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文在商代字数少,一般一、二字为阴文。
西周,字数明显变多,已见长篇铭文。春秋铭文回归到简单,长篇者少。
战国铭文,造字多錾刻而成。内容简单,长篇者罕见,字体小且瘦长,书写较草率。其内容多见?°物勒工名?±、纪年、监造所及工官名称。 第三节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分型制模”技术及“分模制范”技术。
商周的青铜器是采用范铸法(陶范或石范)。主要的工艺制作流程是:①制模。② 制底范座。③ 翻范。④ 制芯 。⑤ 合范。⑥ 浇注。⑦ 修整。
春秋中后期开始出现两次或多次铸造法,以及分型铸造和铜焊接技术 。
失蜡法
又叫焙模法。系指先用蜡制成拟铸成器物的模型,尔后在蜡模上涂以泥浆待晾干后,再焙烧成陶模,一经焙烧,蜡模全部溶化流出,陶模遂成。 第四节 铜器辨伪
要更好掌握铜器的辨伪,必须了解青铜器的作伪方法:
第一,翻铸法。此作伪手段有三:即以原器、文献图录为本,杜撰图样。
第二,拼凑法。此作伪手法大多是旧器进行部分改造,使之从造型较平常变为稀世之品 。 第三,伪铭法。 第四,纹饰作伪法。
第五,作假地、假锈法。
生坑 :指新出土的器物,或者是出土有几年的器物,尚保持新出土时的状态此类器物均称为生坑。 熟坑 :指传世的铜器或早期出土的器物,经常赏玩而呈现出光热状态,或者将新出土的器物上蜡擦光统称为熟坑。
水坑 :指似从水坑中捞出来的样子,器物表面颜色光亮或湛绿湛绿,或油黑油黑,一般称之为水坑。 漂亮货 :指器物表面干净,纹饰清晰,造型精神,称之为漂亮货。 铸痕 : 指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铜器留下的范痕。 结晶斑鉴定法
结晶斑是青铜器历经几千年变化,在器物某一点或多点上发生膨胀,造成底锈外翻,使器表绿锈面上,呈现出褐、红、黑相间的凸斑。
第九章 玉器赏析
第一节 玉器鉴定
(一)华夏文明的第一奠基石——远古玉文化
?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年—5000年 ),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玉器高峰。 三个产玉中心:
一是北方辽宁一带以红山文化为中心; 一是南方江浙一带以良渚为文化中心; 一是西北以昆仑山和田玉为中心。
*玉玦:兴隆洼文化 *玉锛:新石器时代
*玉石项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玉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1.红山文化玉器 2.良渚文化玉器 3.凌家滩文化玉器 4.龙山文化玉器 (二)统一格调的夏、商、西周玉文化 1.夏代
2.商代——妇好墓
玉凤、玉簋 、玉鳖 3.西周
西周玉器中玉璜甚多,而璜是佩玉的主要构件 ,可见西周玉佩之盛 。 (三)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东周玉文化 1.玉器制作精进原因 2. 玉带钩应运而盛
3.东周玉殓葬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 战国玉舞人佩
(四)生前用玉与殓用玉并茂的秦汉魏晋南北朝玉文化 1.秦代:现实主义因素突出了,但尚未见成熟之杰作。 2.两汉时期 :
(1)玉文化蒸蒸日上 。
(2)汉代提倡一道与厚葬,推动其殓葬用玉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 汉代和田白玉鸳鸯衔仙 ? 汉代马上封侯(软玉)
玉剑饰 、玉辟邪 、玉角形杯 、刘胜金缕玉衣 3.三国至南北朝(220—589年)
玉文化处于战乱或南北分裂的条件下,其发展受到了抑制。 青玉朱雀纹玉佩
(五)外来趣味、市庶化、艺术化的隋、唐、五代、宋、辽、金玉文化 1.唐代,传统的玉文化受到冲击,增添了外来的风采 。 2.隋唐出现了在玉器上加金饰,使金玉辉映,典雅富丽。
3.五代、宋、辽、金玉文化继承和发展了隋唐玉文化的市庶化、艺术化的特色。 兽耳云龙纹玉炉 、玉松阴听泉图山子 、玉荷叶笔洗 玉镂空龙纹盘(金)
