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路径探析
作者:李丽
来源:《青苹果·高二版》2017年第01期
本文在符合预科生思想特点和心理特征基础上寻找成长需求和价值认同的契合点,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主阵地教育与渗透式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三个方面探究培育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路径。
本文探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体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受历史、地理、文化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预科生有其不同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征,因此培育预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宜有针对性,教育内容应是预科生能理解和掌握的,教育方式应受预科生的喜爱,教师需获得预科生的认可。在此基础上寻找成长需求和价值认同的契合点,在社会主流价值意识与预科生的个体意识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促进价值认同、实现价值引领。 1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自治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近64%,86%的陆地边境线都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因地理、历史、文化和經济等多种因素影响,民族地区国际环境比较复杂,是“三股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与国际恐怖势力)渗透的主要对象与觊觎之地,美国及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的政治企图一直未放弃或削弱。预科生受各种思想的冲击和影响,使得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个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需经历“理论认知→情感内化→行为实践”这几个环节,其中“理论认知”是基础,“情感内化”是必备条件,“行为实践“是关键,而“情感内化”这一环节是一个价值评判与价值选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显性的“硬化”教育往往容易让受教育者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传统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的民族大学生难以真正接受,而内隐式教育却可以“润物细无声”地让民族大学生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深刻认识到态度肯定、情感接受,并实现行为认同。
在预科阶段开展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可以结合少数民族异彩纷呈的文艺活动,遵循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巧妙地借助语言、文学、艺术、体育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倡导优良的校风和班风,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达到“潜移默化”之功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入耳”又“入脑入心”。 2 主阵地教育与渗透式教育相结合
毫无疑问,价值观不会自发地形成,通过有效途径开展教育就成为必然选择。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塑造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上发挥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从课程设置来看,预科阶段思想政治课主要包含《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这些课程系统地传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仅依靠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全方位渗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美国著名价值观教育专家柯申鲍姆曾明确表示:“如果我们的目的是促进青少年形成信赖、尊敬、责任感、关爱、公平、良好的公民意识等核心价值观念,我们就应该欢迎所有能达到目标的最好的方法。”
在预科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从教育方式来讲,应做到以课程教育为主要载体、辅之以其他教育形式,譬如:诚信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等。这些专题思想教育应结合观看央视新闻联播、知识服务社区等活动,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从而强化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来自偏远的民族地区,他们既面临生活不适和知识差距的压力,又身处文化差异和思想冲击的困境,显然,单一的教育队伍结构不足以满足预科生的需求。由此,需全方位调动所有教育教学力量、优化教师队伍,建立一种多层次的网状结构:以思政教师为主、其他科任教师为辅;以辅导员为主体,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学工党团队伍为辅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这既有利于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和形式,又能让价值观教育融入到预科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达到理想的效果。
总之,在高校预科少数民族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运用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更要结合学校和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方法,从而提升少数民族预科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认同度。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4年南昌工学院校级人文社科课题“红色资源视阈下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研究——以南昌工学院为例”的研究论文(项目编号:GJRW-14-105))。
(作者单位:南昌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