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开题报告
[日期:2004-04-08] 来源:崇川区教研室 虹桥小学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精心设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质疑。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生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无论是创新还是动手操作都是现有教育中忽视了的或者说不太重视的两个方面。教育在“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创新离不开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动手操作中也会滋生出创新的成份。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人格的发展。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探索其规律为同类研究实践与理论依据。其意义是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和课题的界定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只有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才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的:“人们对讨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的培养。
德国心理学家思斯特·卡尔西在《人论》一书中论证了这样一个命题:“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无限的创造性活动。”我们所有的人都具有惊人的创造力,所以,我们的教育就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类已经形成的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他们去发现新的知识。按社会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过程,就是使人逐渐以生物实体转化为社会实体的过程,也就是逐渐使人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只有通过创造教育,才能使人由一定水平的社会实体转化为更高水平的社会实体,使人走向自我的完善。
创造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创造和创新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现在所提的创造教育或创新教育,创新能力或创造能力,可以视为同义语。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良好思维品质,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数学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有两个显著标志:其一,思维产物是新颖的,有价值的;其二,思维过程也是新颖的。对学生来说,尽管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或许是人们久已熟知的,所创造的产物并无社会价值,但对其自身来说,也许是某种新东西的发现或发明,对其智力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是有价值的,其思维过过程是创造性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9—22岁的学生正是处于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培养期,初中生正好处于这个年龄段,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质疑探索,让学生成为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者”;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完整过程,形成较完整的创造性思维结构,能创造性地解决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 三.实验与研究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
2.层次性原则,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3.差异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
4.基础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
5.活动性原则,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6.激励性原则,即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孩子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教育者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诱导和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研究。
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实践创新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五.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解决如何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创造思维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探究其规律为同类研究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2.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创造力,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
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培养小学生数学创造思维的规律和方法
2.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完善小学生数学创造思维培养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3.探索各种途径,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去创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4.探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5.在教学活动中,激励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非常规解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总结出一套适合创新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创世纪人才的教学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七.研究方法
1、文献法:搜集有关资料,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新形势的要求为方向,探索评价培养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方法,迅速摸清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2、行动研究法:尝试用多种手段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3、经验总结法:总结在实验中的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并在研究中收集资料便于今后总结解题。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总结经验,逐步扩展,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八.研究措施
1,实验前评估学生数学创造思维能力。
2,在每周两节教研活动时抽出时间进行研究,每次一位教师进行专题发言。 3,利用每位教师定期举行的研讨课,进行交流探讨。 4,实验后进行全阶段的效果测评与成果总结。 九.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课题负责人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研究专长,为区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在小学数学教研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经验。
参与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均为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多数成员在省、市、区获得优课一等奖,撰写论文在全国、省、市、区发表,他们积极进取,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是一个结构合理,具有较为先进教学理念的良好科研集体。
课题组成员来自全区8所学校,随着实验的展开,还将扩展到全区更多小学,这将为课题材研究提供广阔的空间。 十.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1年1月—2001年10月 收集有关理论资料。
成立课题研究组,论证课题可行性,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理论,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制定研究计划。
2、实验阶段:2001年11月—2003年9月 实验点展开实验,对教学模式进行尝试。 参与课堂教学试验的教师每学期举行研讨课。
课题组进行综合研讨和评价,以点带面,扩展全区多所学校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及时反馈信息和调控进程,收集积累资料,学年末作阶段性总结。 3、总结阶段:2003年10月—2004年9月
学生典型总结,课题目标与效果全面总结,课题组根据以上的总结和分析材料,写出综合性的实验报告,汇编实践与体会论文集及案例集等,进行结题评审。 十一.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负责人:李济元 王 涤 张桂明 袁爱均
子课题负责人:张 华 陈建芳 杨谷萍 陈洁淳 成海滨 陆建霞 祁志华 周 淼 顾 娟 葛美娟
开题论证
该课题针对小学数学传统教学忽视知识发生过程,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弱和创新意识淡薄的弊端,着重探索适和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和重大的实际意义。 开课报告对课题的认识,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措施,研究的步骤等都作出了比较细致规范的阐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建议课题组进一部加强学习,突出重点。在实施中研究内容及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开题报告
鹤峰县实验小学于2007年9月向湖北省教研室申报立项,承担湖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课题研究活动。11月获得正式立项。
该项研究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目的的教研活动。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课题的理论支撑
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课堂“有效学习”的内涵
(1)课堂有效学习是相对于无效和低效学习而言的。
(2)“有效课堂教学”就其内涵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
1
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生动而有趣的学习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关键、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主线、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课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助推剂。有效课堂教学应呈现精细的教学环节。“关注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育人目标的大前提和课程标准的规范下,40分钟课堂的每一环节的目标、内容、活动等的精心设计与准备,才能真正创建“有效的课堂”。 当前,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课堂教学更精彩。但欣喜之余,让我们冷静地去审视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对新课程背景下某些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效果不容乐观,能真正较好地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教师并不多,尤其是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认识不到位,处理不恰当,由此引发出课堂教学的各种问题。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预料的,但如果我们能以“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预设生成,这样在生成面前我们就不会出现措手不及的尴尬局面。古人云:凡事预立,不预则废。因此我们认为新课程下教师有必要科学而精心地进行课堂教学预设。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将从调研课堂上无效教学现象、分析致因入手,研究课堂“有效学习”个案,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引领教师积极应用,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对课堂上无效教学现象进行调研,分析致因,针对无效学习现象,开展对应策略研究。主要研究具体内容是:
1、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
2、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
3、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 4、对于设计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想法?
