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言说切忌“简单归因”
作者:胡加良
来源:《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2024年第01期
教育言说,或教育片断感悟,或教育评论,或教育著作。无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理应对教育有所裨益,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教育,为改进教育而努力为之。然而,现实中很多教育言说对教育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这些言说的“功劳”就是使教育工作总体氛围变差,矛盾加剧。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而喜欢快餐式消费阅读,大多人不想被盘根错节问题所困扰,不愿意进行理性思考转而寻求快速简单的答案,故而给教育评论中的逻辑谬误有了可乘之机,但凡给教育扣上“应试教育”“愚蠢教育”“违背人性”“反教育”等帽子,或以他人的名义言说,言辞越激烈,抨击越凶猛越能吸引粉丝点赞,此时毋庸顾及基本逻辑,博取眼球就好。这其中的简单化归因最常见,可谓有“毒”逻辑也。
状元为什么常常成不了气候?
某先生发了一篇《状元为什么常常成不了气候》,文中说“中国人历来有状元情结,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状元意味着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与最大前途。……如果认真起来看,其实中国古代的几乎所有的状元,在人类文明的贡献上,几乎都是空白的,至今没有发现一个状元有什么象样的文学或者思想类著作,也没有发现有一个有过什么创造发明,甚至连一篇象样的文章都没有留下来。这真是中国科举制度的悲哀,也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教育的悲哀……1390年的科举考试历史,无数的状元,30多年来的高考,一千多个高考状元,已经用活生生的事实
说明了这是教育的死胡同。在中国,政府、家庭、社会、学校已经形成了合谋着杀害孩子的生命活力的合力。中国人正在被严重扭曲与异化了的反教育路上,越走越远。不知道何时是个尽头。”
拿状元说事,以此来抨击教育,结论就是中国的教育是反教育,显然上文就是典型的简单归因了。唐宋八大家的曾巩,还有文天祥、王维、柳公权、郭子仪、贺知章、杨慎、张居正、申时行,这些都是状元,你能说他们没有什么思想或文学著作吗?近代的张謇,清末甲午科状元,既是民族工业的开创者又是教育家,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以及诸多中小学校,规划了南通城的蓝图,建了公园、博物馆、刺绣研究所,且拥护维新、立宪,反对袁世凯称帝等。即使今天,几人能及?
用不着拿所谓的高考“状元”说事,更不能用“状元”来说明教育已走入死胡同。其一,我们的教育并不是为状元而教,但只要有高考,必然会有区域的“状元”产生;其二,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取得成功,并不与学习成绩完全对等,因为成功的背后既有智力的问题,还有家庭背景、机遇等原因;其三,状元与其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是一个团体,某些个体成为状元也有其偶然性,不具完全代表性,拿状元来证明中国教育不行实属荒谬。 学生自杀就是应试教育的问题?
有朋友转发某先生的言说:“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连一点声响都没有,主流舆论依然有意屏蔽此类消息。而街市依旧太平,教愚依旧强悍,时间照样流逝,在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自杀几个孩子总是小概率事件,对于几千人的学校也不算什么,而对于家庭、对于亲人就是天塌地陷的大事。说什么呢?应试教育吃人,而教育者(包括家长)不断制造的‘平庸之恶’又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每个人是不是反思过。再说一遍:教育最怕认真地愚蠢!” 教育评论应基于事实,不能归因谬误。学生的自杀原因是多方面,大致上三种原因:其一文化主导型。类似于以死明志,赌气的等;其二意义主导型。认为生活失去意义了;其三压力主导型。学业繁重等,崩溃之死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其中之一的原因与本质的原因不能混为一谈。也就是说,作业负担过重、应试教育等并不是学生自杀的充分原因。
倘简单归因,给教育扣个吃人的帽子,确会引起很多家长的响应,可以将此事件矛盾的焦点集中到教育上来。而事实上,学生自杀一定是应试教育的问题?冷静下来,谁都不会这么简单下结论。教育言说者不应轻率的归纳,自我栽赃。教师的工作压力本来较大,承受了很多的本不该由学校或教师承担的非教育责任,将各种学生的自杀原因指向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这对教育是一种伤害,对教师职业也是一种伤害。而事实上,现在谁能区分哪个是应试教育,哪个是素质教育?哪个是平庸的教育,哪个是非凡的教育?哪个是聪明的教育,哪个是愚蠢的教育?用说不清的概念来评论,只能混淆视听。
现今教育言说之中,总有那么多人不讲基本的事實,观点先于事实,立场强于逻辑,看似愤世嫉俗实则逻辑混乱,此类评论确实会引起家长或部分老师的共鸣,但与教育现实完全无益,只能使问题复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