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拒绝拖延,刻意练习,科学重复 67
深刻记忆需要科学地重复 74 天才来自刻意练习 75 最好的学习是教会别人 76 碎片时间背会《道德经》 77
——时间管理理论的组合实操示例分享 77
深刻记忆需要科学地重复
想要学好一门课程就要主动地学习,重复地学习。那么如何正确地“重复”呢?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案例:
我的孩子,在两岁之前就能认得2000个汉字。 暂且不谈最近这两年很火的“要不要对孩子施行学前教育,是不是放任孩子自然成长会更好......”这样的讨论话题,就我小孩目前的成长情况来看,在很小的时候认识2000个汉字这件事,对孩子现在的阅读是很有帮助的,对他后来学习其他的语言也很有帮助。
就因为孩子很快地学会了汉字,这也引发了他后来对汽车的车标很感兴趣。
在孩子两岁多的时候,站在马路边,他能准确地叫出见到的所有车辆的品牌名字,后来我统计了一下,小孩他一共能记住200多个车标和车辆名字。因为认得那些个车标,于是孩子又进一步认识了很多国家的国旗,然后他就开始研究地球仪,就这样又引发了我们父子俩的共同梦想---环球旅行!
所以,兴趣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慢慢积累升华,就让我们收获更多。 这时候你是不是会问:“为什么他在两岁之前就能学会2000个汉字呢?”这里首先要感谢一下伟大的母亲,我孩子的妈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她给我分享了“做字卡”的方法,和利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跟孩子玩字卡的经验。
之后,我才进一步去研究了“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后来,我的孩子在学习汉字的时候,我给他做了很多字卡,在跟孩子玩字卡的时候,发现有些字他认得,有些字他不认得,他认得的字,我就把它们画一个笑脸,然后标上日期。
在接下来的几天,我就着重给他认那些他不认得的字,这样孩子认字的效率就提高了。接着,我又严密地运用了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所提及的八大周期,于是孩子认字的效率就有了飞跃式的提升。
人的大脑很容易忘记,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上课学习一遍,课后不复习的话,一个月之后脑子里就只剩下5%了,这基本上就等于没学。
如果我们去重复,我们会记得更多,但是我们重复的周期如果没有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来进行设定,那我们也会将大部分遗忘,学习的效果也不会很理想。
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八大周期来对一个知识进行复习,那么我们就能轻松地牢记它。 那么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八大周期到底是什么结构呢? 第一个周期是5分钟; 第二个周期是30分钟; 第三个周期是12小时; 第四个周期是1天; 第五个周期是2天; 第六个周期是4天;
第七个周期是7天; 第八个周期是15天;
如果能够严密地按照这八个周期来进行学习,我们就可以牢记住任何知识。
所以,知识学一遍没有用,要重复地,积极地去学习才有用,而且要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严密地进行学习,我们才能学得更牢固!
所以现在,你读这本书是第几遍了呢?有8遍吗?
如果没有,那么建议大家重复地、反复地来阅读,并且建议大家把自己学习到的内容整理出来,与他人讨论,并且分享给身边的人,让身边的朋友亲人也能学到时间管理的好方法,提高他们的做事效率,提升他们的生活幸福指数。
天才来自刻意练习
成功等于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无数的成功人士验证了这个观点。 比如前段时间宣布退役的科比,他一个人代表了一座城市。 记者采访他:你为什么能成功?
他说:我知道每天早上4点钟洛杉矶的太阳。
科比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练习篮球技巧,他每天早上练习投篮1000个,就在退役后的第二天早上,他还去练习了篮球。
“持续”是硬道理,水滴石穿,冰冻三尺,这些都是因为持续的力量。 不过,在重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学习,我们把它分为3个区域:
第一个是舒适区,也就是大家已经掌握的部分;
第二个是学习区,就是大家还没有掌握,需要接下来刻意练习的地方; 第三个是恐慌区,就是大家害怕的区域。
如果永远只呆在舒适区学习,大家不会有进步,但是如果过于快速地进入恐慌区,大家学习的意愿就会被打压,所以只有在学习区,那些大家不够熟练、经常犯错的地方,就可以刻意地去练习了。
重复地学习、持续地学习被人称作:天才10000小时的定律。有人说从零到“天才”,你需要经过10000个小时的重复,这个观点我表示非常认同。
专注和持续,让我得到了大量的积累,大量的经验。但是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这10000个小时,还是你如何使用这10000个小时。
有的人在某件事情上可能只花了1000个小时,但是他刻意练习的程度所占比重更高。所以其实“天才”是来自刻意的练习,它决定了我们是伟大水平,而非一般水平。刻意练习就是让我们永远在不熟练的地方,在经常犯错的地方练习,而且要大量重复。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还能获得教练的反馈,有人辅导你不断地提升,那就太妙了!