5、对于设计的情境、活动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去思考,去操作???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估计,从而预设配套的调整策略,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三、本课题省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孩子,它是有计划的,又是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师只有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对数学课堂生活进行充分地预设,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有效!为了了解《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那么我们研究课题的现状及突破之处有哪些呢?
1、教学设计的研究注重的更多的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而我们的教学设计研究是以“依据新课程标准,老师怎么办?”为主线的有效设计,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目的,精心预设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现象,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对学生的行为研究多一些(个体、群体研究),对学生研究的方法也很多样,如:观察、问卷、谈话、分析书面材料、调查访问等。但对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现状研究较少,如: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识所必须的认知基础?对于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想法?接受程度怎么样?等等。
3、教法学法中有对指导的规律和方法的研究,如:听、读、写、思、说、看、练、记等,我们在这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即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从根本上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4、预计对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有所突破。
我们课题研究人员应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系统的学习“建构主义”等相关理论,学习外地老师的教研教改经验。积极提供研究课,写好研究课设计方案、教学后记、案例分析等材料。还要认真地听研究课,参加说课、评课、信息交流、心得体会交流等研讨活动。 最后,希望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圆满成功!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广西梧州市蝶山区教研室 梁红云
蝶山区教研室申报的课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已经被列为国家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教科研第三期重点课题,项目批准编号为2008-01-29。今天在振兴小学进行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蝶山区各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实验也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了。这六年来,我区小学一直使用苏教版数学实验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有别于传统的人教版教材,淡化了部分重点知识,知识要求的层次也降低了,但知识面却很广,实际应用要求更高了。在2008年7月,梧州市对第一届使用苏教版实验新教材的小学毕业生进行了质量检测,发现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因此,我们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要任务。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正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也是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数学教育的研究热点,是国内外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解决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阐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及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明确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地位。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随着历次课程改革的进行,尤其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以来,培养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引起我国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探究并培养学生形成多种问题解决的策略也成为当下研究的关注点。从国际的视野来看,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了二十多年来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生动活泼的、思考性的现实的解决问题活动正在成为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对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与提炼,对当前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众多说法进行梳理。
国内同类实验研究大多在一所学校选择实验班级进行实验,选择实验对象的面不广,对不同学校的情况缺乏了解,实验成果在推广过程中受到限制,而本课题将在蝶山区5所市区小学、两个乡镇中心校同时开展此课题的研究,这样获得的实验经验上升为理论时,更具有普遍性,便于大面积推广。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广大数学教师对解决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明白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构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通过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景问题,发展提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方法、注重数学应用的创造型数学能力,并形成坚定、自信的意志品质。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数学地思维”,以形成量化意识。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以指导蝶山区各学校的数学科教育教学工作。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义的研究。
2.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操作策略的研究。 3.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对比实验为主,通过对比实验研究,积极探索“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的研究”的对策。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1.对比实验法。在我区选择工厂路小学、振兴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第一实验小学、逸夫小学、龙湖镇中心小学和夏郢中心小学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研究”的课改实验,并进行实验前后的比较。
2.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分析参加此课题研究的学校实验前后教师备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培训、调研考核、客观评价等形式不断探索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研究获得的实验经验上升为理论,具有普遍性,便于大面积推广。 五、课题的保证措施
1.学术保证:课题主持人梁红云同志为蝶山区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黄芊同志为蝶山区教研室主任,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卢凤娟、陈智慧、黄卉等同志曾参加过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水平。
2.组织保证:成立以梁红云同志为组长的课题组,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网络,努力为实验者提供业务进修的机会。
3.时间保证:主持人梁红云同志在蝶山区教研室,专门研究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其他成员绝大多数均为学校分管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或一线实验教师正在从事《苏教版实验教材》研究和教学工作,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
4.经费保证:蝶山区教研室、工厂路小学、振兴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第一实验小学、逸夫小学、龙湖镇中心小学和夏郢中心小学均十分支持这一课题的研究,保证资料、设备、科研经费的正常供给。 六、实验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8年7月—2008年9月)
1.论证、确定课题实验方案;建立实验组织,确定实验研究班级;培训实验班教师,研究教材,学习有关理论。
2.调查、了解、分析参加此课题研究的学校实验前后教师备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现状。
(二)实验阶段(2008年9月—2010年6月) 1.根据实验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工作,实现初步研究目标。
2.在这一阶段中,每学期组织三次与实验研究相关的研究课活动,举办一次评优课活动。 3.对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中“解决问题”这部分作详细的分析。
4.组织实验学校的老师围绕研究内容写读书笔记、撰写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交流和培训活动;并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0年7月 —2010年12月)
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资料,撰写实验报告,推广实验成果,汇编研究各种资料。 七、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指导方式、组员分工、管理要求等(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