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全面理解农业推广的概念和作用?
狭义的农业推广起源于英国剑桥的“推广教育”和早期美国大学的“农业推广”。是指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在生产中应用,从而增加产量和经济收入的活动。狭义农业推广以技术指导为特征,其理念是“以物为本”的技术推广
广义的农业推广是指在改进耕作方法和技术、增加产品效益和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农村社会教育水平方面,主要通过教育来帮助农民的一种服务或体系(FAO,1973)。广义的农业推广以教育为特征,不单纯地指推广农业技术,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以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等。重点包括对成年农民的农事指导、对农家妇女的家政指导,对农村青年的“4健”(手、脑、身、心)教育。 农业推广的作用: (1)、农业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质量的再完善。农业科技成果不是“万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风险性。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的推广应用,需要做大量的适应性试验,探讨摸索出适合当地自然生产条件被改进了的成果。 (2)、农业推广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3)、农业推广是联系科研、教育及农业生产的纽带。
2、举例说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广义上讲:指农业科技成果在科技部门内部、科技部门之间、科技领域到生产领域的运动过程。狭义上讲:指对具有实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运作过程。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第一步为纯基础性理论成果再到应用理论研究过程,经过应用技术研究过程到应用性技术成果,经过开发研究过程直接进入应用,进入生产过程,通过技术操作实施过程,形成新的生产力,最后到劳动者使用,提高其素质或使其劳动手段显著提高。
纯基础性理论成果——应用基础理论成果——应用性技术成果——进入生产过程——生产过程结束新生产力形成
劳动者综合素质提高劳动对象可持续发展劳动手段显著提高应用理论研究过程 应用技术研究过程开发研究过程直接进入应用技术操作实施过程 突破性转化阶段(第一层次) 飞跃性转化阶段(第二层次) “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与利用””成果转化案例: 从1971-1981年的优良基因融合聚集、遗传力测试等工作,其核心是种质创新,属于应用基础研究阶段。从鲁麦11号杂交选育到19971997年1313个新品种的选育过程,属于应用技术研究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利用经典遗传理论向实用技术转化的第一个大阶段,主要由山东农业大学和有关育种研究系统完成(突破性转化阶段)。 从利用““矮孟牛””((即矮丰33号//(//(孟县201/牛朱特))))种质育成鲁麦11号开始,所进行的配套技术研究与扩繁、示范等,是将应用技术成果扩散应用到生产并产生效益的过程,属于转化的第二个大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由推广和应用两个系统完成(飞跃性转化阶段)。
3、结合十八大谈谈,如何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推广所发挥
的作用?
(1)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 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难点是农业现代化。所以,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补齐“三农”短板,是“四化”同步的根本性工作,也是农业农村重点工作。
一是发展农业新产业,要进行农业产业调整,突出发展生态农业,重点是将传统 农业调整到观光农业、创艺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上,使其占农村经济的70%以上。
二是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发展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林牧渔场等规模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四是加强农业装备,重点推进信息网络武装、现代工业设备武装、农业机械化武装农业等,构筑农村社会产业、信息知识的普遍服务体系。 (2)农业推广对农业现代化进程所发挥的作用:
通过近几年新形势的发展,扩充、延伸了农业科技推广内涵,由单纯的农业科技推广变成为农业推广。农业科技推广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推广是为更大限度解放生产力。农业推广是指除推广农业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示范户、指导并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质量,扩大农民收入。它以农村社会为背景,以农民为对象,以农场主、农头企业或者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现代农业推广不仅仅是提供教育,传播技术提供远程培训和推广,更是农业科技推广不断提供信息的动态过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时代音符。
4. 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分析讨论我国农业推广组织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发展的对策。(第七章 农业推广组织与人员管理; 三、我国农业推广组织概述)
我国农业推广组织体系的现状(p19-25)
截至2003年底,农业部所属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5个系统,全国县乡两级共有推广机构15.1万个,其中县级2.37万个,乡级约12.75万个;有农技推广人员100.78万人,其中.县级推广人员33.4万人,乡级农技推广人员67.4万人:乡镇农业“五站”现有国家编制内农技人员60.8万人。与此同时,全国有40多万个村设立了服务组织.还有10多万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数百万个科技示范户。
我国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p28-30) (1) 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不清
由于是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下形成的产物,按行政区划设置,按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机构重叠分散、条块分割;管理与服务职能不分(三权下放)。 (2)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考核晋升内容及指标严重脱离实际,特别是三权下放后,政绩考核以乡政府行政工作为主,业务考核以外语、计算机为主。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激励和竞争机制,导致从业人员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及效率不高。
改革发展的对策(p32)
(1)县乡基层推广机构实行大融合,按产业设置区域站,转变乡镇级人员身份,精简人员提高素质。
(2)组建乡镇级综合服务站,实行一站两制。 (3)配备村级技术信息员,健全推广网络。
+P261-264五条
5. 试举例说明我国农业推广的程序和主要方式? (第九章农业推广的方式与方法- 1农业推广程序,2农业推广方式)
P189-193+农业部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
概括起来可分为“项目选择、试验、示范、培训、服务、推广、评价”等7个步骤。 一、项目选择
项目选择是一个收集信息、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项目的过程,是推广工作的前提。 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2、科研、教学单位的科研成果 3、专利局授权的专利
4、农民群众先进的生产经验 5、农业推广部门的技术改进 6、政府立项的农业推广类项目
二、试验
1、适应性试验
验证推广项目是否适应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经济条件及确定新技术推广价值和可靠程度的过程。
2、探讨开发性试验
对引进的新技术进行探讨性改进试验。以寻求该项新技术成果在本地最佳实施方案,是理论联系实际对原有技术成果进行改进创新的重要过程。 三、示范
示范是树立样板,对广大农民、乡镇干部、科技人员进行宣传教育、转化思想的过程,同时还要逐渐扩大新技术使用面积,为大面积推广做准备。 四、培训
培训是一个技术传输的过程,是农民尽快掌握新技术的关键,也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转变农民行为最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大面积推广。 五、服务
服务不仅局限于技术指导,还包括物资供应便农服务。各项新技术的推广必须行政、供销、金融、电力、推广等部门通力协作,为农民排忧解难,为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六、推广
推广是指新技术应用范围迅速扩大的过程,是先进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产生效益 的过程。目前常采取宣传、培训、讲座、技术咨询、技术承包等手段,并借助行政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