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中的趣味哲学
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果能使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走进课堂,那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活泼,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就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排位置——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排位置是班主任应当掌握的一门如何优化组合的艺术。班主任在排位置的时候,必须注意学生高矮、性别、性格、成绩好坏、守纪良莠、好动喜静、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组合。通过这些不同的组合,可以使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较为满意的同座,为他们学习创造一个较好的环境;可以使不同类型学生的缺点被抑制和克服,优点被充分利用和张扬,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可以形成一个互帮互学、良扬莠抑、遵规守纪的良好班风。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另一种形式是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质变。优化组合正是量变引起质变第二种情形的客观要求。不同的组合会导致不同质态的发生,优化组合就是使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达到合理状态,使事物发生有利于人们的质变。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班级排位置,就是力求使构成班级的学生能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进而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否则就不利于良好班级体的形成,就会给班级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
选班级——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在学校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暑期开学时,有的学生家长就到学校找领导,希望能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较好的班级;
1
在学期中途,有的学生或学生家长因对个 别老师的教学或本班级的班风不满意,向学校提出要调换班级的要求。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学生在学校的成长过程中,学校、班级和老师相对于学生来说是学生成长的外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外部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班级和老师应当为学生的成长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学生或家长选班、调班,也就是重视了外因的作用。从这一点讲学生和家长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在看到外因作用的同时,学生或家长更应注重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学生的成长首先或主要是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有的同学学习成绩下降或受到批评时,往往首先不是从自身找原因;有的家长在听到小孩反映本班或某个老师不好时,往往首先不是考虑自己的小孩在学校的各个方面表现,而是抱怨学校抓得不严,班主任管理不力,任课老师授课不好,于是就会提出选班或调班的要求。殊不知,离开学生的主观努力,再好的条件也无济于事。
打扫除——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每到周末,学校都要组织打扫除。然而,不同的学生对待打扫除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对待打扫除的态度很认真,能一丝不苟、积极主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劳动任务;而有的同学在劳动的过程中,拈轻怕重、挑三剔四,甚至逃避劳动,总认为集体的事与己无关。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作为青年学生应
2
该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从事有益的活动。对待打扫除的不同态度正反映了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导向作用。凡是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同学,因为他心中想着班集体,他认为对集体有益的事就是有价值的事,因而,他就能够很好地完成劳动任务。反之,那些缺少集体主义思想的同学,总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计较个人的得失,他会把为集体服务看成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把个人的选择同集体的利益对立起来。因而,对待打扫除的消极态度就不足为奇了。
做错题——人的知识构成制约着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对象。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做错题目那是经常的事,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粗心大意,没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有的是因为对所学知识掌握的不透彻,甚至发生了差错;有的是因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较低,等等。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就可能有正确与错误的差别。一个人原有知识正确与否,极大的影响着他对新的对象的理解。一般来说,原有知识正确会有助于正确理解新的认识对象;原有知识错误,则可能导致新的错误。另外,人们原有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也会导致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出现差异。学生做题的过程,就是运用已学的知识或者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的认识对象进行反映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够熟练和准确的掌握已学的知识,就能对认识对象作出正确的反映,即就能正确解题;反之,如果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不准确、不透彻,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没有达到应有的层次,就会对认识对象作出不全面或者错误的反映,即就会做错题或者不能将题目做到底。
跳高、跳远——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学校开运动会在进行跳高比赛时,总要在地面垫几层海绵垫;在进行跳远比赛时,运动员总是往沙坑里跳。如果
3
问其原因,大家都会说,是为了避免运动员遭到伤害。那为什么这样做,就能保护运动员,使其免受伤害呢?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具有不可抗拒性。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不仅能认识规律,更能够利用规律,即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和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至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跳高比赛时,总要在地面垫几层海绵垫;跳远比赛时,运动员总是往沙坑里跳,这正是人们认识和利用动量定理的具体表现。动量定理告诉我们,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由此可得出,一物体所受力的大小与另一物体的运动速度成正比,与作用的时间成反比。这样,要想减小力的作用,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延长力作用的时间。运动员在跳高时摔在海绵垫上,跳远跳在沙坑里,这样就延长了运动员作用于地面的时间,减小了人对地面的力的作用,进而也减小了地面对人的反作用力,起到了保护运动员的作用。可见,垫海绵垫、挖沙坑,正是为了改变和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限制其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运动员免受其害。
学好哲学终生收益。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校园生活处处有哲学,让哲学思维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那样,我们的学习会妙趣横生,我们的生活将会更美好、更精彩。
“弟子孔丘特来候教。”过了很长时间,老子才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到我的牙怎么样?”孔子说:“已经全掉了”,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说:“还好。”老子又合上眼皮,静养去了。孔子带领众弟子退了出来。在故事中,老子教了孔子及弟子们什么道理?刚开始学生会认为什么也没有教,
4
让学生再思考讨论。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总结,老子的意思是牙齿是刚强的,却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东西,看问题要用矛盾的观点。
生活中的趣味哲学 “替猫说话”
———谈认识的角度
朋友告诉我,他那上小学的宝贝儿子小明前些日子挨了老师一顿批评。期末考试时,语文试卷给出了一篇寓言:“小鸟病了,猫化装成医生想去吃小鸟,小鸟发现了猫露在口罩边的胡子,识破了猫的伪装而不肯上当,猫只得扫兴而归。”试卷要求学生写出这篇寓言的主题思想。小明写道:“要想达到目的,就应该努力把事情做得更仔细。”老师阅后十分生气,对小明说道:“这篇寓言的主题思想是不要被敌人的花言巧语所欺骗,要善于识破敌人的伪装。你答得毫不切题,只能得零分。”小明不服气,分辩道:“您喜欢小鸟,当然替小鸟说话,可我喜欢猫呀。”老师听后极为恼怒:“你怎么是非不分,替坏蛋出谋划策?”小明说道:“凭什么说猫是环蛋?就因为它要吃小鸟吗?猫为了生存要寻找食物,这是它的天性。您不是也告诉过我们,原始人为了活下去,也要想尽办法捕捉小鸟和其它小动物,原始人也是坏蛋吗?”
倘若站在小鸟的立场上看问题,答案诚如老师所说;但如果站在猫的立场上看问题,小明的答法颇有道理。寓言只是寓言。假如我们不了解寓言作者的真实意图,那就很难断定上述两种答案哪一种更为合理。显然,猫吃小鸟既可以譬喻成坏人作恶,也可以譬喻成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如获取生存资料)而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