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依恋、自尊的关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514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8No.42010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依恋、自尊的关系

李彩娜,班兰美,李红梅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依恋的自我-他人模型、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

Rosenberg自尊量表和依恋类型问卷对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孤独感

高于女生。②依恋的自我-他人模型与孤独感及自尊间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自我模型与孤独感、自尊的关系更密切。③依恋自我-他人模型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显著预测效应,在控制依恋的预测作用后,自尊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自尊在依恋的自我模型与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依恋的自我工作模型、自尊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孤独感,自尊在二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关键词】

孤独感;依恋自我-他人模型;自尊;大学生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10)04-0514-03

中图分类号:R395.6

AResearchonRelationshipamongAttachment,

Self-esteemandLonelinessinCollegeStudents

LICai-na,BANLan-mei,LIHong-mei

DepartmentofPsychology,Sh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haractersofcollegestudents’lonelinessanditsrelationstoattachmentandself-esteem.Methods:500collegestudents’fromXi’anwereassessedbyUCLA,RSESandTheAttachmentScale.Results:①Thereweresignificantgenderdifferencesinlonelinessofcollegestudents,andmaleexperiencedhigherlonelinessthanfemale;②Workingmodelofselfandothersofattachmentsignificantlycorrelatedwithlonelinessandself-esteem,andWorkingmodelofselfcorrelatedmoreclosetolonelinessandself-esteemthanWorkingmodelofothers;③Attachmentandself-esteemcouldsignificantlypredictlonelinessofcollegestudents,andself-esteemmoderatedWorkingmodelofselfandloneliness.Conclusion:Therearesignificantcorrelationsamongloneliness,WorkingModelofattachment,andself-esteemcansignificantlypredictlonelinessofcollegestudents.

【Keywords】Loneliness;Workingmodelofselfandother;Self-esteem;Collegestudent

孤独感的心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从人类需要满足的角度看,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渴望的社交关系与实际的社交关系网络在质量上(如失去亲密关系)或数量上(如朋友太少)存在差异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1],是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研究者将孤独感的产生原因按其重要性依次归为:早期的依恋方式、人格因素、个体消极的认知和应对、社交技巧的缺乏和社会性忽略等[2]。

已有研究表明,依恋与孤独感关系密切,依恋安全的个体比其他依恋类型个体体验到更少的孤独感[3]。然而,依恋对孤独感的影响是由其关系特征所致,还是通过改变个体内在的自我判断而产生孤独感,至今仍存在争议。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理论认为,个体早期的父母依恋风格是其未来人际关系的原型,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早期依恋关系被内化为个体关于自我、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型,进而形成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预期及情感与行为风格[4]。有研究者指出,这种内部模型的差异会影响个体情绪调节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XLX001)资助

的有效性及将来的适应,个体依恋的安全性与有效的情绪调节和良好的适应相关联,不安全依恋则会导致个体无效的情绪调节和适应不良[5]。但目前有关依恋与孤独感间关系的研究大多仅考虑依恋的关系特征,而少有研究从内部工作模型的角度考察二者间关系的机制。

Leary等人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

估,即对自己总体的态度和看法[6]。作为个体对自身的评价和体验,自尊可能在环境变量与个体适应之间起重要作用。如Roberts等的研究结果发现,自尊和个体的消极自我概念在成人依恋与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7],因此可以推测,自尊可能在依恋与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大转折期,也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自我同一性确立,个性品质优化的关键期。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危机理论指出,大学阶段个体发展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新的社会关系,获得亲密感并避免孤独。由于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仍不健全,生活经验欠缺,因此在处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感及环境适应等问题上,常出现内在矛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18卷第4期盾与心理冲突,受到孤独感的困扰。而长期或严重的孤独感可引发个体的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8],更有甚者还会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影响大学生的顺利成长。

本研究拟考察大学生孤独感的基本状况及其与依恋内部工作模型、自尊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西安市两所大学的500名大学生进行