(六)以陈设化、玩赏化为特色的元、明、清玉文化
1.元代在玉文化上全盘继承宋金的传统,朝廷用玉与宋金相似。
2. 明朝皇家用玉仍沿传统,有增无减 。但由贵族独享而转向市庶化的倾向远胜过宋元。 (1)明初:做工严谨而精美 (2)中期:玉器趋向简略
(3)晚期玉器数量激增,艺术上显得粗犷,精工者较少,与镶金银、镶嵌宝石结合。 “子刚”款茶晶梅花花插 “子刚”款青玉合卺杯
明末清初青白玉鏤空螭紋杯
3.清代:从现存制品来看,均精工细作,规正端严,与明末风格完全不同。 ? 九龙纹碧玉瓮 :
青玉、白玉制水仙 、翠玉白菜式花插 、扁方(镇纸):白玉镶宝 清羊脂白玉三环绳形手镯 白玉渣斗
第二节 玉器辩伪 一、玉的种类
(一)软玉(硬度约在6~6.5度左右,比重为2.96~3.17。) 1.产地:中国很多地方都有,而以新疆一带的白玉最为出名; 2.颜色:青、白、墨、绿、黄等;
3.品种:白玉、岫岩玉、青玉; 4.外表光泽:油脂光;
5.产品:雕件、手镯、吊坠、佩件等。
? 新疆和田玉 (玉质地坚硬、色泽和润、结构细腻 ) ——羊脂玉 ? 岫岩玉
(产于辽宁岫岩县。产量大,为现今数量最多的玉材,色泽多为碧绿色。) ? 南阳玉
(又称独山玉,色彩丰富,可雕琢 “俏色”。)
河南玉(又称密玉, 因产于河南密县而得名。半透明或不透明。性脆,玻璃光泽。以橙红色、苹果绿色为代表,以其绿色艳丽者为贵。)
? 蓝田玉(俗称“菜玉”,质地坚硬,色彩斑澜,光泽温润,纹理细密。) (二)硬玉(翡翠) (硬度在6.75~7度,比重约3.3的玉石。)
1.产地:缅甸境内,一般统称缅甸翡翠玉。在山上称为山石,在河底称为水石; 2.颜色:绿、紫、红、黄、黑、白等; 3.品种:玻璃种、冰种、豆青、油青等; 4.外表光泽:次玻璃光;
5.产品:手镯、雕件、吊坠、花件等。 二、古玉器鉴定
(一)工艺痕迹鉴定 (二)氧化鉴定 (三)凝结物鉴定 (四)艺术水平鉴定 (五)玉色鉴定 (六)气味鉴定 (一)工艺痕迹鉴定
1. 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 2.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砂袋、砂箱抛光工)。 开玉图、扎砣图 、木跎图、皮砣图 (二)氧化鉴定
1.鸡骨现象; 2.是蚀孔、蚀斑现象; 3.氧化严重成粉状。 鸡骨白
(三)凝结物鉴定
1.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 2.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 3.传世品上的污垢。
战国和田碧玉环
(四)艺术水平鉴定 (五)玉色鉴定
1.沁色 :玉器在土中埋藏时受到的土中所含其他元素的影响,会产生颜色变化,古文献中称其为沁色。
2.盘色:手或肌肤与玉器摩擦,一些有沁色的玉器因人体的摩擦会产生颜色变化,这类颜色变化被人们称为“盘色”。
3.玉本色:玉本色是玉材的颜色,古人称玉本色标准为“符”,并提出“赤如鸡寇”,“黄如青靛”之说 。 4.玉皮色:玉皮色是玉材在自然风化中所产生的颜色变化。尤其是河中发现的卵石状子料的表面出现,因而称为玉皮。 三、古玉作伪 1.伪造血沁法
一种是将仿制之玉放在火中烧成红色,再将活犬或刚死的犬腹部开一个深口,趁玉器正热时
放入犬腹中,然后将犬埋在地下,几年后取出,形成的红斑血沁和真的一样,此谓“狗玉”。也有将玉放进割开的活羊腿里,再把伤口缝好,几年后取出,玉上自然也带上了血沁,此谓“羊玉” 。
2.伪造牛毛纹法
把新玉器烤热,使之质松懈,然后将热玉注进红褐色的液 中,使颜色趁热浸入玉器而呈现红褐色的丝纹。 3.伪造鸡骨白法
将新玉用炭火煨烤,在炭火未冷却时用凉水泼在玉上,玉取出后与受地火影响的古玉相似,呈鸡骨白颜色。 4.伪造陈墨黑法
用新玉制成器件后,用黑色的乌木屑或暗红色的红木屑煨烤,将石膏粉贴在想保留原有玉质的部位,其他地方都能沁上颜色,只有贴石膏的部位颜色进不去,其效果与受水银沁的古玉相似。 5.伪造黄土锈法
用胶水均匀涂在玉器上,然后埋在黄土中,使玉器表面沾满黄土斑。埋的时间愈久,所生黄土锈亦愈真。当前坊间地摊上尤多此类“古玉”,乍一看它们黄土斑斑,非常像刚挖掘出来的“土古”,有些形制很大,初入门者极易上当。 6.伪造土蚀法