所以大家看到很多的体育竞技活动,像是网球这种单人竞技的项目,或者是踢足球这种群体性比赛项目,它们背后都配有教练。
教练是做什么的?教练就是一面镜子,让每一个训练者都能从他那里持续地获得反馈。 总结一下学习的规律:
按照学习的金字塔,大家要重复地学习;
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大家需要按照固定的周期、科学的周期重复地学习;
最后,学习要想获得最大收益,就一定要在“学习区”进行大量重复地学习,而且还要得到有效的反馈。
最好的学习是教会别人
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终身学习已经是现代人的一个共识,很多朋友学习了很多课程,但是为什么大家没有能力把知识内化成涵养,外化为能力呢?
学习主要分成两类: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
由于学习态度的不一样,就造成了学习内容留存在我们身上的不同的比例。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第一个习惯就谈到了要“积极主动”,只有积极主动,你才能够拥有高效能。
这具体怎么解释呢?
学习的金字塔分成上部和下部。
上部:被动学习。它包含了:听讲、阅读、视听。 上部和下部的过渡是:演示。
下部:主动学习,在学习的基座上。它包含了:讨论实践和教授他人。
在被动的学习当中,知识在你身上的留存是低的;在主动的学习当中,知识在你身上的留存是高的。
只是听讲,在一个月之后就剩下5%;只是阅读,在一个月之后就剩下10%;只是视听,在一个月之后就剩下20%;
经常看演示,在一个月之后就剩下30%;经常讨论,在一个月之后就剩下50%;经常实践,在一个月之后就剩下75%;把学到的知识教授给他人,在一个月之后能剩下90%!
所以主动地学习和被动地学习的差距是巨大的。它们在细微之处的方式上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从今天起我们应该知道,如果课程只上一遍,知识只学一次,如果自己是被动地学习,那么这样的学习一点意义都没有。
我们在喜马拉雅开设专辑节目之后,许多朋友给我留言说:一直在跟随,节目在反复地听,感觉很有收获;但同时也有朋友留言说:感觉我们讲的内容他很熟悉,他感觉没什么收获,甚至觉得没有干货......
这里想要给大家明确一个观点:一个知识只是听了,它的意义并不大,重点是要去实践,实践一次,意义也不是很大,大家要做的是持续地、反复地去实践!
听讲、阅读、视听都是被动的学习,它重复的次数是非常少的。
当我们看到演示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使用自己的左右脑;而与大家一起讨论时,你就能从他人身上得到他所学到的知识点,这叫“三人行必有我师”。
而在易效能的线下课堂上,我会安排一群人在一起,按照导示和章节,让大家去讨论,因为讨论是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讨论过后,大家就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然后去实践,这样就相当于把知识又学了几遍。
在易效能的线下课堂上,我也会在讲完理论之后,让大家立刻就开始操作各种软件。大家在操作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我们会安排时间让大家把问题提出来,然后举一反三地再次详细讲解,这样有来有往的教学方式能让大家把知识学得特别扎实。
这就是易效能时间管理课程在中国被誉为“最实用,最落地”课程的原因之一。
易效能还倡导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最好的学习是教会别人。这句话出自查尔斯·阿迪的书籍《思想者》。
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不是学以致用,而是教以致用!教会别人,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有更多的付出,我们会遇到很多别人的问题。当我们能把别人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逐步解决掉的时候,我们就能从中学到更多,也学得更深入。
我自己的个人成长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我研究时间管理十几年,之前主要通过读书并实践来学习时间管理。
在前7年里,我的进步是非常小的,直到后来我在中国开设了时间管理课程,在我走遍了中国30多个城市,开了300多场课程之后,在每个课堂上,在每个学员身上,我的时间管理知识在一次次的教学上不断地重复升级。
我们的学员里有企业家、职场经理人、民营企业的老板、国企的高管、家庭主妇、律师、会计师、学生等等。
大家身份不一样导致需求就不一样,我就是在不断解决他们的问题当中,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当你愿意去帮助身边的人,帮助他们效率提升,那么你自己效率的提升,一定比你自己学习的速度快10倍以上!
