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前移角色位移能力迁移
作者:殷飞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第18期
殷 飞
作者简介:殷飞,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教师(江苏如东,226400)
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仅集中在课堂上,而且分布在课前和课后,甚至贯穿在其进步和发展的整个人生旅途中;它不仅表现在学生自主学习上,而且体现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解释疑问、发现问题以及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它不仅是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具备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要能在教材之外以及课堂时空之外,独立或合作地解决具体问题,为自己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学习内容的前移
语文学习内容的前移,其组织形式是让学生在课前自主独立学习;在时空上,是将课堂教学内容提前呈现;在具体措施上,是采用“预学单”、“活动单”以及“导学案”等形式呈现。但在实际教学中,前移的学习内容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前移学习内容的编制上,模式固定,贪多求全;二是在前移学习内容的学法指导上,重于学生的积累和巩固,轻于学生的质疑与反思、总结与提升:一是在由谁来设计前移的学习内容上,多由教师预设,内容统一。
因此,教师预设的“预学单”或是“导学案”,必须坚持一切从当前文本出发,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出发,做到学习内容和学习主体的“共性”和“个性”结合,做到知识点的积累、归纳和学法上的点拨、运用相结合,突出学习目标的集中、单一、明确、具体,突出质疑与反思、总结与提升,强调趣味和多样,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习内容前移应起到的“导读、导思、导练,激趣、激智、激疑”功能。作为主导角色的教师,应该统筹考虑新课标提出的“三维学习目标”、“五个课程目标”以及(对江苏来说)江苏《考试说明》的“六种能力要求”,具体、明确、系统地确定每个新授课或复习课,每个文本或某个单元内容学习的目标。
在学生预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凸显“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与反思”,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质疑”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主动与人切磋的习惯与能力;“反思”是学生对自主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得失、自主学习效率等方面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估、自我策励环节,旨在引导、指导、督导学生检讨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时效性,不断激发(强化)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能动性。
前移学习内容的完成情况,需要及时得到反馈。反馈的途径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由教师抽查学生的预习质量,整理出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二是通过生生互助或学习小组交流互阅,及时发现疑难点;三是学生在课堂上呈现或展示自己预习的情况,由师生之间共同帮助发现错误所在。教师只有掌握了及时反馈的情况,才能找到课堂研习的方向和突破口。
二、课堂角色的位移
语文课堂教学要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但是笔者认为,有些语文课堂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完全流于形式,实属低效甚至无效。关于课堂合作学习,我们必须弄明白两点:一是根据学情来确定有没有合作学习的需要;二是如何有效把握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时机。在课堂上,当教师抛出富有价值的问题时,或是教师发觉学生对当前文本的某个方面、
某些问题的理解发生分歧、存在争议时,需要倾听群体中更多个体的交流信息和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时,就需要适时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而不是满堂都充塞着分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氛围。
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凸显“平等中的首席”地位,一定要发挥“首席”主导作用,“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在“放手”和“搀扶”的两端寻求一个契合点。如果完全“放手”,则不符合学生学习的主观实际和客观实际;如果适时适度地“搀扶”,则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适时”指学生在认识理解出现偏差或是错误的时候,教师就不得不进行点拨和纠正,如果错过时机,将错就错,学生可能就“惑而不解”。“适度”指学生在需要搀扶、引导的时候,教师不要过多地包办、代替。这样,在“放手”和“搀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实现师生之间角色的位移转换。
三、知识和能力迁移
语文教学,无论是落实到应试,还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需要关注和实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以往很多人以为,课后多做些相应的练习就能达到迁移的效果,这些练习即是“迁移训练”。诚然,多做“迁移训练”题,有可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但是,我们要看到,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迁移训练的主阵地还在课堂。
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呢?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并掌握正确的学法,形成语文学法迁移的能力,具体有四个方面。
一是观察和发现,形成对当前文本重点和难点的准确判断。如当学生具备了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相关知识点的梳理能力,获得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以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细察,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发现。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到对文本局部的分析,包括文本内容、思路、段落和语句,都要通过观察和发现,来让学生学会抓住文本的关节点。
二是质疑和探究,形成对当前文本理解与分析、鉴赏与评价的能力。如学习杨绛的《老王》一文,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为什么特别打动人心?杨绛及其家人的善良表现在哪里?为什么作者只是略写?课文中“老王送香油鸡蛋”的段落为什么要详写?怎样写的?而文章结尾往往是理解、感受文章的关键。杨绛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说是“愧怍”?这种愧怍的动人之处在哪里?如何体会这里所说的“幸运”与“不幸”?学生要学会质疑和探究,不断深化文本解读,不断强化质疑和探究的意识。
三是分类和比较,形成对一类文本阅读或是对同一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迁移。我们对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理解进行比较,学生就有可能习得理解词语的方法和技巧;对同一种体裁不同文本的阅读或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阅读,进行分类和比较,就能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例如,同是莫泊桑的小说,学生学习了《项链》之后再去读《在乡下》,就能更好地理解小说最后为什么要写夏洛离家出走这一情节了……
四是借鉴和移用,要通过阅读所获得的领悟和经验,对写作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我们往往忽视现代文阅读(尤其是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对提高写作水平所产生的正能量,轻视了学生通过阅读所获得的领悟和经验对写作的迁移作用。如果我们能借鉴文学作品的一些表现手法,运用到学生的写作实践中,无疑会对提升其写作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编辑 刘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