生产力可能会下降40℅,将致使数亿印度人处于长期饥饿的边缘。非洲有五分之四的人直接靠土地求生存,其农业可能会减产30℅,迫使农民放弃传统作物改种水稻等更加耐热耐涝的作物。更糟糕的是,包括塞内加尔和苏丹在内的一些非洲国家的农业将面临彻底崩溃,生产力下降50℅以上。就连拉美这个新兴的农产区也将减产20℅以上,巴西等粮食出口大国可能会重新变成几十年前那种自给自足的国家。
这些估计数字还没有考虑新型病虫害的影响。人们广泛认为,气候变化将带来农作物病虫害,可能会抵消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对某些植物的“施肥”作用。
凡此种种景象——再加上就连美国等受影响较小的国家也会经历植物生长季节的变化——激发了一场崭新的“绿色革命”。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像第一次革命那样提高产量,还在于创造能经受高温、吸收盐分、干旱时不脱水、被水淹了也能茁壮成长的农作物。
全球发展中心和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威廉·克莱闽表示,要避免发生世界性的粮食保障危机,时间是关键。
克莱因说:“到2085年,由于人口增加、经济规模扩大,全世界粮食需求量将增长两倍,而当前的三分之一农田恐怕将用于种植供生产生物燃料的作物,因此粮食供应与需求之间将形成激烈竞,争。”
为培育适应性强的植物而付出的努力开始见效。例如,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古老的波斯草对盐水特别有耐性。科学家把这种草与商用小麦嫁接,发现它们在澳大利亚日益盐碱化的土壤里生长良好。
另一项研究则利用了最近发现的一种可帮助植物长时间处于水下却仍能存活的基因。最近在孟加拉国的农场进行的试验表明,一种含有抗涝基因的水稻可以在水下存活两周。
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秘书长罗伯特·齐格勒说,这一研究结果意义重大,因为全世界70%的穷人生活在以大米为主食的亚洲,而那里有5000万英亩的农田经常遭遇季节性水灾。据认为,随着气候变化带来更多雨水,这个问题会加剧。 (选自《参考消息》)
5.下列不属于激发一场崭新的“绿色革命”的原因的一项是
A.未来若干年气温上升将严重影响地球上纬度较低,也是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所居地区的农业。
B.随着气候变暖,即便是连美国等受影响较小的国家也会经历植物生长季节的变化。 C.气候变化将带来新型农作物病虫害,可能会抵消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对某些植物的 “施肥作用”。
D.研究人员创造出能经受高温、吸收盐分、干旱时不脱水,被水淹了也能茁壮成长的
农作物。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到2085年,由于人口增加、经济规模扩大,全世界粮食需求量将增加两倍。 B.为适应气候变化,非洲农民会被迫放弃传统作物改种更加耐热耐涝的水稻作物。 C.到21世纪80年代,由于高温炙烤,印度的农业生产可能会下降40%。
D.科学家把一种古老的波斯草与商用小麦嫁接,发现它们在澳大利亚日益盐碱化的 土壤里生长良好。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产生破坏性影响而激发的“绿色革命”的目的在 于提高农作物产量,从而彻底解决粮食危机。 B.波斯草与商用小麦嫁接在澳大利亚的成功试验表明,研究人员为培育适应性强的植
物而付出的努力开始见效。
C.粮食供应与需求之间将形成激烈竞争,原因之一是当前的三分之—农田将用于种
植供生产生物燃料的作物。 D.最近在孟加拉国的农场进行的试验表明,一种含有抗涝基因的水稻可以在水下存活
两周,这将对解决生活在以大米为主食的全世界70℅的穷人的粮食问题产生重大意义。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月夜泛舟记 吴敏树①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②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 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④。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④指危崖一树日:“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馀。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日:“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
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琦⑤,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渝渝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馀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明日记。
注:①昊敏树。清朝岳阳人
②君山。在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传说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葬于此,称湘妃。 ③费甥、坡孙:昊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
④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开”是僧人之名。“超上人”同。 ⑤湾待(qí):弯曲的岸边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平生以为胜期 胜:美好的 B.偕者二僧一客 偕:一起、同行 C.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举:全,一起 D.又北入后湖,旋而东 旋:回转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月下舟中仰视之 之二虫又何知
B.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稍上,乃不见 设九宾于礼,臣乃敢上璧 10.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小舟的行进为线索,描写月夜洞庭湖的湖光远景,叙述有关的神话传说,景色与
神话交织,出色地再现出洞庭湖月夜的幽静安谧和神秘奇异。
B.由黎君说的“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这一句话引发,大家联想起当
年苏轼赤壁之游,朗诵起《前赤壁赋》中的咏月名句,表现了众人对苏轼的怀念。 C.舟出香炉峡之后,文章着力点染背风处水平如镜,波澜不兴,响山前湖水下有地道通吴
中,水底宫殿“神人金堂”的神话,描述简洁,意韵无穷。
D.文章结尾,描述舟中乘兴夜饮的情状,同时点染出超上人少饮啖梨的雅趣,洋溢着清
醇、温馨、醉人的情感,显现出洞庭览胜的独特神韵。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任意选做二题)(10分)
(1)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译文: (2)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
译文: (3)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 。 。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1)清人沈德潜认为第二联“一语双关”。结合诗题来看,第二联中的“毒雾”“蛇草”“沙
虫”等共同喻指什么?(4分)
(2)本诗中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出两类即可)(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⑴ 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 ,不复挺 者, 。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⑵ 日月忽其不淹兮, 。(屈原《离骚》)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是菊花,在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看来:“ , ,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而在革命领袖毛泽东笔下则是: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 。(《采桑子·重阳》)” 五、(2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
韵:建筑与音乐艺术的相通性
建筑主要属于空间艺术,音乐则属于时间艺术,二者之间区别明显。然而,将建筑与音乐相联作比,完全成为人们艺术审美的共识。在西方,文学家歌德、哲学家谢林、音乐大师贝多芬等人,都将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中国建筑又何尝不是具有浓郁的音乐美感。北京天坛祈年殿的藻井天花,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如意斗拱,显示出建筑构图上的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