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广西百色高级中学(533099) 韩忠登 【期刊名称】中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13(000)011 【总页数】2
问题导学法是以问题为核心,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
例如,在讲解Na2O2 的化学性质之前,教师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当我们遇到火灾时,我们应如何去灭火?(学生回答:用水和灭火器)大家见过水和灭火器中所产生的CO2 能够点火的现象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急于观看教师演示实验的欲望,从而为学习和研究Na2O2 的化学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进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这一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组实验: A.在相同质量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中,同时倒入相同体积的0.1mol/L的盐酸。要求比较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性。实验结果是两者都有大量气泡产生,这就证明都能反应,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B.在2mL 0.2mol/L 的Na2CO3 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的盐酸,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开始并没有看到气泡,滴加一定量盐酸后才有大量气泡产生。有的学生认为碳酸钠一开始没有与盐酸反应,也有的学生认为碳酸钠一开始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某种中间产物,因此没有气泡产生。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探究,最终得到结论,原来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分两步进行:Na2CO3 +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
二、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问题导学教学的起点和关键点,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探究环节。 例如,我们知道,Na2O2 和H2O 反应生成NaOH 和O2,当往所得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时,大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溶液先变红,然后褪色。 师:变红后为什么会褪色呢? (二)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问题导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通过这一环节来实现。
例如,(接着上面的例子)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如下猜想。 猜想1:可能是试管不干净引起;
猜想2:可能是Na2O2 在空气中变质所致;
猜想3:Na2O2 与H2O 反应很剧烈,放出大量的热,可能是温度过高的缘故; 猜想4:可能是生成物受到NaOH 浓度大小的影响;猜想5:可能是生成的
O2 使溶液褪色;
猜想6:可能有H2O2 生成,造成氧化性漂白。 (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既然学生有这么多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一一进行验证。
方案1:将试管洗净后做实验,红色褪去; 方案2:用新开瓶的Na2O2 做实验,红色褪去; 方案3:冷却后再加酚酞试液,红色褪去;
方案4:用不同浓度的NaOH 做实验,有变化(如下表);
方案5:在稀NaOH 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后再通入氧气,红色不褪;
方案6:①向Na2O2 和H2O 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的MnO2,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②在稀NaOH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后,加入双氧水,红色褪去。 从中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结论1:不是试管不干净的原因; 结论2:不是药品变质的原因; 结论3:不是温度的影响;
结论4:酚酞在稀碱溶液中才显稳定红色,在浓碱溶液中红色会褪去; 结论5:生成的氧气不会引起颜色变化; 结论6:双氧水起漂白作用。 综合归纳,最终得出结论:
1.酚酞在稀碱溶液中才显稳定红色,在浓碱溶液中显红色后又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