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皇帝的年号。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
明清的记年款有一定的规律性。绝大部分的记年款,都写上国号和皇帝的年号。 明代最早写款从永乐开始,但它的款识也仅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 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号款,都是六字楷书款。
雍正一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 。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渐少。 嘉庆、道光两朝以篆书款为主。
咸丰至宣统三年,这四朝又恢复了楷书写款,篆书款已不使用了。 第二节 瓷器辨伪 一、仿古瓷器的出现
仿古瓷数量很多,有明代仿、清代仿、民国仿前期的作品。数量相当多。仿古瓷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简单归纳仿古瓷出现的历史条件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物稀为贵
这是历代仿古瓷出现的重要原因。 (二)文人品评
历代收藏家以及文人墨客在研究、欣赏陶瓷之余,留下了不少笔记,这对仿古瓷的出现也起了一定作用。
(三)历代帝王爱好
宋徽宗以及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对文物非常喜爱,上行下效,形成风气。 (四)投其所好
十九世纪后期,很多国家大量掠取中国文物。 二、仿古瓷的种类 (一)仿前期作品
1. 明清两代仿宋 2. 明后期仿明前期 3. 清前期仿明代 4. 清后期仿清前期 (二)宋、明瓷后加彩
1.宋代、金代白瓷,民国时加彩 2.宋黑釉上加金彩 3.明瓷加彩 4.清瓷加彩 (三)民国时期仿古瓷
民国仿古代瓷器的数量相当多,仿宋、仿明、仿清瓷都为数甚多。凡属少而珍贵的品种,民国时均有仿制,仿品水平比雍正、乾隆时相差甚多,仔细观察,均可找出破绽。 三、做伪方法
1.假底(镶底),即是将有款识的破碎名瓷的底换装于新器上,再在接合部涂抹上铁锈,烤干后烫上白蜡,掩盖住接合痕迹。但这种方法只限于瓶罐之类 。
2.古瓷由于年代久远,釉面的浮光往往发暗,湿润似玉。新瓷则釉光明亮,以新器冒充古器首先要把釉面浮光除却 。
3.模仿古人绘画风格,在素底上绘以花鸟,所用多是紫墨等世人不很习惯的颜色,颇具古风。古玩界行话称这一手为“真坯假彩”,往往侥幸成功。
4.整器作伪,即指后人根据前人制作的某一物,照样或依文献的记载抑或图录而制造的器物。
5.作伪者为使所做伪器更似真品,往往采用烟熏(用香火烟熏做旧,但嗅之有味);茶水煮(以土茶水煮器)使器面上有红褐的茶锈痕;假出土 。
6.部分作伪,系指伪器的口、流、嘴或腹、底或足、把等部位有后补或后配上的。 7.后“加彩”,是较常见的一种作伪手法其表现手法主要有: ①在旧器脱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 ②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
③在清代各朝的素面器上后加彩。
④在原器缺损部位,依葫芦画飘地填补描绘 。
一般而言,伪器难与真器匹敌。这在伪器所具特点有所表现胎体不是过重便是过轻;胎质、釉质过细;造型失去真器风格;轮廓线显生硬.无使用后的光滑感;釉面光泽显强 。
第八章 青铜器赏析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
1975 年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 ,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我們可以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 年龙山时代,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 。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纹饰种类也较多。春秋中期以后基于周王室一统天下局面的崩溃与列国势力竞相发展局面的形成,青铜器的发展始转入一个新的高潮。
一方面在纹饰上以蟠螭纹为代表 ;另一方面,青铜器的区域性更为明显 。 三、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器物大多日用化 。 第一节 青铜器的鉴定
