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
1、简述人格的基本特性。
人格具有四个基本特性,它们是人格的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1)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人格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不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2)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协调一致地进行活动的;
3)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都是不同的; 4)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人格是社会人所特有的。
2、试述人格的特质理论
1)特质就是人格最小的“分析单元”,通过特质可探求人们心理不同于他人又相似于他人的原因。以特质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格理论称为特质论。由心理学家卡特尔最早提出。特质是持久而稳定的行为倾向。人格的特质论强调人的个别差异和个体的整体功能,特质论并不把人格分为绝对的类型,而通常认为存在一些特质维度。人们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在这些维度上表现程度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特质构型。特质论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因素分析、多变量分析研究及自陈测验的人格评鉴技术。特质论注重描述人的行为,如社会焦虑程度,女性化倾向强弱、自我意识强弱所导致的行为差异。特质论注重描述人格结构并据此预测人的行为。特质论不涉及人格的发展和变化。
2)奥尔波特把人格定义为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独有的行动与思想。特质是一种神经生理结构,它使刺激在机能上等值,在行为反应上具有一致性。奥尔波特把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并把个人特质又划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3)卡特尔把特质视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人的人格是16种人格因素不同组合的结果。他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潜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养成特质,能力、动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4)艾森克强调特质,并把人格分为三个维度:外倾—内倾、神经质—稳定性和精神质—超我技能,以上三个维度包含在人格类型中,它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5)“大五”人格特质:神经质、外向性、求新性、随和性、尽责性。
3、简答弗洛伊德有关人格结构的论述及其各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
弗洛伊德在早期把人格结构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潜意识是个人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但是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很大;意识是个人当前觉知到的心理内容;前意识是指个人加以注意能够觉察到的心理内容。
在后期,他把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个体生来具有的心理状况,由原始本能组成;自我由本我分化出来;超我是社会价值观和理想构成。本我:原始力量的来源,通过遗传获得,完全处于无意识中。自我:人格结构的表层成分,是本我与环境关系的协调者。超我:人格的道德维护者,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由良知和自我理想两部分构成。
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受唯善原则支配。自我处于“仆人”角色,服务于本我和超我,同时协调着本我寻求快乐的需要和超我寻求社会化行为的需要以及现实的需要。
4、研究人格可以从哪些方面收集资料。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洛克将人格资料的来源分为L、O、T、S四种类型。
L(life)资料:指个体的生活史资料,用以了解个体的生活经历。
O(observation)资料:指由一些观察者对个体进行观察后所得出的资料。
T(test)资料:指通过一些测试或实验程序,获得被试在测试中、或实验情景里的一系列的反应记录。
S(self-report)资料:即自我报告资料。主要来自一些自陈式问卷调查和量表测量。
5、试述艾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1)艾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适应的影响,同时自我也是个人自我觉察和同一性的根源。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2)人格的发展按顺序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一发展阶段都存在着一种心理发展危机。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化。
3)人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有:
一是信任对不信任。在出生到1岁半的孩子,如果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如果不成功地解决发展危机,则在人格中形成恐惧的特质。
二是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1岁半到3岁左右的孩子,若能成功解决危机,则会形成意志品质;若解决不成功,则会在人格中形成自我怀疑。
三是主动性对罪疚感。3岁至6岁左右的儿童,发展出主动性或进取心,则会形成目的的品质;若不成功地解决本阶段的危机,则会在人格中形成无价值感。
四是勤奋对自卑。6岁至12岁的少年。如果勤奋感占优势,其人格就形成了能力的品质,若不能成功地解决本阶段的危机,则会在人格中形成无能感。
五是同一性对角色混淆。12岁至18岁左右的青年,如果能顺利解决发展危机,则具备忠诚的品质,如果不能成功解决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则在青年人格中形成不确定感。
六是亲密对孤独。18岁到24岁的成年早期。能成功解决发展危机,则形成爱的品质,若不能成功解决本阶段的发展危机,会导致乱婚。
七是繁殖对停滞。25岁到60岁成年期。如果繁殖感高于停滞感,在其人格中形成关心的品质,反之则会形成自私的品质。
八是自我整合对失望。60岁到终身。若自我整合胜过失望,则具有智慧的品质特质,反之则会导致无意义感与失望。
6、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学基础。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发展方向。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则把这种可能性转为现实。
7、简述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
1)人格的结构。人格心理学家用人格结构来解释个体差异。如用“特质”和“类型”来解释人们稳定的个别差异。
2)人格的动力。通过对人格动力的研究了解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内在原因。
3)人格发展。对个体自出生至死亡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的表现以及随着年龄、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
4)人格适应。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合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有哪几层?这些需要又归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高峰体验的特点?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要分为缺失性需要(匮乏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匮乏性需要的满足涉及个体的生存,避免了身心疾病,满足后需要的强度减弱;成长性需要永远不能满足,永不满足的状态促进人不断成长和完善。
高峰体验就是自我实现的形式,自我实现是人的潜能、才能、天赋的持续实现,被认为是人的终身使命的达到和完成,这种体验是极度幸福、快乐和顿悟的标志。
9、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方向。其前提理念是:每一个人都是正常的、健康的、有价值的。它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强调人的责任。该理论认为人具有主动选择行为并能为所选择的行为负责的能力。 (2)强调此时此地。认为只有按照生活本来面貌去生活,能够充分感受当下的生活,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该理论强调我们不应该成为过去的牺牲品,目前的感受才是最真实也最重要的。
(3)强调个体现象学观点。认为应从个体自身的主观角度而不是分析者的客观角度去观察、倾听,产生同感,从而理解和体悟来访者的主观世界。
(4)强调人在过程中不断成长。认为人的生活需要体验过程甚于目的达到。健康的人是自我完善的。所有的成长都要付出代价,克服困难之后才更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因此必须让来访者自己获得发展。
10、格斯里的学习理论强调行为学习的什么规律? 强调相邻的刺激-反应的联结,他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个体对一组刺激要素作出一个动作,就形成了两者的联结,完成了学习,在此基础上,再作出另一个动作,即是对之前刺激组合的动作反应,如此连锁反应,最终形成了学习。因此,格斯里强调学习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被称为“邻近学习理论”。
11、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塑造和消退
行为的塑造,是运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分化强化,即对部分所期望的反应加以强化,而对另一些反应不加以反应;二是相继接近,即被强化的反应必须是那些越来越接近最终期望的反应。这就是行为主义的小步子渐进原则。
行为的消退,是指当有机体的一个反应后面不再紧接着出现强化物,反应的频率就会逐渐降低,直至恢复到该强化物未被引入的水平,那么反应就消退了。斯金纳认为处理非期望行为的正确方法是消退,而不是惩罚。
12、试析弗洛伊德指出的人格结构各成分与焦虑类型的形成。
焦虑是一种紧张的状态,主要来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自我感知到外界环境中真实的威胁,而引发的焦虑称为现实性焦虑;本我和自我之间冲突,担心本我冲动会战胜自我引起的恐惧感称为神经性焦虑;超我和自我之间冲突,即自我受道德良心指责引发的罪疚羞耻感称为道德性焦虑。
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是因为内心的力量平衡受到干扰而引发的,要求自我采取适当的措施,当自我无法采用理性而直接的方法去控制焦虑时,个体就会下意识地采取心理防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