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陶质可分为夹砂陶、夹炭陶、夹蚌片陶、夹滑石末陶、泥质陶、细泥质陶等。 2.制法
依陶器器皿的制造方法,可分手制、模制和轮制。 3.烧窑的方法
露天架柴焙烧→横穴式陶窑 、竖穴式陶窑→龙窑。 4.器形
不管是哪一个地区器形的变化都是由简到繁的过程。如按功能分类可分为烹饪器、饮食器、汲水器、烧水器、贮器。其中同一功能、同一器类,又会有多种不同的造型。 5.装饰
陶器装饰,依装饰手法和对象可分为素陶、彩陶、陶衣陶等装饰。素陶装饰,出现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应用范围最广。
依装饰技法可分压印、拍印、刻画、模印、剔刺、管戳、锥刺、镂孔、镶嵌、附加堆纹、浮雕等。有的仅用单一技法有的二三种技法并用。
彩陶装饰,指用矿物颜色在陶坯表面施绘象生纹(含人物、动物、植物纹)和几何形纹 。 第二节 陶器辩伪
陶器作伪的时间出现较晚,但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古今的作伪法常见以下几种:
第一以伪作新器冒充旧器真品。其伪作法是在新器内壁外表做旧,使之产生一种土锈色。 第二,依照古陶器的造型或纹饰伪造之。
第三,按照新石器时代彩陶器的造型纹饰伪作彩陶器再行作旧。因颜料不同,且缺乏神韵易于辨别。
第四,按照新石器时代黑陶器的造型与花纹伪作黑陶器。烧成后,经打磨光亮,或涂油。 第三节 釉陶器的鉴定
釉陶,是施饰低温铅釉的陶器的总称。始出现于中国西汉时期,在其发展过程中,历经汉代的单色釉陶,北朝时的双色釉陶和唐、宋、辽时的三彩釉陶三个不同发展时期。 一、唐三彩的鉴定与辩伪
唐三彩,专指中国唐代烧制的一种施饰多色彩低温釉的陶器。烧成温度约800℃。釉面呈现深绿、浅绿、翠绿、蓝、黄、白、赭、褐等多种颜色。但以黄、白、绿三色彩为主,故名“唐三彩”。
唐三彩始出现于唐高宗时,盛行于开元年间,器类多,数量多,造型复杂多样、色彩绚丽是其标志。
1.唐三彩的鉴定
唐三彩的鉴定应从烧制工艺、胎质、胎色、造型、装饰的观察分析入手,其鉴定内容应包括唐三彩的年代、器类、用途、烧制工艺等。根据50年代以来考古发现的大宗三彩俑数量、造型与装饰的演变,三彩俑的整个生产过程大致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是三彩俑的产生阶段。
唐三彩俑系借鉴唐代彩绘俑而发明的。三彩俑是由三彩器皿发展而来的。这些三彩俑早期作品现藏于加拿大的雷亚尔温塔里奥博物馆。
中期是唐三彩俑发展达鼎盛时期。其年代约在圣历元年(698年 )到唐中宗显龙四年(710年)。此期三彩俑出土数量多、种类多、体型大、分布地域广是其标志。
晚期是唐三彩走向消退阶段。数量锐减、体型矮小是其标志。 2唐三彩的辨伪
? 第一种,把唐以前的一些素陶器进行彩绘而成。此类伪品,质地旧而彩色光泽强。有的还在彩绘之后涂上一层漆。除细观察列辨外还可进一步用开水冲洗之,漆一遇热水会发生变化,或脱去,或变色,因而露出破绽。
第二种,为后人仿真品制作而成 制作工艺 尾巴与身体连接处 真品 多捏塑或手制兼轮制;产品大小不一。 尾巴均与身连在起时间久远,尾巴往往遭损坏或缺尾。 伪品 模制注;产品规格较规范划一。 采用分体制成在尾部留一方孔。 从釉色看,若以铜作为釉的着色剂,埋在土里时间长,长期受潮,其表面往往会出现一层银光白色的金属光泽物质,伪品绝对不可能产生这种银釉。
从施釉技法看,真品中的各种人俑的头部和足部、兽的足部和底盘,大多露胎不施釉,而伪品则大多施釉。
真品多为刷釉,有的部位运用不同的底色,使之自然流淌、渲染而显现五彩缤纷的艺术效果。而伪品则采用喷釉,不同的部位加重不同的色釉,形成清新自若的套色。 文物市场上还发现有用唐代邛三彩、宋三彩、辽三彩直接冒充唐三彩的。 从胎质、胎色看 唐三彩 宋三彩 辽三彩 从釉色看 唐三彩 宋三彩 辽三彩 邛三彩 从装饰看 唐三彩 宋三彩 辽三彩 邛三彩 装饰技法 仅施饰色釉未作进一步装饰 常以刻划、印花、镂空、捏塑浮雕等技法作装饰 多见用刻、印各种花纹,再视纹样的具体要求,而施以不同的彩色釉 仅用彩绘绿、黑、褐等釉下彩作装饰 釉色 黄、白、绿三色一体为多见 黄、绿、褐三色一体为主 黄、白、绿者居多,此外,还有单彩、双彩和多彩者 青灰釉作底者,有以米黄釉作底者,彩绘绿、黄、褐等色作釉下彩 胎质 较粗松 粗 松软 胎色 白中闪黄或呈粉红色 白中泛灰或微泛红色 淡红色、较粗糙 第四节 紫砂陶的鉴定与辩伪 1紫砂的鉴定
紫砂与一般概念的陶器有明显区别,首先表现在所用原料与一般陶器的粘土同,紫砂泥是高岭
