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 周一:
本周学习内容:学习《学生姓学不姓教》绪论部分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价值“以学生为本”是很多教师熟悉的教育理念,但是现实中,教师们却难免慨叹:以学生为本,谈何容易!在我看来,基础教育领域存大三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生因为未被关注而缺乏学习热情,因为感受不到成功而放弃努力;教师则因为学生的学业失败而无法找到自我价值,于是厌教。二是群体至上,个体服从。在大班额情况下,我们采取相同的教育方法,设置相同的教育目标,教学面对的是“集体”,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难以得到教师的关注。三是教学从众,不敢探索。当教育质量的评判仅仅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体现时,教师教学往往会选择单纯的提升应试能力手段。大家都在这么做,某一个教师想不这样做就可能成了一个异类,长此以往,教师们越发不敢承担运用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素质可能存在的“风险”。我认为:解决上述问题,使学校教育回归应有之义,首先需要革新教师的思维方式,立足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二周:
本周学习内容:教师发展的思路是通过拯救学生来拯救自己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目前受关注的话题,但是,我们不能忘
记教育的本来目的。教育的本来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因此,如果教师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根本谈不上教师自身的发展。在大力倡导教师专业成长、名师支撑名校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思考教育的目的、学校的功能和教师的使命。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师观应该是“学生第一,教师第二”。有人提出“学生第二”。教是为了不教,让教学生变为学生学,这才是教学观的真谛。
第三周:
本周学习内容:教师研究的趋势是由研究教法转向研究学法
课程改革带给学校最大的变化是重视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是向如何管理好学生,如何上好一节课等等。大多体现的是教的艺术。教师只想着怎么教,却忽视了学生想怎么学。学生学习内容是一定的,老师和学生都无力改变,但学怎么完成学习任务,、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老师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这一套方法却不一定是急学生之所需,想学生之所能。目前教学状态是,教师长期在一种方式下教学,不管学生学的会还是学不会,也不管学习内容是否对学生有意义。要改变这一状况,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必须转向研究学习方法,内容包括学生的心理、学习的规律、学习的途径、学习的管理、学习的组织等。
第四周:
本周学习内容:教师工作的重点是组织发动学生而不是教导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但这个课堂不一定属于学生,因为学生
是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的。教育过和中的教师引导是必要的,但如果学生只习惯于教师的引导,必然失去思考的习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大的任务是组织和发动学生参与学习。没有什么比热情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学生只有在课堂中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且全程参与学习,他才会对学习付出自己全部的精力。主动与被动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山东省杜朗中学的“自主型”课堂与传统的“引导型课堂”的区别在于,“引导型课堂”一旦失去引导者,便会群龙无首,不知所措,而“自主型课堂”训练出来的学生也比“引导型课堂”训练出来的学生要强。当然,我们不能因些放弃教师的责任,但一个事实是教师在课堂中组织、发动学生学习的效果要比教师单纯教导学生或灌输明显好得多。 教出来的学生与学出来的学生都可能达到相同的知识目标,但学出来的学生更易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也更容易形成热爱学习的情感。如果说终身学习是未来世界的必然走向,那么,让学生姓“学”更具有教育价值。
第五周:
本周学习内容:语文教学应以什么为核心
语文教学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以文章内容为核心,教师做文章内容的阐释者,其主要任务是是竭力让学生读懂课文。这是目前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授课思路,我称之为“跟着作者跑”。上文中的老师也是如此,基本上是用对话方式把课文串讲了一遍。我看的课例很多,几乎都是这种思路,设计都跳不出如来佛
的掌心,只不过一些人讲得花哨些而已。第二种教学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智能为核心,教师的主要角色不是课文内容的传播者,而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者,他把课文看作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例子或者“抓手”。第二种语文课很少见,但我认为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未来的语文课绝大部分应该采用这样的教学思路。这篇《开天辟地》如何采用第二种思路进行教学呢?我想,因为这是一篇神话,教师应以这篇神话为例,让学生神话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阅读神话。也就是说要突破这篇课文内容的樊篱,用更广阔的语文视角来看这篇课文,教师的落脚点不应只是让学生读懂这篇课文,而是要拓展更多的东西。但是请注意,我说的是拓展,不是沿着课文狭窄内容的线性拓展,而是改换视角对课文重新审视。
第七周:
本周学习内容:阅读贵在自我发问(一)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杨仕威老师在《语文建设》上发表观点:新课标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该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如何指向个体?一句话,指向个体是指向阅读本身。真正的阅读过程就是不断提问的过程,这是由阅读心理机制决定的。学生指向个体的阅读也就是自我发问的阅读,学生的自我发问不同于一般课堂上师生间、同学间的提问。
学生的自我发问是其思维、情感呈开放状态,是对文本的一种整体观照。而一般的课堂提问是在师生思维相对封闭的情况下
进行的,这些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学生心理状态各不相同,问题的重点不一样,思维、情感的发展方向也就不一样了。
第八周:
本周学习内容:阅读贵在发问(二)
根据现代阅读心理学理论,阅读主体总是带着自己的阅读期待进和入作品的,当作品的语言、意象、思想情感一起进入我们的脑海的时候,我们首先凭借自己的阅读期待进行辨识、理解、联结与填补并生成新的意义、意象,从而感受作品的内涵。阅读时,我们总是把作品提供的意义、意象世界与自己已有的意义、意象世界进行碰撞,对比,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就开始不断的涌现出来。只有当问题涌现的时候,阅读才算真正开始,比如,在开始阅读的时候,读到精彩的句子,不能忽略而过,我们要停下来,给自己提问题:我能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吗?不能很快理解内容,阅读受到阻碍怎么办?这时就应该寻求帮助。能够回忆,就继续阅读。读完之后,应该问自己,我能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吗?我能提出疑问吗?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深层加工,比如概括、比较、评价等。在此基础上,再次问自己:我能全面理解课吗?就这样一直追问,直到完全理解文章,获得阅读体验。
第九周:
学习内容:语文课堂教学要强化过程意识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三维目标。笔者认为,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三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