青铜器的造型特征和各类器的发展演变情况是鉴定的重要证据之一。各类器在同一时代早晚不同或不同时代,其造型的时代特征明显。 一、鼎
指腹下附三足或四足的炊具。在中国,最早的鼎是陶鼎 。青铜鼎渊源于陶鼎,已知始见商代,以商周为最发达,以圆形鼎居多,方形鼎次之,另还有些异形鼎。 1.圆鼎
始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至两汉时期。商代至战国的圆鼎.其演变发展情况及所具特征大致是 :
? 商代圆鼎
早期:多方唇,宽沿平折,口近直或微敛,长圆深腹图底或大圈底,下附三空锥状足,拱桥形双耳
直立于口沿上。
中期:腹体较早期的浅而宽,三足由早期的空锥状足演变为实锥状足。
晚期:三足已由中期的实锥状足演变成细柱状足或粗柱状足。有的立耳稍外撇。 ? 西周圆鼎 早期偏晚时期: 新出现宽而成垂腹三高柱状足鼎和垂腹附耳矮柱状足鼎,三足均上下粗细一致。 中期之初: 最常见宽体浅垂腹三细柱足鼎,腹壁显出倾斜。新见三兽蹄足宽体垂腹鼎,底圜达近平。
晚期: 多见双立耳敞口弧壁深腹或浅腹圈底三兽蹄足盆形鼎 。 ? 春秋圆鼎 早期: 其造型基本上是承袭西周晚期的,变化不大。
中期:多见敞口浅腹或腹稍深的三兽蹄足盆形鼎,有的附平盖。立耳有直立和外撇两种,有的为附耳。 晚期:新出现半球形腹附耳三短粗兽蹄足鼎,带喇叭形钮覆盘式盖又新见直口直壁深腹圈底釜形三兽蹄足鼎,附三条粗壮兽蹄足附耳鼎。 ? 战国圆鼎 早期:有一种半球形腹附耳三细长兽蹄足鼎与春秋晚期所见同类器近似,惟兽蹄足鼎较细长,所附盖为鼎立三环钮覆钵式。
中期:的近半球体三兽蹄足附耳鼎,腹体较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同类器明显宽而稍浅,足根也显较肥硕。
晚期:有一种盘形鼎,敞口,微弧壁,浅腹,平底下附三粗壮兽蹄形足。附耳下曲上向外平展,口沿一侧带流 2.方鼎
有正方体和长方体之分。正方鼎始见于商代早期,长方鼎流行于商代晚期。战国至汉代方鼎绝迹。
商代中期的方鼎,其特点是鼎身呈近方体,立耳,平沿直口,近直壁,腹较深,口与底大小相差无几,平底,下附四个细而矮的钝尖锥足,足根与底的四隅不靠边。
晚期的方鼎,鼎身皆呈长方体,腹深度与商代早期、中期者相比显较浅,腹壁仍见稍斜直或近直壁者,底皆作平,器耳除多见立耳外,还有附耳者。
西周早期的方鼎与商代晚期造型相近。其造型样式有长方体,立耳,直口,近直壁平底四兽首柱形高足鼎。
西周中期的方鼎造型变化明显,柱足作素面上略粗下稍细,所在位置移至鼎底四角,并成直线而下。
晚期新出现无耳四角矮足上各有一只可转动小鸭的长方体浅腹平底四兽形足鼎。方鼎发展至西周晚期少见,春秋战国未见。
鼎的造型早晚演变规律大致是:
耳由小(商)而大(周),由立耳(商、西周)而附耳(春秋、战国、秦、汉),或直立而外侈; 腹由深(商)而浅(晚商以后);
矮足由锥状空足(早商)而锥状实足(中商)进而柱足(晚商及以后)、又由矮柱到高柱足尔后蹄足(春秋及以后)、矮蹄足(战国)。 二、簋
盛食器。是商周时期的重要的礼器之一。于西周在祭祀和宴会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为伍使用。从已发现的青铜簋判断,始铸用于商代早期,至晚期前期逐渐流行,到西周盛行,春秋早期仍见,但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时期渐已衰落。 商代早期:簋的数量少,造型式样也少,仅见圆体簋。
商代晚期:簋的数量有所增多,造型式样也增多。侈口,束颈,无耳,扁圆鼓腹,大圈底近平,圈
足较高。
西周早期:簋的数量猛增,造型更为多样。耳有无耳、双耳、四耳之分,足有圈足、三足、四足、方座之别。
已知年代最早的西周青铜簋是利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一周代窖藏。此器作侈口,深腹,上腹近直,下腹弧内收,圈足下附方座,双兽头耳,耳下有垂珥。
西周中期,簋的数量较前期又有所增多 。带盖簋也增多,造型也更加多样化。器口以侈口居多,敛口次之,直口少见,器耳皆作双耳(早期所见四耳似已消失) 。 西周晚期:簋的数量,造型式样均开始减少也未发现新式样 。 春秋早期:簋的数量、式样明显减少。
春秋晚期:簋的数量进一步减少,有的侈口,圆鼓淺腹,下腹弧内收,圈足连铸案形方座,方座比器身高,兽形大耳,耳下有短珥,莲花瓣形钮盖。
簋的造型早晚演变情况大致是:
无耳者早,耳下垂珥者为西周及春秋时期; 无盖者早,有盖者晚。 三、爵
最早出现的青铜酒器也是重要的礼器之一。一般与觚、觯、角、斝共同使用。
青铜爵的造型特点是:器口前有鎏,后有尾,杯体作束腰或直筒形深腹平底或圜底,下附三高足,正面一侧设单鋬 。
二里头文化期的青铜爵数量、式样均较少。此期的青铜爵,一般器壁较薄,器表较粗糙,鎏、尾倾斜度小,鎏多作窄槽形,且较长,鎏口间多无柱,有柱者还不发达。爵体作扁椭圆体,底皆平下附三锥状足或柱状足 。
