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优化 ——基于重庆4所地方本
科高校的调研分析
罗洁,杜孝田
【摘 要】摘要: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关系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成败。相对于研究为主型大学,在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普及重任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实现科研成果真正立足地方经济需要,创办有特色的创新学科等方面对于科研管理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6(000)042 【总页数】2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科研管理
在当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在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越来越凸显出其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点,而科学研究成果是实现经济长足发展的基石。截至2015年6月,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包括民办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而各省市仍筹备建设194所新建本本科院校。那么,相较于传统的研究性为主的高校,如何建立快速、高效、实用、创新的科学研究体系,是全面提升新建本科高校竞争力和学术水平的方法之一。本文结合重庆地区四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经验,就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机制的优化进行了探讨。
一、重庆四所新建本科学校科研管理工作概况
1.重庆第二师范学院。(1)初步设立科研管理机构。在机构设置上,设置了行政部门科研处、社科处,对科研工作进行制度化与科学化管理。(2)科研主体
明确,各级别课题丰富。在从事科研的主体上,成立一系列科研创新团队和研究所,对项目进行研究,侧重于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方面。在研究课题上,有国家级、省部级、院级课题;并依据国家、省部级及院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对相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进行管理。(3)成果管理有待完善,学术交流良性循环。在科研成果的申报上,出台管理办法对知识产权的申报进行管理。在科研成果的交流上,与国内外、省内外院校保持密切联系,聘请国内外专家来院讲学、深入交流,如美国乔治福克斯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南大学等院校。同时,根据科研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在科研处网站公布相关工作的动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2.重庆科技学院。(1)科研管理着眼校企合作,管理条例重视知识产权。在机构设置上,设置了科研处,对科研工作进行管理。在科研处的领导下,成立创新团队,提供科研平台,与国内外机构进行科研合作,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在对科研成果的管理上,科研处专门罗列相关政策法规,以及科学奖励、知识产权、成果品鉴等相关内容,重视对科研成果的保护。在科研成果交流上,不仅与国内外院校深入合作,还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突出科学技术的运用。同时,成立学术委员会,对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进行宣传教育。成立科协,开展科普教育工作。(2)学科方向突出特色,强调“科技”寻求机遇。在科研项目的层次上,其项目涉及的领域多为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的方面,如能源技术、石油勘探、有色金属、钢铁、地球物理勘探等,侧重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比较契合其“科技”二字。在工作动态的发布上,对相关的通知公告、新闻等及时公布,更新快,时效性强,效率高。
3.宜宾学院。(1)管理滞后,科研缺乏“支柱”学科。在机构设置上,设置了
科研与学科建设处。该部门不仅负责科学研究工作,还负责学位与学科建设,在科研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上略差。在科研项目上,有四个产学研究基地,分别为∶酒产业酒文化、化工与轻纺、能源开发与利用、机械制造,这是其科研的支柱项目。同时,有一批涉及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机构,科研范围较为广泛。(2)领域宽泛,成果存在“漏洞”监督。在科研立项上,主持了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课题。在科研成果的保护上,及时对相关论文、成果发表或申报。成立科研工作委员会对科研进行决策咨询、评议、协调。但是工作效率不高,信息更新速度较慢,呈阶段性特征。
4.重庆文理学院——科研工作起步较晚,研究领域设立特色略差。(1)机构完善,但优势学科不明显。在科研管理上,设立了科研处进行统一行政管理,在科研机构上,该校有多个研究所及实验室,涉及门类庞杂,支柱项目缺乏。各研究所(中心)以应用型研究为中心,自主性较强,但研究深度缺乏。(2)成果较多,但监管不利。独立科研院所设置较多,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课题立项率高,但是,结题率相对较差。学术委员会监管存在漏洞,工作效率不佳。因此,科研成果后劲欠佳。(3)科研接地气,转化机制迫在眉睫。尽管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科研驱动创新的有效转化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管理体系构建的借鉴意义
科研管理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科研实行科学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上述四所学校在科研管理工作方面各有特点,都建设了各自的科研工作管理体系,基本符合科学化和制度化的要求。总体说来,具有如下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