一般出土古玉经过长时间的水土侵蚀,总会有局部被腐蚀的现象。现代作伪者为求速效,往往用硝酸浇于玉上,使其很快腐蚀。由于所浇部位不一,便会形成局部被蚀的效果。
第十章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和维修的是要保持现状或恢复原状。所谓现状,指现存事物的现状,它可能是原状 ,但也可能不是原状。
一般而言,所谓文物原状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文物构成的材料与文物形式、内容及工艺。
2.文物规模(或范围)、布局(或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3.建筑结构、形式和建造法。
4.文物周围的地形、地貌及自然环境等。 第一节 文物保护原则
一、保护文化遗产历史原貌原则
1.全面认识某一文化遗产形成过程及其文化内涵的关系;
2.仔细辨别反映不同文化内涵与具体结构、装饰等之间的关系。 二、合理利用原则
对于文物的保护,我们不能没有目标,盲目的保护。我们需要考虑到许多其它因素综合拟定保护计划。
1.不产生侵害性 2.不会有损害后果 3.要有周密的利用方案制度 4.不能违背法规 三、抢救第一原则 四、修旧如旧原则
这是由于古代建筑构造、本身的性能以及外力侵蚀等多方面原因,使古建筑需要经常保养维修,甚至更换某一部分才能保护年代久远。
1.第一种是认为原状就是最早建筑时代的面貌。
2.第二种认为原状应以现存实物的鉴定年代为准,不论它的历史情况如何。
3.这两种类型的原则都太绝对了,应该取其长,弃其短,实际上成为前两种的折中派。 4.第四种观点认为保存原状就是现存的残破状况 。 执行“保持原状”的原则
“保持原状”就是保持四个方面的原状:
1.保持原来的造型 2.保持原来的结构法式 3.保持原来的构件质地 4.保持原来的制作工艺 五、不重建原则
这是针对一些文物已经被完全破坏的情况下做出的规定。 1.重建的不是文物,而是新作品
2.重建的容易产生混淆,不利于研究的科学性、历史感。
对于不可移动文物我们还要注意几项原则:最低限度干与的原则、可识别性原则或历史可读性原则、可逆性措施的原则、与环境统一的原则。 ? 最低限度干与原则 要求尽可能避免大拆大卸,只做为停止延缓文物破坏、尽量延长它的寿命所必须的工作就够了做到?四保存”、即保存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和原工艺。 ? 可识别性或历史可读性原则
是指要保存文物史迹本身的历史 。 ? 可逆性原则
要求那些为了利用、加固或修复而添加于文物上的东西,都应该可以撤销,而且这种撤销不致损害文物本身。
? 与环境统一的原则
要求尽可能保持原地原位原貌,保护文物所在地一定范围内的环境,不要使它脱离历史形成的环境孤立出来。 第二节 文物保护方法 一、行政方法
直接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的行政作为采取的保护行为。 我们可以分为几种: 1.分级保护
①不可移动文物 ②可移动文物 2.规范保护
①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保护规范通称“四有”:有保护范围;有标说明;有纪录档案;有保护组织和人员。
②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基本保护规范也称“四有”:有符合条件的文物库房;有文物帐册和记录档案;有专门保管部门人员;有严格的使用、保管、修缮、保卫制度。 3.综合保护
①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②对文物遗存较多的城市、镇、区,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文化保护区。 4.行政处罚
对违反现行文物法规行为和其它有害于文物保护行为人作出行政性处理。 二、市场方法
1.对文物实行国家专营。
2.倡导“藏宝于民”,仅限非国有的传世文物。 3.严控文物出境。 三、刑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