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我的创作习惯
作者:庐隐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3年第9期
庐 隐
我是一个心里藏不下丝毫渣滓的人。在我的生活过程上,虽然留下不少的伤痕,也曾经上过许多当,可是我对于这些伤痕与上当的往事,只如一阵暴风雨,只要事情一过,便仍然是清朗不染纤尘了,所以我无论做错了什么事,或者上了什么当,只要是过去了,我从来没有把时间拉回来的野心,我再不做无谓的追诲。因此便形成了我两种绝对相反的人格,就是:在文章里,我是一个易感多愁脆弱的人,——因为一切的伤痕,和上当的事实,我只有在写文章的时候,才想得起来,而也是我写文章唯一的对象,但在实际生活上,我却是一个爽朗旷达的人。
许多看过我的文章,而不曾见过我的人,在他们的想象中,多半以为我是精神不振,愁眉苦脸的一个女性,假使有一天他们在某个场所遇见了我,看见我那无忧的狂笑,和那带孩子气的行为,一定要暗地惊奇说:“原来她是这样一个人,怎么一点不像她的文章呢!”
这种情形,就是我自己,有时也有点惊奇,不知道究竟哪一面是真实的我了。
可是我可以忠实地告诉你们,我并不是像从前人们所说“有心人”的那种故意把伤心事藏起,装出假快活的样子。在我写文章的时候,也不是故意的无病呻吟,说也奇怪,只要我什么时候想写文章,什么时候我的心便被阴翳渐渐地遮满,深深地沉到悲伤的境地去。只要文章一写完我放下笔,我的灵魂便立刻转变了色彩,我无挂碍地生活。我发出真心的笑来。
但无论什么人,都有他自己的信仰,没有信仰可以说就没有人生的趣味,所以我虽然不信任形式的宗教,可是我还是有我的宗教。我的宗教是什么呢?求其心之所安而已。我无论处世接物,都以我这一点的宗教为出发点,为归宿地。我平生不做欺骗人的事情,不愿处以人难堪的地步,不愿损人利己,不愿无功受禄,不愿以手段对付人。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不是求死后上天堂,而是在我活着的时候,不受“良心”的责备,不怀鬼胎,到处坦然,这就是我的至乐境,我不相信死后的因果,我却相信生时的因果。
我写文章最怕誊清,所以我无论写长短篇,我从来不起稿。做短篇呢,先把结构想好,提起笔来,便一直写到底;做长篇,也是把结构想好,此外再做一个大纲,比如我要写十章,我就把十章题目写好,然后一章一章地写下去,写完了全部,再看一遍,改削一些错字,就算全功告成。
还有一层,我自从创作以来,差不多都在学校里担任功课,所以我的文章,多半是在授课之匆忙中,抽暇写出来,因此养成了一个忙里写得出文章的习惯,往往在学校里,学生在教室里作文,我便坐在讲台上写稿子。这成绩并不坏,每两点钟,我平均能写二千三四百字左右。
而且还有一种特别的习惯,我很能支配我的头脑。我教书的时候,我便全心都在教授上,放下教本,我脑子里完全再不留教书时的余影,我坐下写我的作品,我又全心都在我的作品上了。
当然这完全是因平日的训练,现在已成了习惯,不但教书不妨碍做文章,而且不教书,专门做文章,反倒不起劲了。
至于我做文章的时候,最好是桌上放一壶好茶,一包香烟。我一面吃着烟和茶,一面就写。同时我的性情非常干脆,我做什么事,最怕拖泥带水,只要时间允许,我竟可以一坐下来,延
续到五六个钟头,我不感疲倦,一定要把这东西写个段落,才肯休息。我记得在一个星期日里,因为要写完一篇短篇,从早晨8点,写到晚上12点,除了吃饭后休息半小时,仍旧继续写,整整写了一万字,把这篇文章结束了,我才放笔,第二天睡个整天。所以我的文章,只有不深刻粗枝大叶的毛病,而没有不接气的。
庐隐(1898-1934),著名小说家,主要著作有《海滨故人》《象牙戒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