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基于网络分析的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基于网络分析的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

摘要:城市公园的可达性是市民享用公园提供服务的情况的一种评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意义。文章根据可达性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可达性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法综合考虑了绿地规模、人口分布、道路交通等重要因素,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可达性,并列出网络可达性分析评价模型构建的具体步骤。

关键词:城市公园 可达性 网络分析 GIS

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居民游憩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公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一直以来,城市人均公园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面积比率指标作为核心指标来指导和衡量城市绿地建设,这些指标虽然能从宏观上反映出城市绿地的数量特征,却没有考虑到绿地的布局及其为市民提供服务的享用情况,引起一些专业学者对其合理性的质疑。随着可达性概念的提出,人们开始关注城市公园的可达性。目前针对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较多,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但没有一种可达性评价方法在绿地规划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可达性难以成为规划行业认可的统一指标。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种与绿地规划建设过程紧密结合,计算结果可靠且便于规划人员理解操作的可达性评价方法。

一、城市公园可达性的含义

由于可达性涉及的领域较多,不同的研究尺度和领域下所衡量的具体对象不同,对可达性的定义也不一样,因而对可达性的精确定义学术界没有一致看法。本文对可达性的定义为:人们从空间任意一点克服空间阻力到达目的地的相对难易程度,反映了人在到达目的地的运动过程中所克服空间阻力的大小。城市公园的可达性可理解为空间任意一点到达特定公园的相对难易程度,反映人在城市中的水平运动需要克服空间阻力来完成,即城市公园的空间可达性。

二、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可达性既和目的地有关,又与起点和目的地之间的连接方式有关,还包括了使用人群的特征等,概括起来,城市公园可达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居民行为习惯,城市交通系统,城市公园周边的居住人群数量及公园自身的吸引力。可达性研究计算,是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提取并通过合理的运算表达出来的。将客观实体抽象化,是可达性计算中必不可缺少的步骤。

(1)城市公园的抽象表达 城市公园常表现出具有一定大小的面状结构,可达性研究中常以点、公园几何中心或质心及多边形表示。这与市民从入口处进入公园的实际行为不相符,对公园可达性计算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以实际的公园入口点作为公园的代表,每个公园用入口点的集合来表示。

(2)公园人流的统计 人口统计是可达性评价中的关键步骤之一。现有的人口数据多为一定面域内的人口总数,与实际人口分布的非匀质性有出入。一般而言,人口聚集度越高,所产生的聚集误差越大,可达性的精确度则越低。而高精度的数据会大大增加数据处理的成本,实际操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数据处理和可达性计算精度之间进行权衡。

(3)空间阻力的表达方式 可达性的核心思想为反映人克服空间阻力的到达目的地的相对难易程度,空间阻力的表达则是衡量可达性计算方法准确与否的重要标尺。对可达性的不同理解及对影响因素的不同考虑,必然会体现在空间阻力的表达上。

(4)城市公园吸引力 城市公园吸引力差异表现为不同类型、性质、规模的公园具有不同的服务半径。可达性计算中准确考虑公园的吸引力差异将会大大提高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三、网络分析及其适用性

城市公园可达性的网络分析是指通过计算某种交通方式,以道路网络为基础,城市公园在某一阻力值下的覆盖范围。该方法以真实道路及市民进入公园的实际过程为基础,能较好的实现行进路径与现实路径的拟合,准确地反映和表达空间阻力障碍,在国内外研究中均有应用。Jeong[1]、李小马和刘常富[2]以城市道路为基础,综合考虑了十字路口、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的影响分别研究了韩国首尔和中国沈阳城市公园的可达性。黄翌等[3]通过市民进入公园的实际方式利用网络分析法研究了徐州主城区绿地的可达性,该方法克服了直线距离不能识别可达过程中的空间障碍和通过对分类城市景观赋以相对阻力值所产生的阻力衡量误差。李博等[4]比较了网络分析法与基于相对阻力的费用加权距离法和基于道路的费用加权距离法在城市绿地可达性评价中的应用,并通过实地验证,指出网络分析法的结果更接近现实。同时,还指出可通过对不同绿地进行分类来区别不同功能、面积公园的吸引力和影响范围的差异,并在具体的操作计算上得以体现。这即为本文所指的基于网络分析的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的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弥补了以往分析中未能将城市公园吸引力差异考虑其中的不足,提高了网络分析的准确度,且方便可行,便于规划人员在实践中操作运用。

四、城市公园可达性分析评价模型的构建

通过GIS建立城市公园空间可达性分析模型,使得可达性的计算更为简便、精确方便和有效。因此,GIS技术平台是完成城市公园可达性分析、评价、预测和辅助做出城市公园布局方案决策的重要技术支撑。其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研究区源文件数据库 在已有的城市公园现状资料基础上,统计出现有城市公园的类型、名称和面积,并将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园分别放在不同的图层上;逐一统计出各个公园的出入口,并将其作为源点标示出来。

(2)建立城市道路数据库 在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资料基础上,将城市道路进行分类统计,按道路类型分为普通道路、十字路口、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以道路中心线为基础,将道路抽象为线,通过打断以及连接中心线交叉点来建立城市道路拓扑网络;确定各道路线段的长度。

(3)建立研究区人口分布数据库 以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一般以街道办事处为区域的人口分布数据库)为基础,计算生成研究区的城市人口分布。

(4)设置阻力属性 在城市道路数据库基础上,通过空间阻力模型计算各路段阻力值,在GIS技术平台上给各不同类型的道路段赋以相应的阻力值,一般为在道路上移动所花费的时间。

(5)计算生成等时线范围 利用GIS软件的网络分析功能,根据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园类型,生成源点沿道路网络行进的相应服务时间所为何形成的范围,此范围即为一定时间成本可达性范围。

(6)统计分析 将上一步得到的可达性范围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在GIS 技术平台上进行叠加裁剪,通过研究区的服务面积比、服务人口比两个指标来评价城市公园的服务状况。

通过分析,规划人员就可以很直观的判断出城市公园可达性的好坏,对不在服务区范围的地块进行重点规划,以提高相应的服务比例指数。

结语

城市公园的合理布局,可使城市居民最大限度的享受其所提供的生态、社会文化功能。基于网络分析的城市可达性研究强调城市公园布局及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合理性,充分考虑了

不同规模绿地的吸引力、绿地服务人口的分布和交通阻力等因素,比较准确客观地建立了阻力模型,使得可达性计算过程方便简洁,便于规划人员理解和操作,为城市公园可达性评价在规划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打下基础。

基于网络分析的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

基于网络分析的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摘要:城市公园的可达性是市民享用公园提供服务的情况的一种评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意义。文章根据可达性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可达性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法综合考虑了绿地规模、人口分布、道路交通等重要因素,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可达性,并列出网络可达性分析评价模型构建的具体步骤。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fvhh869ch55mbu22qq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