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当前品生品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当前品生品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段时间,教体局组织教研室全体人员,对全市教学情况进行了视导检查。检查组走遍全市20个乡镇(办事处)、4处市属小学,检查了24处学校的若干常规材料,进行了大面积的听课,其中我主要负责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检查听课工作。通过检查,发现了学校品德教学工作中的优点及不足,对目前我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现状有了更加清醒深刻的认识。

一、基本情况:

自2003年实施新课改以来,我市主要通过新课程学科培训、优质课、教学能手评比、课堂教学全员创优、素质大赛、优秀课堂教学教学展示、下乡送课、集体备课、优秀论文、教学设计评比等活动,督促各级学校重视品德学科课程的开设及学科建设情况,帮助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品德教育教学方法。

目前,所有学校均能按要求开设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大部分学校教师已经领会了新课程的理念,能深入钻研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在课程中努力突出“儿童、生活、活动”三个主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问题透视:

在我们为全市品生品社教师能自觉践行课标精神,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着深深的沉重和无奈。

1、课程实施方面:重视不够,常规管理不到位。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能开设,但课时数不足。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要求,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每周三课时,但个别学校只开二节课。品德课被“挪用”的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只有75%的教师是完全按照课表上课的,其中36%还经常上不全,老师常会留些时间给他们做其他学科作业。学校对品德课堂教学情况、教师备课情况、作业批改、学业评价等常规管理明显不到位。

2、教师队伍方面:三多三少,教师专业化不够。

(1)领导干部兼课的多,潜心研究教学的少。在任课教师中,学校领导干部约占18%。如学校副校长、总务处的人员兼任本学科的教学,由于他们事务繁杂,精力很少用在教学上,甚至有的不备课就上课,学生叫不出老师的名字,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老教师偏多,年轻教师偏少。根据调查统计显示,50岁以上的教师约占30%;40-50岁的教师约占50%;30-40岁的教师约占7%;30岁以下的教师占13%。任课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很多学校都是由临近退休或者身体有病的教师担任本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说是“老、弱、病、残、孕”,一点也不为过。

(3)兼职教师多,专职专业教师少。调查显示,约98%的品德学科教师为兼职。除市属小学外,其他农村学校基本上都是兼职教师。任课教师主要是语文、数学教师兼品德学科,也有的学校由中层领导兼课,老师门根本无精力、时间去钻研教材。任课教师队伍不稳定,许多前几年参加过素质大赛及优质课评选获得骨干教师称号的教师,

都不再担任本学科的教学工作,这就导致了专职教师不专业现象的出现。

3、在教学研究方面:教而不研,教研组建设形同虚设。 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品德学科教研组,学科教研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还有的学校成立了教研组,但没有开展活动。调查显示,成立教研组的学校约占75%,其中制订教研组活动计划且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的只占50%;任课教师参加过各级组织的培训活动的占28%,学校对品德课教师进行过培训的只占14%。

教师学科归属感不强,缺少外出学习观摩的机会,自觉提高学科教学水平的意识不强。

4、课堂教学方面:观念老化、方法陈旧、不能体现课标对课程的要求,教学效果差,存在着“五重五轻”的现象:

(1)重知识,轻情能。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偏重知识目标的落实,情感态度、行为习惯、能力等目标的落实明显乏力。

(2)重教材,轻拓展。主要表现在教教材,讲教材的现象比比皆是,把本该灵动多彩的课堂上成了枯燥无味的看图说话。

(3)重讲授,轻活动。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单一,以讲为主,课上缺少能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的特点体现不出来。

(4)重形式,轻实效。主要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低下,从问题的提出与选择,到讨论的时机把握,学生倾听与发言的习惯,

教师点拨的技巧等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学生毫无收获,并且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

(5)重课内,轻课外。一是表现在教师忽视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许多教师自己的课前准备较为充分,取代了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获得发展的目标落到了空处。二是表现在教学空间的局限,由于多种原因,把学生限制在教室这一狭小的天地内,使之不能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得不到落实。

三、原因分析:

认真分析目前我市品德学科的教学现状,深刻剖析其内在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原因有三:

1、教育理念落后,认识不到位。

新课改以来,国家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生活》课》,三-六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课。这两门课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的主旨是使学生参与自己身边的生活活动,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与作用,感受“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帮助儿童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简单的说,品生品社课就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在学生今后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和替代的作用。

可惜的是,从调查情况看来,一些学校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还没有从“应试”的轨道上真正转变过来,学校领导、教师对品德学科认识不足,本应作为课程中心的德育学科处于学校教学的边缘地带,品德课程在时间、师资和制度上缺乏保障。

在绝大多数学校领导及老师的眼里,这两门课都是副科、小学科,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

2、学习、培训、研究力度不够,把握课程能力差。

应该说,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我们每年都要组织新课程学科培训,学课标,通教材,听讲座,看课例。特别是前几年的素质大赛,参赛教师还要学课标,考理论,对课程的认识比较到位,也涌现出了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近几年,随着全市大型主题活动结束,许多单位及老师便缺少了学习研究的压力与动力,得过且过。再加上本单位的教研氛围淡薄,教研力量薄弱,教研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外出观摩、听课、学习的机会又比较少,思想僵化,观念陈旧,便造成了这一现状。

在平时的听课、检查、调研中,老师们普遍反映这两门课不好教,不会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特点、课程理念把握不清,所以在教学中容易缺乏方向感。

3、自我价值的不认同,制约了学科及教师自身的发展。 一方面,学校领导对课程的态度影响着教师,也使得教师对课程价值的认识出现偏差,使得学校品德学科教学处于边缘化状态;而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教师对自我价值的不认同,又导致了学生对本学科及学科教师的忽视:从一年级开始,课堂上交头接耳者有之,自

当前品生品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品生品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前段时间,教体局组织教研室全体人员,对全市教学情况进行了视导检查。检查组走遍全市20个乡镇(办事处)、4处市属小学,检查了24处学校的若干常规材料,进行了大面积的听课,其中我主要负责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检查听课工作。通过检查,发现了学校品德教学工作中的优点及不足,对目前我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现状有了更加清醒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gx8e2jkh56et871df8g8njyy26yjv018g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