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案 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天才如果不学习也会变成普通人。所以我们后天要不断学习,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下册:3、孙权劝学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孰若孤 .5、蒙乃始就学 .6、即更刮目相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二、翻译下列各句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蒙辞以军中多务 三、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四、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当:掌管。 当涂:当权 治:研究 但:只。 当:应当。 见:了解 孰:谁 乃:于是 更:重新 见事:认清事物 答案 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长兄你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5、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 开卷有益 答案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劝学。 6
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七年级下册:2、口技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京口有善口技者 .2、会宾客大宴 ..3、施八尺屏障 .4、少顷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6、其夫呓语 ..7、满坐寂然 .8、妇抚儿乳 ..9、众妙毕备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2、虽人有百手 .13、不能名其一处也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5、群响毕绝 ..二、翻译下列各句 1、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出。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三、回答以下问题 1、归纳文章的主旨 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7
答案 擅长 会:适逢。 宴:举行宴会 设置:安放 少顷:一会儿 但:只 闻:听见 呓语:说梦话 “坐”同“座” 抚:抚摸 。乳:喂奶 毕:全 意:心情 。少:稍微。 舒:松弛。稍稍:渐渐 间:夹杂 虽:即使 名:说出 股:大腿 。 走:跑 毕:全 。 绝:尽、消失 答案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答案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 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 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七年级下册:4、夸父逐日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夸父逐日 .2、河、渭不足 .3、弃其杖 .4、化为邓林 .二、中心思想 三、本文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七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 ..2、及日中则如盘盂 .3、及其日中如探汤 .4、孔子不能决也。 .5、孰为汝多知乎。 ....二、译句 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 三、两小儿“辩斗”的是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答案 以:认为。去:距离。 及:到。 汤:热水。 决:判断。 孰:谁。为:认为。汝:你。知:通“智”,聪明。 1、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2、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这件事。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肌肤感觉出发,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2、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3、 反映出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 4、 反映出古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贵精神。 5、 人类认识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时标准、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七年级下册:5、狼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止有剩骨 .2、顾野有麦场。 .3、苫蔽成丘 ..5、一狼洞其中。 .
答案 止:通“只” 顾:回头看。 苫蔽:遮盖。 答案 赛跑 黄河 自己的、他的。 成为 本文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 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四、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洞:打洞 8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7乃悟前狼假寐 ..8、意暇甚 .9、恐前后受其敌 .10、止增笑耳 ..二、译句 1、投以骨。 意:企图、打算。隧:钻洞。 假寐:假装睡觉。 意:神情。 敌:攻击。 止:通“只”。耳:罢了。 1、把骨头投向(狼)。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3、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4、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1、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 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
一、 词语解释 缘溪行 .甚异之 .俨然 ..黄发垂髫 ....具答之 .率妻子邑人 ..不复出焉 .延至其家 .欣然前往 ..二、 翻译 沿着 诧异 整齐的样子 老人小孩 详尽 妻子儿女 再 邀请 高兴的样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阡陌交通 ..怡然 ..咸来问讯 .绝境 ..无论魏晋 ..处处志之 .无问津者 .落花 开阔的样子 交错相通 喜悦的样子 都 与世隔绝的地方 更不必说 作标记 渡口 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9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魏晋了。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答案 三、课文分析 四、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4 、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是(用原文) 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八年级上册:6、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 ...5、无案牍之劳形 ....6、何陋之有? .二、译句 10 答案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斯:这 德馨:美好的品德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什么。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初中各册文言文重要词语句子 - 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