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完整版)gb5049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6.5 倾斜监测

6.5.1建筑物倾斜监测应测定监测对象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位移与高差,分别记录并计算监测对象的倾斜度、倾斜方向和倾斜速率。

6.5.2应根据不同的现场观测条件和要求,选用投点法、水平角法、前方交会法、正垂线法、差异沉降法等。

6.5.3建筑物倾斜监测精度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及《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的有关规定。

6.6裂缝监测

6.6.1裂缝监测应包括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及变化程度,需要时还包括深度。裂缝监测数量根据需要确定,主要或变化较大的裂缝应进行监测。 6.6.2裂缝监测可采用以下方法:

1 对裂缝宽度监测,可在裂缝两侧贴石膏饼、划平行线或贴埋金属标志等,采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直接量测的方法;也可采用裂缝计、粘贴安装千分表法、摄影量测等方法。

2 对裂缝深度量测,当裂缝深度较小时宜采用凿出法和单面接触超声波法监测;深度较大裂缝宜采用超声波法监测。

6.6.3应在基坑开挖前记录监测对象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测定其走向、长度、宽度和深度等情况,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

6.6.4裂缝宽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长度和深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mm。

6.7支护结构内力监测

6.7.1 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内力变化可通过在结构内部或表面安装应变计或应力计进行量测。

6.7.2对于钢筋混凝土支撑,宜采用钢筋应力计(钢筋计)或混凝土应变计进行量测;对于钢结构支撑,宜采用轴力计进行量测。

6.7.3围护墙、桩及围檩等内力宜在围护墙、桩钢筋制作时,在主筋上焊接钢筋应力计的预埋方法进行量测。

6.7.4支护结构内力监测值应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对钢筋混凝土支撑尚应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以及裂缝开展的影响。

6.7.5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宜为最大设计值的1.2倍,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精度不宜低于0.5%F·S。

6.7.6围护墙、桩及围檩等的内力监测元件宜在相应工序施工时埋设并在开挖前取得稳定初始值。

6.8土压力监测

6.8.1土压力宜采用土压力计量测。

6.8.2土压力计的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的要求,其上限可取最大设计压力的1.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6.8.3土压力计埋设可采用埋入式或边界式(接触式)。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受力面与所需监测的压力方向垂直并紧贴被监测对象; 2 埋设过程中应有土压力膜保护措施;

3 采用钻孔法埋设时,回填应均匀密实,且回填材料宜与周围岩土体一致。 4 做好完整的埋设记录。

6.8.4土压力计埋设以后应立即进行检查测试,基坑开挖前至少经过1周时间的监测并取得稳定初始值。

6.9孔隙水压力监测

6.9.1孔隙水压力宜通过埋设钢弦式、应变式等孔隙水压力计,采用频率计或应变计量测。 6.9.2孔隙水压力计应满足以下要求: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范围的要求,可取静水压力与超孔隙水压力之和的1.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6.9.3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可采用压入法、钻孔法等。

6.9.4孔隙水压力计应在事前2~3周埋设,埋设前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孔隙水压力计应浸泡饱和,排除透水石中的气泡; 2 检查率定资料,记录探头编号,测读初始读数。

6.9.5采用钻孔法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时,钻孔直径宜为110~130mm,不宜使用泥浆护壁成孔,钻孔应圆直、干净;封口材料宜采用直径10~20mm的干燥膨润土球

6.9.6 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后应测量初始值,且宜逐日量测1周以上并取得稳定初始值。 6.9.7应在孔隙水压力监测的同时测量孔隙水压力计埋设位置附近的地下水位。

6.10地下水位监测

6.10.1地下水位监测宜采通过孔内设置水位管,采用水位计等方法进行测量。 6.10.2地下水位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

6.10.3检验降水效果的水位观测井宜布置在降水区内,采用轻型井点管降水时可布置在总管的两侧,采用深井降水时应布置在两孔深井之间,水位孔深度宜在最低设计水位下2~3m。 6.10.4潜水水位管应在基坑施工前埋设,滤管长度应满足测量要求;承压水位监测时被测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之间应采取有效的隔水措施。

