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 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 浆
细胞外液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 无机盐( Na+, Cl- ),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 营养物质: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废物: 尿素 尿酸 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 抗体, 神经递质 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 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1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对自来水的处理 对缓冲液的处理 对生物材料的处理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2
料内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从而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的调节
低等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 应激性 反射:高等动物(昆虫,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及人
反射的条件 :有神经系统 ;有完整的反射弧 (不能是离体的)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低级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眨眼) 反射
条件反射: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的。(望梅止渴) 第一信号系统 直接刺激(人和动物都有)
第二信号系统 间接刺激(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字) 实例:吃馒头饱(非条件反射),再看到馒头就饱(条件反射中的第一信号系统),同学给你画了一个馒头你就饱了(第二信号系统)。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一个神经元)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 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 静息状态
+
外正内负 K外流 外负内正 Na+内流 外正内负 Na+外流
局部电流 膜外:未兴奋部位 兴奋部位
膜内: 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 电信号 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双向 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突触的结构 :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组织液) 突触后膜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传递速度:比较慢 因为递质通过是以扩散的方式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而不能反过来传递。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传递过程: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因为兴奋通过突触时是单向的,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也是单向的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的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
3
控.
下丘脑: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渗透压感受器) 脑干:与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有关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运动的力量,快慢,方向等) 脊髓:调节身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婴儿排尿反射)
大脑皮层;高级反射中枢,(所有的条件反射,感觉中枢(痛觉,渴觉,饿觉,温觉,冷觉)躯体运动中枢,)语言,学习,记忆,思维, 言语区:W,V,S,H区
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体液调节
概念:激素,CO2、H+、乳酸,和K+,组织胺,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相对于这些化学物质的调节最为重要。
激素调节
特点: 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除外)
作用:调节作用,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信息分子, 本质:有机物
蛋白质,多肽类: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 固醇类:性激素,醛固酮 氨基酸类:甲状腺激素 最大的区别 液体进入 实例 内分泌腺 无导管 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甲状腺) 进入内环境 外分泌腺 有导管 通过导管排出进入外环境 (消化腺) 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及激素 (重点掌握) 内分泌器官 激素种类 作用 激素失调症 垂体 生长激素 促生长发育 促激素(促鱼产卵) 促其它腺体发育 催乳素 甲状腺激素 促进新陈代谢(产热) 促进生长发育(脑) 提高神经兴奋性 侏儒症 巨人症 肢端肥大症 少年少:呆小症 多:甲亢 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甲状腺 4
肾上腺 胰岛 肾上腺激素 糖皮质激素 醛固酮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促进新陈代谢;心跳加速;升血糖; 调节水盐平衡 保N a 泌k 降低血糖 升血糖 糖尿病 低血糖 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促新代谢,促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促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激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促进植物的生长,伸长方面:植物生长素与赤霉素 促进泌乳方面:催乳素与孕激素
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促进降血糖途径,抑制升血糖途径) (-)
关系: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 性质 产生 激素 酶 有些是蛋白质,有些是固醇类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质 内分泌腺细胞 机体内所有活细胞 作用部位 随血液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的化学反节其生理活动 应 作用条件 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受pH、温度等因素制约 血糖平衡
起主要作用的两种激素: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及肾上腺素 正常人的血糖:0.8-1.2g/l(80-120mg/dl)
①氧化分解=细胞呼吸(细胞内的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主要是产热,供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