土、石英、云母类粘土。
颜色呈现多种,主要有紫、绿、红三色。
紫砂器的鉴定,除了解紫砂器的特性和时代特征外,还要了解历代名家之作及其特点。 供春壶 现只有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 。
大彬壶 用料考究,炼泥时还要掺进适量的石囱砂以增强成型稳定性,造型简洁典雅古朴,修整打磨精细,烧成后质地湿润,色泽沉稳,壶盖与壶口扣合严密,不变形,不晃动。 曼生壶 开创了紫砂壶艺与诗、书、篆刻融为一体的新路子 。 2.紫砂器的真伪辨别
紫砂器的鉴定主要是断代识别名家和辨真伪。断代,传世品主要靠造型、装饰、质地、工艺和款识。
近现代紫砂质品的作旧法主要有:
第一,人为积垢。即故意在器隙或壶内积有尘垢或留有渣滓,让人误以为已不用久远,实饮茶习惯中井没有此举,作伪显而易见。
第二,用茶叶煮。即将伪器故入红茶中烧煮,使茶色浸入紫砂器的气孔,使伪器褪去新色。一般是煮、晾、再煮、再晾多次反复方完成。此招因一时所为,色难全透而会出现色泽不一、不匀现象。
第三器表上油。即在伪器表面上各色鞋油,通过涂擦而让油浸入器表,使表面光滑而色泽变老一般是紫砂器涂擦黑油;朱砂器涂擦红油。此招因鞋油有异味嗅之即可辨认 。
第四,染浸法。即用糖、醋、食油等为染色剂,加温后,浸染伪器,使之渗入器表,使伪器新色变成旧色。用手触摸器表,若有油腻或粘贴感,便无疑是伪器 。
第七章 瓷器赏析
瓷器,系指以瓷土或瓷石等原料为胎,胎表施釉,经高温(1200℃以上)焙烧达烧结具不吸水性的器物,其发源地是中国。 第一节 瓷器鉴定
瓷器鉴定是文物鉴定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不同时期瓷器所表现的时代特征也不一样。而各时代、各窑口生产的瓷器的基木特征和时代风格都在造型、纹饰、胎釉、款识和工艺等方面有所反映,因而鉴定时可从这些方面入手。 瓷器应具备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 。如高岭土、瓷石等。
2.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一1300℃)的高温焙烧烧结而成。
3.瓷器表面所施饰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道烧成达呈玻璃质釉并与胎体融为一体。 4.瓷器胎质细腻致密,无吸水性或吸水率在0.3%以下。 5.瓷器胎质坚硬结实叩之有清脆悦耳的金石之声。 6.瓷胎为白色或近白色,薄胎者具有透明性。
鉴定瓷器时,一是以考古发掘出土的有明确地点或地层或窑口、年代的标谁器为鉴定依据。二是以传世瓷器所具时代风格、基本特征和地方特色为鉴定依据 。
从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款识、工艺几方面入手对瓷器的年代、产地的判断,其可靠系数就比较大。 一、造型
瓷器的造型是辨识真伪、年代 、窑口的重要依据 。
中国元代以前瓷器的鉴定,造型鉴定对其真伪、年代的识别尤为重要。
明清时期由于瓷器造型多样化,产品明显增多等原因,造型鉴定已与纹饰鉴定并重。 造型与纹饰二者密不可分 ,鉴定的可靠系数即可85% 。 造型鉴定的要诀:
首看总体风格,详察局部变化。 中国古瓷器的时代总体风格是:
南北朝:西晋时期显浑圆矮胖 。东晋时期显秀骨清象比西晋瘦长。 隋唐:浑圆饱满 ―显出勃勃生机
隋青釉四系罐,施半釉,肩有四个双系形系,系高于罐口,隋代器物的造型特点。
隋白釉龙柄双联瓶,可谓北方白瓷的代表。自北朝北齐出现长颈瓶以来,至隋代瓶式更为丰富。 唐代北方盛行白瓷,素有南青北白之称,白瓷器物腹部丰满,平底。平底无釉是唐代瓷器的特征 。 五出口器物还有盘、碗等,是唐后期开始出现的,直至五代。唐中期以前碗为四出口,器里凸起四条线。北宋器物为六出口。 长沙窑贴花壶
贴花装饰最早见于唐三彩 。长沙窑白釉绿彩产量多,长沙窑的釉下彩绘装饰是其首创。 宋代:修长轻盈―优美清新、秀丽典雅。
元代:厚重粗犷―质朴无华,有的近乎草率。
越窑六瓣瓜棱形壶,是越窑宋代早期常见的形制。 明代:敦厚古朴―颇富唐宋遗风。
清代:轻盈新颖―特别注重创新,造型秀丽多姿。
明、清两代瓷器的造型更加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造型上受到了西亚银器、铜器的影响 。嘉靖瓷器造型的特点是葫芦瓶较多。