6.10.5水位管埋设后,应逐日连续观测水位并取得稳定初始值。

6.11 锚杆拉力监测

6.11.1 锚杆拉力量测宜采用专用的锚杆测力计,钢筋锚杆可采用钢筋应力计或应变计,当使用钢筋束时应分别监测每根钢筋的受力。

6.11.2锚杆轴力计、钢筋应力计和应变计的量程宜为设计最大拉力值的1.2倍,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6.11.3应力计或应变计应在锚杆锁定前获得稳定初始值。

6.12坑外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

6.12.1坑外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可通过埋设分层沉降磁环或深层沉降标,采用分层沉降仪结合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量测。

6.12.2 分层竖向位移标应在事前埋设。沉降磁环可通过钻孔和分层沉降管进行定位埋设。 6.12.3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的初始值应在分层竖向位移标埋设稳定后进行,稳定时间不应少于1周并获得稳定的初始值;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mm。

6.12.4 每次测量应重复进行2次,2次误差值不大于1mm。

6.12.5 采用分层沉降仪法监测时,每次监测应测定管口高程,根据管口高程换算出测管内各监测点的高程。

7 监测频率

7.0.1 基坑工程监测频率应以能系统反映监测对象所测项目的重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

7.0.2 基坑工程监测工作应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过程。监测工作一般应从基坑工程施工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对有特殊要求的周边环境的监测应根据需要延续至变形趋于稳定后才能结束。

7.0.3 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应考虑基坑工程等级、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对于应测项目,在无数据异常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开挖后仪器监测频率的确定可参照表7.0.3。

表7.0.3 现场仪器监测的监测频率 基坑设计开挖深度 基坑 施工进程 类别 ≤5m 5~10m 10~15m >15m ≤5 1次/1d 1次/2d 1次2d 1次/2d 开挖深度5~10 1次/1d 1次/1d 1次/1d (m) >10 2次/1d 2次/1d 一级 ≤7 1次/1d 1次/1d 2次/1d 2次/1d 底板浇筑7~14 1次/3d 1次/2d 1次/1d 1次/1d 后时间 14~28 1次/5d 1次/3d 1次/2d 1次/1d (d) >28 1次/7d 1次/5d 1次/3d 1次/3d ≤5 1次/2d 1次/2d 开挖深(m) 5~10 1次/1d ≤7 1次/2d 1次/2d 二级 底板浇筑7~14 1次/3d 1次/3d 后时间14~28 1次/7d 1次/5d (d) >28 1次/10d 1次/10d

注:1. 当基坑工程等级为三级时,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要求适当降低; 2. 基坑工程施工至开挖前的监测频率视具体情况确定;

3.宜测、可测项目的仪器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要求适当降低;

4.有支撑的支护结构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d内监测频率应为1次/1d。

7.0.4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委托方及相关单位报告监测结果:

1. 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2. 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3. 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

4. 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未按设计施工;

5. 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 6. 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 7. 支护结构出现开裂;

8.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

9. 邻近的建(构)筑物出现突然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 10.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 11.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12.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7.0.5 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

8监测报警

8.0.1 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应符合基坑工程设计的限值、地下主体结构设计要求以及监测对象的控制要求。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由基坑工程设计方确定。

8.0.2 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应以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值两个值控制。 8.0.3 因围护墙施工、基坑开挖以及降水引起的基坑内外地层位移应按下列条件控制: 1 不得导致基坑的失稳;

2 不得影响地下结构的尺寸、形状和地下工程的正常施工;

3 对周边已有建(构)筑物引起的变形不得超过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4 不得影响周边道路、地下管线等正常使用; 5 满足特殊环境的技术要求。

8.0.4 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应根据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的特点和基坑等级确定,可参考表8.0.4。

