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
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
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
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
员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过渡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
“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用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搞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
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三、人口迁移
1、含义:人口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根据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扩展;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尚未开发国家。 @
主要移除地:欧洲;
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流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北美、西欧、大洋洲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良的移民;西亚、北非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3、中国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原因:战乱、自然灾害。 . 流向: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建国初期——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目的:开发国土;
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
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
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
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
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
小地区差异;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资金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
!
4、美国人口流动: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四、几个概念
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又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
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
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最基本)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科技水平
地域的开放程度(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
环境承载力大于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是警戒值,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性。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
1) 中心商务区:一般分布在市中心,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
口昼夜差别大。
2) 商业区:大城市,分布在城区, 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人流量大 的地方。 小城市,中小城市,分布在城市中心
3) 住宅区:城市里最普通的用地方式,占地最多,分为低级住宅与高级住宅 4) 工业区:受环境影响,多分布在城市边缘、沿河,沿铁路和公路的地方。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
商业区:市中心,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大,地租高,商业付租能力高,因此,大多数
城市中心为商业区
2)经济原因
工业区:占地面积大,付租能力低,因此宜布局在商业中心区的外围。
住宅区:付租能力介于工业区和商业区之间,因此,布局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 3)社会原因 4)行政原因 (
4、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的规模越大,地域结构就越明显,服务功能越强,辐射范围越大。反之,相反。 问题索引:(P28-30)
、
1、城市地租与距离(市中心)的关系城市地租与交通通达性的关系 2、什么是集聚力什么是离散力它们对城市功能形成的影响如何 3、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地域分化的关系如何 4、城市规模大小与服务功能的关系如何
¥
第二节 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