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作为省会城市
我们一定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强化措施,扎实推进,率先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的转变,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模式的重要创新。
1、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科学发展现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多次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进而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对“三农”问题的重新审视与全面破解,彻底改变了以往就“三农”抓“三农”的惯性
思维模式,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标志着我国的建设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境界,为我们从根本上推动和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野、新的机遇和新的途径。
3、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苦、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联系。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从长沙来看,这些年来我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农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还不健全。因此,我们务必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抓住有利时机,紧紧结合实际,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村的全面小康来推进、实现全市的全面小康。
二、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
新农村建设,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必须突出以下五个重点。
1.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一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把长沙建成区域性农产品加工中心、农产品流通中心和农业科技中心的构想,突出抓好优质水稻、花木、茶叶、水产四个“百里走廊”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养殖业,积极推进生猪、家禽规模养殖。到2010年,全市开发优质水稻300亩、花木25万亩、茶园15万亩、水产20万亩,肉猪出栏1000万头。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项目带动、开放带动和创新带动战略,把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和战略投资者,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心任务来抓。集中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含量高、具有较强竞争力、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骨干龙头企业,集中打造一批大
入资金159亿元,从2006年起,每年完成乡村公路硬化1000公里,5年内全市县、乡、村公路硬化改造,通村公路硬化率达90%以上。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抓紧抓好防洪综合治理和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抓好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从2006年起,市县财政在整合现有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从新增财政收入中安排资金,设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加快农村电网、教育、卫生设施和饮用水安全等工程建设,到2010年,农村和县城电网改造全面完成,中小学危房全面消除,自来水受益率达80%,山丘宜建沼气入户率达75%,实现村村广播电视通。加强农村环境建设,抓好清垃圾、清污泥和改厕、改栏,改善村容村貌。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多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给予支持。
4.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新农村的建设,不仅要体现在物质财富的增加和村容村貌的改变上,更应该体现在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文明程度的增强上。如果说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的肌体,那么文明风尚则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一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围绕5年内培训150万农民的目标,实施“农民素质工程”。加强政策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农民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加强法律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农民遵纪守法的意识;加强实用技术和生产经营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致富本领;加强形势教育,增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使全市70%以上的成年农民成为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二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把文明村镇创建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突出加强村镇文体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加快科普事业发展,引导农民破除陋习,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生活丰富多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三是
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把文明风尚的树立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好的村规民约要继续坚持下去,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制度要修改完善,建立起农村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5.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推进农村管理体制创新,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保障。一是推进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积极扶持和发展产业协会等新经济组织,特别是要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各项优质服务。到“十一五”末,力争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00个左右,合作组织成员约占总农户的60%。二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切实做好乡镇机构改革,精简机构人员,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民主选举,进一步提高乡、村两级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能力水平。完善民主管理、财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三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全面推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健全大病医疗救助体系,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使广大农民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三、把新农村建设的措施落到实处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农村的实际出发,进行通盘考虑,既要全面深入推进,又要避免出现某些偏差,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开展。
一是要坚持以民为本。新农村建设惠及广大农民,如何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听取农民意见,符合农民要求,确保农民利益。在规划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使新农村建设更加体现农民的需求;在政策制定时,要加强调查研究,使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更好地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在资金扶持中,各级财政要给予较大的支持,使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