表8.0.4 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 基坑类别 一级 二级 累计值 累计值/mm 变化 相对基坑速率相对基坑深绝对值绝对值深度(h)/mm·度(h)控制/mm /mm 控制值 d-1 值 30~35 25~30 0.3%~0.4% 0.2%~0.3% 0.3%~0.4% 0.1%~0.2% 0.3%~0.4% 0.6%~0.7% 0.5%~0.6% 0.4%~0.5% 2~3 5~10 序号 监测 项目 支护结构类型 变化 速率绝对值/mm·/mm d-1 10~15 70~80 60~70 三级 累计值/mm 变化 速率相对基坑深/mm·d-度(h)控制值 1 0.8%~1.0% 0.6%~0.8% 15~20 8~10 1 2 放坡、土钉墙、喷锚支护、水泥土墙 钢板桩、灌注桩、 型钢水泥土墙、地下连续墙 放坡、土钉墙、喷锚支护、 墙(坡)顶水泥土墙 竖向位钢板桩、灌注桩、 移 型钢水泥土墙、地下连续墙 墙(坡)顶水平位移 水泥土墙 50~60 40~50 0.6%~0.8% 2~3 0.5%~0.7% 4~6 20~40 3~5 50~60 0.6%~0.8% 5~8 70~80 0.8%~1.0% 8~10 10~20 30~35 2~3 25~30 50~60 80~85 75~80 70~75 0.3%~0.5% 3~4 0.6%~0.8% 0.7%~0.8% 0.7%~0.8% 4~6 0.7%~0.8% 4~6 4~6 4~6 10~15 35~40 0.5%~0.6% 4~5 15~20 5~10 70~80 0.8%~1.0% 90~100 80~90 80~90 55~65 60~80 60~80 0.9%~1.0% 0.9%~1.0% 0.9%~1.0% 3 围护墙钢板桩 50~60 深层水灌注桩、型钢水泥平位移 45~55 土墙 地下连续墙 40~50 25~35 25~35 25~35 立柱竖向位移 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 坑底回弹 支撑内力 墙体内力 锚杆拉力 土压力 孔隙水压力 8~10 4 5 6 7 8 9 10 11 2~3 2~3 2~3 35~45 50~60 50~60 8~10 8~10 8~10 60%~70%f 70%~80% f 80%~90% f 注:1.h— 基坑设计开挖深度;f— 设计极限值。

2.累计值取绝对值和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两者的小值。 3. 当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连续3天超过报警值的50%,应报警。

8.0.5 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的限值应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确定,如无具体规定,可参考表8.0.5确定。

表8.0.5 建筑基坑工程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 项 目 累计值 变化速率备注 监测对象 /mm·d-1 绝对值/mm 倾斜 1 地下水位变化 1000 - 500 - - 管压力 10~30 1~3 刚性 直接观察- 线管道 点数据 非压力 10~40 3~5 2 位- 柔性管线 10~40 3~5 - 移 最大沉降 10~60 - - - 3 邻近建(构)筑物 差异沉降 - 2/1000 0.1H/1000 - 注:1.H — 为建(构)筑物承重结构高度。 2.第3项累计值取最大沉降和差异沉降两者的小值。

8.0.6 周边建(构)筑物报警值应结合建(构)筑物裂缝观测确定,并应考虑建(构)筑物原有变形与基坑开挖造成的附加变形的叠加。

8.0.7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警;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 1 当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2 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出现异常情况或基坑出现渗漏、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

3 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

4 周边建(构)筑物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可能发展的变形裂缝或较严重的突发裂缝; 5 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报警的情况。

9 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9.1一 般 规 定

9.1.1 监测分析人员应具有岩土工程与结构工程的综合知识,具有设计、施工、测量等工程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做到正确判断、准确表达,及时提供高质量的综合分析报告。

9.1.2 现场测试人员应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监测分析人员应对监测报告的可靠性负责,监测单位应对整个项目监测质量负责。监测记录、监测当日报表、阶段性报告和监测总结报告提供的数据、图表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

9.1.3 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和转抄,并有测试、记录人员签字。 9.1.4 现场的监测资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使用正式的监测记录表格; 2 监测记录应有相应的工况描述; 3 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

4 对监测数据的变化及发展情况应及时分析和评述。

9.1.5 观测数据出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重测。

(完整版)gb5049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资料

6.5倾斜监测6.5.1建筑物倾斜监测应测定监测对象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位移与高差,分别记录并计算监测对象的倾斜度、倾斜方向和倾斜速率。6.5.2应根据不同的现场观测条件和要求,选用投点法、水平角法、前方交会法、正垂线法、差异沉降法等。6.5.3建筑物倾斜监测精度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及《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gbod2lpzp1lh1d7s0l19lpyv23wwc008l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