商代早期的青铜爵,其造型具有二里头文化的爵的某些特征,但也有自己的时代特色如鎏稍宽,尾部较短,爵体较宽,鎏口间设双柱,柱分有钉形和菌状两种,宽带状鋬弧度稍小。
商代中期的爵,由此前的扁椭圆体平底爵演变成圆体圜底爵,柱较发达,菌状柱演变成平顶柱帽柱,三足均作粗实的尖锥状足 。
商代晚期,爵柱发达,出现双柱由鎏口向后移的趋势,柱顶有菌形、帽形、蟠龙、蟠蛇等式样,其中以菌状柱居多。鎏尾长度比例较接近。
西周早期,沿用商代晚期所见的浅腹直壁平底或圜底三高足爵及无柱带盖爵 。双柱明显后移。 西周中期,前期所见的无柱盖爵被沿用,新出现垂腹圜底宽扁刀形足小鋬爵,双柱明显后移。 爵的造型早晚演变发展情况大致是:
器底有孔者最早,平底次之,圜底最晚。
鎏狭长者为早(早商),鎏短槽宽足高者晚(商代中期至西周);
柱小者或无柱者早(夏代至商代中期),柱高者晚(晚商及西周),柱靠鎏口间越前者早,柱靠鎏口间越近者乃至在鎏口间者越晚; 足细尖而直者早,足尖外撇者晚。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雕或浮雕铸成,题材广泛,各类纹饰的发展演变情况也为鉴定铜器提
供了重要依据。按纹饰母题可分为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建筑纹五大类。 几何纹系指以点、线、圈组合而成的图案纹样。 乳钉纹
系指凸出器表呈圆乳状的纹饰。有的排列单行,有的布成方阵,有的置于方格内,多见施饰于鼎、簋 等腹外表。始见于商代,盛行于周代 。 云雷纹
指连续的回旋线条勾勒而成的几何图纹。有的做圆形,有的做方形。常见施饰于器皿的颈,足
表,也有做地纹的。流行于商周,沿用至春秋战国时代 。 勾连雷纹
以近似“T” 形勾连一起构成的图案,其地填以雷纹。始见于商,盛行于晚商周初,沿用至春秋战国 。 绳纹
由二条以上的波线交错扭结构成的绳索状纹。多件施于鼎、豆、敦的顶、腹、足表。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 窃曲纹
由两端回钩的或呈“S” 形的线条构成的呈“S” 形扁长图案,中间常见填以目纹。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沿用至春秋战国 。 动物纹 系指模拟某种动物(包含幻想或传说中的动物)的正面头部或侧身像创作的图案纹样。 饕餮纹
大眼圆睁,獠牙外露,额上有一对立耳或犄角,二目之间以扉棱或器物棱脚为鼻,二侧还有一对利爪的面目狰狞的传说中的贪吃凶兽。多见施饰于鼎、鬲、簋、壶、爵、尊等器物上的颈、腹、耳、足表,作为主题纹饰,以云雷纹衬底。盛行于西周早中期 。 夔纹
头尾横列,腹下有足的龙形纹。多饰于簋、觚、尊等器物的足,口的边上或腹部。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
商代夔身短,多做单独纹样。
西周夔身变长,通常作二方连续纹样构图。 蟠螭纹
指 屈曲无角龙纹。特征是张口,卷尾,或双龙相交,或群龙交缠。一般龙个体较大,是和蟠虺纹的主要区别。多饰于鼎、敦、豆、壶、盘的颈、腹、足表和盖面。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 蟠虺纹
由许多小蛇状的动物相互缠绕而构成的图案。多为主纹而布满器身。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 植物纹
以树叶、树及花卉为题材的铜器纹饰。此类纹饰少见单独存在,多见与其它纹饰为伍。 人面纹
指以写实的手法雕铸成浮雕人面像作为主要装饰纹样的纹饰。人面轮廓清晰、五官俱全,眉、眼、鼻、嘴、耳比例适宜,颧骨突起,目光平视,形象逼真。偶尔见到装饰在方鼎、盉等器皿上。出现于商代 。 建筑纹
指描绘建筑作为装饰图案。此类纹饰很少见到用作铜器装饰的,画面刻有宫殿图形,楼层有平座栏杆及腰檐;底层也有横杆。一般见于战国铜器,此前少见或不见。
各种青铜纹饰中商周时系以动物纹居多,其中又以饕餮纹为主,且多为头部的正面形象,其基本特征是中为鼻梁,或铸宽大的鼻梁,或以狭窄的扉棱为鼻梁,抑或以器物的棱角为鼻梁。 西周早期的铜器纹饰仍以饕餮纹、龟鱼纹、夔纹、龙纹、鸟纹、蝉纹、蚕纹等多种动物纹居多,几何形纹次之。至晚期,动物纹退居作陪衬地位,而以环带纹、鳞纹、窃曲纹、瓦纹占据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铜器的纹饰,系以粗大的蟠螭纹、细小的蟠虺纹、绳纹、贝纹、鸟兽纹居多且多为带状。 铭文
始出现于商代,流行于西周至春秋战国 。
商代至春秋的铭文一般是铸成的,至战国,铭文则大都为刻成 。
文物学概论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