当掌握了不同时代瓷器的不同造型和造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时代总休风格以后,就可以进一步仔细比较,如同类器不同时代造型不同和同一时代同类器的不同造型 ,或同一时代器类有多种 。 二、纹饰
瓷器的装饰手法习惯上依纹饰的装饰部位和装饰工艺,可分为胎装饰和釉装饰两大类。 1 胎装饰系指用硬质工具在胎体上刻、划、印、剔、堆、贴、雕、镂,塑成各式各样的纹饰。这类纹饰大都在上釉前进行,仅少数上釉后进行 。
2 釉装饰用毛笔之类的软工具沾釉料或彩料在胎体外表或内壁施绘各种各样图案或书法等,釉装饰还有釉上彩或釉下彩之分,装饰时不触破、不损伤胎体是此类装饰手法的特色。 釉上彩: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炉彩”。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绘画,再入窑在600~900℃之间进行二次焙烧而成的品种。
釉下彩: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它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400℃)一次烧成。 A青花: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B五彩:不一定五彩皆备,但画面中红、绿、黄三色是必不可少的。始于明代宣德年间 ,由于当时尚无釉上蓝彩,在需用蓝色时,都以釉下青花代之,所以又称其为“青花五彩”。 C斗彩:在青花加彩工艺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装饰方法,先放在窑内用高温烧成
青花,然后填上彩料,再由烘炉低温烘烧制成。 胎装饰为元代以前的主要装饰手法,釉装饰为元代至清代的主要装饰手法,而以时代的总体趋势看,其运用情况大致是:
隋唐时期是中国瓷器各类装饰手法进入大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仍以胎装饰为主要装饰手法。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高峰期。在装饰工艺上,胎装饰与釉装饰日趋并重 。 定窑系印花白瓷,耀州窑系刻花、划花青瓷及划花青白瓷是其代表作。 元明清时期,胎装饰急剧衰弱,而釉装饰则迅速发展。 元代的釉装饰,系以青花、釉里红所取得的成就最显着。
明代的釉装饰已进入绘画时代,以青花为主流,并发明、发展了五彩、斗彩、三彩等。 清代的釉装饰已发展达高峰。这一时期的釉装饰系以各种彩瓷为主 。
古代瓷器纹饰题材,以中国为最丰富多彩,其题材大致可归纳为几何形类、仿生类 (含植物、动物及人物)、文字及其它几大类,除了起装饰作用外,有的还有深邃的寓意。 1牡丹花
象征富贵荣华。瓷器饰牡丹花始于唐,这可能与唐人(武则天尤甚)偏爱牡丹花有关,其后历代牡丹花的特征和演变倩况大致是:
宋代花形较写实,花朵较硕大。磁州窑的白底黑花牡丹是其代表作。
元代多见于青花瓷上。牡丹常见绘成呈缠枝花,花瓣不填满色,而留有白边。牡丹叶多绘成呈葫芦形。
明代变化多而快,几乎各朝都有自己的特色,较为显着的特征是同各式凤构成凤穿花。 2梅花
象征五福(即五瓣寓快乐、幸福、长寿、和平、顺利之意)瓷器装饰纹饰中多见梅花始于宋。 〃宋代,梅花多为刻、印而成,并多为折枝梅花。
〃元代,梅花花瓣不填满色,而留存白边,并始见梅与松、竹构成一个画面的”岁寒三友”图。又始见梅花与弯月构成一个画面的”月影梅图”,均富有情白高洁之意 。 〃清代,于康熙、雍正时,多冰梅(开遍地梅花)品种有青花、红彩等。
3在动物纹方面我们以鸡为代表,鸡在中国是六畜之一,也是十二生肖之一。通常因鸡与吉谐音,而寓有吉利之意又因鸡多产,而又寓有多子多孙内之意 。 4人物也是瓷器所饰仿生类纹中较常见的纹饰之一。
元代瓷器饰绘画人物纹已占据主导地位。画面以戏剧、典故为多见 。并新见八仙图。
? 明代青花瓷及其它彩瓷所饰人物纹较前代明显增多并以青花人物纹为常见,又以婴戏图最有时代、王朝特征。
? 清代瓷器饰人物已更普及,题材也更丰富多彩 。 三、胎釉
胎为瓷器之骨,釉为瓷器之衣,胎釉构成瓷器的主体。 瓷胎系以瓷土(高岭土)、瓷石(由石英、白云母及少量长石、方解石等组成,经粉碎、淘洗加水调成)作胎并高温烧结达完全瓷化。
瓷釉 , 一般是以白瓷石为原料加助熔剂如氧化钙等 。经高温烧成的氧化物组成的玻璃体。 四、款识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