问卷调查,回收问卷475份,有效被试439名(男

168,占38.3%;女271,占61.7%)。其中大一161人

(36.7%),大二87人(19.8%),大三130人(29.6%),大四61人(13.9%)。

1.2研究工具

1.2.1UCLA孤独量表

本量表共20个项目,4级

评分,得分越高表示孤独程度越高[9]。

1.2.2依恋类型问卷依照Collins的做法,对Bartholomew和Horowitz的成人依恋问卷进行修订,将四段话拆分为包含12道题目的5点依恋问卷,各

题分数相加后根据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来判断大学生的四种依恋类型,即安全型、拒绝型、恐惧型和焦虑型。根据被试在四个类型上的得分按照一定的规则计算出自我-他人工作模型的分数[10]

。本

研究即采用此分数作为个人一般依恋水平的指标,其Cronbach’sα值为0.84。自我-他人模型与SCL-

90中的人际敏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24(P<0.01)。1.2.3

自尊量表(SES)

共10个项目,4级计分,将

各项目的均分之和作为自尊分数,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

1.3施测和数据处理

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以

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大学生孤独感的特点

以孤独感总均分为因变量,性别和年级为自变

量作方差分析,发现性别主效应显著(F(1,428)=4.76,P<

0.05),年级主效应不显著(F(3,428)=0.25,P>0.05),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3,428)=0.14,P>0.05)。对孤

·515

·独感的性别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孤独感水平(2.24±0.39)显著高于女生(2.14±

0.42)。

2.2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自尊的关系

2.2.1孤独感与依恋、自尊的相关孤独感与依恋的自我-他人模型及自尊均存在显著相关(P<0.01),相

关系数绝对值在0.14-0.59之间。采用公式1对依恋的自我-他人模型与孤独感和自尊的相关系数差异分别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依恋的自我模型与孤独感和自尊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要显著高于他人模型,t孤独感

=-161.57,P<0.001;t自尊=88.82,P<0.001。这表明

依恋的自我模型与孤独感、自尊的关系较他人模型更为密切。见表1。

(df=n-3)(公式1)

表1

孤独感总均分与害羞各层面均分的相关

2.2.2依恋、自尊对大学生孤独感的预测作用首

先以自尊为结果变量,以依恋自我-他人模型为预测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发现,自我模型能显著预测自尊(β值为0.403,P小于0.001)。接着,以孤独感为结果变量,控制性别的影响后,将依恋自我-他人模型作为第一层,自尊作为第二层预测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Enter),考察自尊是否在依恋与孤独感间起中介作用,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在第一层中,依恋自我-他人模型对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两者共同解释了孤独感35.6%的变异。在第二层中,自尊对孤独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当自尊进入后,整个方程的解释力从第一层的35.6%提高到41.3%;自我模型的Beta值下降但仍显著,而他人模型的Beta值下降且不再显著。根据Kenny及其同事[11]提出的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公式(公式2),其中a是预测变量到中介变量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b是中介变量到结果变量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Sa和Sb分别是a和b的标准误。若Z>2.58,则认为中介效应在

0.01水平上显著。因为依恋的他人模型不能有效预

测自尊,因而不进入后面的中介效应分析。因此只检验自尊在依恋的自我模型与孤独感间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计算其Z值。最终结果发现,自尊在依恋的自

我模型与孤独感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Z

自我模型

=-3.114,P<0.01,a=0.033,Sa=0.004;b=-0.486,Sb=

·516·0.044)。

(公式2)

表2

依恋的自我-他人模型及自尊对孤独感的回归分析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孤独感性别差异显著,女生较男生体验到更低的孤独感,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12]。这可能是由于女性喜欢组成两人关系,强调情感交流和个人私密的分享,男性则倾向于形成三者或更多成员的人际圈,趋向于工具性价值品质,注重相似的态度,共同的活动与兴趣[13,14],虽然在(一般、好、亲密)三种朋友分类中其数量都比女性多,而且每周与朋友共度的时光显著多于女性[15],但是缺乏深层的情感交流,从而导致其孤独感水平较高。