分享得越多,收获就越大!
《金刚经》的智慧也告诉我们:服务他人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在学习的金字塔上,主动地帮助别人学习,教授他人,能让我们的知识得到不断地重复,从而在一个月之后还能留存90%。
碎片时间背会《道德经》
——时间管理理论的组合实操示例分享
给大家分享一个我的日常生活故事,从而解密时间管理众多理论在生活中的搭配使用。 大家都知道北京非常堵车,其实全国各大中型城市都非常堵车。那么每天堵在上班路上的你会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呢?
你是不是在用喜马拉雅听书学习呢?可是在很多年前还没有喜马拉雅。那么我是如何利用这上班路上堵车的碎片时间的呢?
这缘起于我见到的一位德高望重的百岁老人,这个老人就是叶曼。叶曼老师对儒、释、道三家的学说研究得非常通透。受到老人的影响,我的人生有了两个重大的改变:
第一,从那时开始,我开始写晨间日记,至今已经写日记超过7年; 第二,就是我把叶曼老师讲述的《道德经》,一共40次课,共81章内容拷贝进手机里,在每天上班的路上,连接上车里的蓝牙,反复地聆听叶曼老师的教诲。
每天都在路上听叶曼老师对《道德经》的讲解,在不断的学习中,所以我也不觉得上班的路上有多堵。
日复一日,渐渐地,我就会背诵一部分的《道德经》了,但是这还不够,如何才能把《道德经》学得更好呢?
有一天我跟公司的一个副总裁交流,觉得可以每天早点到公司来开晨会,大家一起探讨《道德经》。于是我们就这样约定了。
早点到公司后我们发现:早一点出门,错过上班高峰期,路上就不堵车! 于是我们就形成了这样的行为模式:早起,早点儿出门,在车上听《道德经》,不是上班高峰期所以一路畅通地来到公司,大家在一起喝早茶,一起探讨《道德经》。
听的次数越多,讨论得越多,我们对《道德经》的理解与记忆就更深刻。 慢慢地,我们的早会就开始影响到公司很多其他同事,最后就变成了我们两人给大家分享《道德经》里智慧。
这就是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用时间管理技术的真实案例: 我高效合理地利用了自己上班路上的碎片时间,用了高科技的工具(手机和车载蓝牙)。利用易效能时间管理的“标签秒搜技术”,我把叶曼老师讲解的《道德经》,一共40次课,按照其81章的结构进行裁剪,然后再把每一个音频的标题都写成《道德经》原文每章节的第一句话,这样查找起来就非常方便,装进手机里也可以碎片时间时时聆听。
最开始是我一个人在刻意地,持续地重复学习,后来我找到伙伴,再后来就是带动公司里的一帮人一起学习,形成圈子,最后还把这种早起到公司一起学习的行为注入了仪式感,变成每天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所有的行为下来就让我对《道德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能全文背诵《道德经》。
所以建议大家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开始,去运用时间管理的理念,例如我们之前讲过的“情境管理法”,我就是根据堵车这个情境,选择了与它相匹配的行为,从而让时间发挥出了更高的效能。
现在的学习已经变得越来越方便,大家可以在上下班的路上,在等人,在机场候机.......都可以听喜马拉雅,可以进行多种知识的音频学习。
大家还可以阅读,纸质书籍太笨重不方便携带,那么就买一个Kindle吧,往里面装上几百本书,碎片时间时时阅读。
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上时间管理的各种技巧,再加上最先进的工具与科技,叫上一群人,再给自己的行动注入仪式感......
这样就能让我们“小有成就”。
今天这一讲给大家分享了我的亲身案例,从而启示大家如何在生活中综合地运用时间管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