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翻译史1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Plan

Teaching Contents:

1.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2. An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countri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中国翻译史的大致分期

1.由汉代到唐宋的上千年的佛经翻译【支谦、道安、鸠摩罗什、昙无谶、法显、谢灵运、真谛、彦琮、慧远、玄奘、不空】

2.明清交替之际的科技翻译【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熊三拔、李之藻等】 3.清末民初的文学和科技翻译【李善兰、华蘅芳、傅兰雅、林纾、严复、梁启超等】 4. 民国时期的翻译【赵元任、朱生豪、林语堂】

5.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傅雷、钱钟书、杨绛】

Lecture 1 佛经翻译 I.关于翻译的早期记载

《册府元龟·外臣部·鞮(di)译》记载,周时有越裳国“以三相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礼记·王制》 翻译的不同称呼:“象寄”、“象胥”、“鞮译”“舌人” 寄 send; entrust; rely on 象be like; resemble; image 译translate; interpret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 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 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 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 知得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首译诗。 秦汉时期对“翻译官”的种种称谓: “行人”、“典客”、“大行令”、“大鸿胪”、“典乐”、“译官令”、“译官丞 ”等。

到汉朝,我国主要的外事活动是对北方的匈奴用兵,故翻译活动逐渐用“译”来统称了。

II.佛经翻译

佛教创立:公元前六至五世纪 创立地点:古印度

佛教流传:公元65年之前传入中国 我国的佛经翻译

.

.

开始: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 发展:魏晋南北朝 极盛:唐代 衰微:北宋 尾声:元代

1、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东汉桓帝末年-西晋,即公元148-316年) 由东汉末年到西晋,名译家有安清、支谦、支谶、竺法护等。 2、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 (东晋-隋末,即公元317-617年)

名译家有南方的佛陀跋陀罗、宝云等,北方的昙无谶、鸠摩罗什等。 3、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 (唐代,即公元618-906)

为佛经翻译之大成。玄奘孤征天竺,研求佛法,历17年;回国后,19年里翻译了佛经73部,相当于25部圣经的分量

一、Buddhist Translation in the First Period

早期佛经翻译的一大特点:很多经书没有书面原本,多为合作翻译的结果。西域或天竺来的高僧口诵经文,然后由中方人员合译出经文。 1.主要译者 1)安清

安清(约2世纪),又名安世高,西域安息人,禅数学者,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开始翻译佛经的西域僧人。

“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偏重直译)

安清的来华,为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来华时,佛教早已传人中国一百多年,但无经典,在那一百多年中,佛教只是被看作一种外来的神抵而崇拜。自安清译出一批佛经之后,佛教的形象为之一变,它不仅是一种被人们信奉、作为精神依托的宗教,而且还有深奥的哲理。 2)支娄迦谶

支楼迦谶(约2世纪), 西域月支人,简称支谶,中国佛教史上翻译大乘经典的第一人。 支谶的译经,首将“一切皆空”的思想传入中国,此为当时印度大乘佛教兴起的龙树学系的思想。

“辞质多胡音”

3)公元3世纪:支谦

支谦,又名支越,字恭明。原为月支人,故姓支。祖父东汉时率数百人来华定居。支谦生于中国,受业于支亮,亮受业于支谶,三人均闻名于世。汉献帝末年,谦避乱入吴,孙权赏识其才华,拜为博士。他通晓六种语言,博览群书,本人并非沙门,但佛理精通。 《法句经序》:我国最早带有佛经译论性质的文章 法句经中与翻译有关的词句

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 粗得大趣。 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

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 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因修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传 。

《法句经序》中的翻译思想:核心的问题在于提出了翻译中的文质之争 如何理解“文”和“质”? “文”与 “质” 孰重孰轻?

何谓“文”? “文”通俗地说即注重译文在译入语言中的地道, 贴切。

.

.

何谓“质” ?“质”即注重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尊重被译语言原型,不随意修饰点缀译文。

文质之争在佛经词汇翻译的体现 重 “质” 重 “文” 舍利弗 秋露子 般若 明 涅槃 无为 浮屠 佛 轮回 生死 文质之争:“质朴”和“文丽”两个派别之间的争论 支谦受中国文化(如老子等)的影响很大。支谦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第一个给译文加注的人。 支谦的翻译风格

“曲得圣意,辞旨文雅”,“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他反对前人译经过于质朴而使义理隐晦难明,主张文质调和,畅达经意,使人易于理解,并努力把这种观点运用于实践,开创了一代新的译风,深得好评。 2.佛经翻译第一阶段的特点 1)译者:

多为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汉族佛教信徒只是起辅助作用。未得到政府支持,只有民间资助。受经费所限,所译佛经篇幅较短。 2)翻译过程和结果: (1)翻译过程:

外籍僧人背诵经书→ 口译(传言/度语)→ 笔录(笔受)→ 修饰 (2)翻译结果:

A. 翻译选材无计划、无选择

B. 译经不一定与原本相符,对佛教教义可能有较大的曲解。 3)翻译方法:

多采用直译甚至音译法。

4)本土的哲学概念(如道家、玄学)对佛经翻译的影响:

遇到佛学的名词或概念,往往会从道家著作中寻找哲学名词或概念来比附。 比如,安世高在《安般守意经》中解释说:

“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静无为也。”

二、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东晋-隋末,即公元317-617年)

历史背景:东晋时期,偏安江左,北方为十六国。后南方渐次为宋齐梁陈,与北方的北魏、北齐、北周对峙。隋统一中国。

东晋时期,南方译经的主要人物有法显、宝云。北方十六国,在后赵、苻秦、姚秦、西秦、前凉时译经的主要人员有释道安(314-385)、鸠摩罗什(350-409)。 南朝时期的译经家有谢灵运、真谛;北朝有菩提流支、彦琮(557-610) 1.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主要原因: 1)统治者积极提倡。 道安:“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 2)佛教能满足当时百姓求助神灵保佑的期待。

3)当时三大僧人(佛图澄、释道安、鸠摩罗什)的积极活动,使佛教有了大量的信徒。

.

中国翻译史1

.HistoryofTranslationTeachingPlanTeachingContents:1.AnintroductiontoChinesetranslationtheoryandhistory2.Anintroduction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fvk53duv58xzko02xoc4ddq3430ci00y8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