个体最初的依恋是与其主要抚养者建立起来的一种情感联结。Bowlby认为,在个体与依恋对象的实际交往中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型,是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内部表征,并将其分为自我表征和他人表征。且认为,个体的依恋行为通过内部工作模型的运作机制可以表现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人际关系中[16]。早期依恋的质量为个体自尊的发展、人际关系感知及情绪体验奠定了基础,后期依恋的质量也不断地影响个体的自尊、人际交往与情绪情感。

本研究发现,孤独感与依恋的自我-他人模型间相关显著,这与国外研究者发现的孤独感与恐惧型、拒绝型和焦虑型依恋正相关,与安全型依恋负相关的结论相一致[3]。依恋的自我模型与自尊、孤独感的关系较他人模型更为密切。这提示我们要降低个体的孤独感体验,可以从提高其自尊水平和建立积极的依恋内部工作模型入手。

本研究还发现,自尊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说明自尊程度越高的个体,越少体验到孤独感。自尊在依恋的自我模型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可能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自尊作为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性的成分,可以直接制约个体的情绪情感。其次自尊系统是个体与他人人际关系好坏的内在反映,是个体对其个人和社会尤其是和重要他人之间关系的主观度量,反映了个体是否拥有持久的友好的人际关系[6]。再次,自尊作为一个起中介作用的人

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8No.42010

格变量,与认知、情感、人际交往方式密切相关,这些因素预示了自尊连接着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

1

PeplauLA,PerlmanD.Perspectivesonloneliness.InPeplau

AA,PerlmanD.Loneliness:Asourcebookofcurrenttheory,research,andtherapy.NewYork:Wiley-Interscience,1982.1-18

2

Ka-onM.Therelationshipbetweenattachmentprototypes,self-esteem,lonelinessandcausalattributionsinChinesetraineeteachers.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1998,24(3):357-371

3

EnginDM,ErdalH,RamazanA.Aninvestigationofsocialskillsandlonelinesslevelsofuniversitystudentswithres-pecttotheirattachmentstylesinasampleofTurkishstud-ent.JSocBehavPers,2005,33(1):19-32

4李彩娜.青少年依恋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与社会适应关系的追踪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5

SteankovaZ.Attachmentinchildhoodandadolescenceinrelationtoemotionalregulation.CeskoslovenskaPsycho-logie,2005,49:432-455

6

LearyMR,HauptAL,StrausserKS,vetal.Calibratingthesociometer:Therelationshipbetweeninterpersonalapprais-alsandstateself-esteem.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8,74(5):1290-1299

7

RobertsJE,GotlibIH,KasselJD.Adultattachmentsecurityandsymptomsofdepression:Themediatingrolesofdys-functionalattitudesandlowself-esteem.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6,70:310-320

8袁立新,张积家.大学生完美主义与人际问题、孤独感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378-380

9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284-287

10

Collins,NancyL,FeeneyBC.Workingmodelsofattach-mentshapeperceptionofsocialsupport:Evidencefromexperimentalandobservationalstudi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4,87(3):363-383

11

KennyDA,KashyDA,BolgerN.Dataanalysisinsocialpsychology.GilbertDT,FiskeST,IndzeyGL.Thehandbookofsocialpsychology.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12陈雪峰,时勘.孤独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5):534-536

13BellRR.Worldsoffriendship.BeverlyHills,CA:Sage,1981

14BuunkB.Sexdifferencesinfriendship.Gedrag:Tijdsch-shriftVoorPsychologie,1983,11:11-121

15

CaldwellMA,PeplauLA.Sexdifferencesinsame-sexfriendship.SexRoles,1982,8:721-731

16BowlbyJ.Attachmentandloss:Vol1.Attachment.New

York:BasicBooks,1969/1982

(收稿日期:2009-11-30)

1h3y265kbi3xy6q955p40ne2d1fp33014a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