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佛教对儒家书院复兴的影响
作者:方颖
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5期
摘要:在中国,书院是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主要用于藏书授徒讲学。最早出现在唐朝,历经千年赓续长久,直至清末新式学堂的诞生,书院才逐渐消失。尽管书院制度由来已久,但其真正兴起却在宋代。书院制度之所以会兴起于宋代,与自汉代以来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及其影响是分不开的。佛教对书院的影响在宋代尤为明显,从书院选址、讲学制度、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等等方面的“援佛入儒”可见一斑。作为理学大家,朱熹是儒学的集大成者,而他力主修复的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因此本文选取两个经典对象,以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为例,试论佛教兴起对儒家书院的影响。 关键词:朱熹;白鹿洞书院;佛教;儒家 一、书院概述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主要用于藏书授徒讲学。一般由私人创办,或得到朝廷的官方支持,广泛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大多由大儒名家进行授徒讲学,传播一派学术。王炳照指出:“书院教育是指以私人创建或主持为主,收藏一定数量的图书,聚徒讲学,重视读书自学,师生共同研讨,高于一般蒙学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1]书院之名最早起于唐朝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主要用来修书藏书。书院起源于私人讲学,最早由孔子开创,到诸子百家时私学大盛。汉魏出现的精舍、精庐则是私学向书院的进一步发展。唐代由于雕版印刷术的推广,书籍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显著提高,使得官方和民间的书社、书屋等各种“修书之地”涌现,书院之名得以流行。唐末五代的动乱局势之下,许多洁身自负之士隐居山林讲学,已经形成了实质上的书院。王日藻在《嵩阳书院碑记》中写道:“夫五代日寻干戈,中原云扰,圣人之道绵绵延延,几乎不绝如线矣。而书院独繁于斯时,岂非景运将开,斯文之未坠,已始基之欤!”宋初国家初定,文风日起,然庠序之教不修,儒生士人无处读书,于是纷纷自创书院。正如吕祖谦在《鹿洞书院记》中所说:“窃尝闻之诸公长者,国处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
作为宋代著名书院之一,白鹿洞书院坐落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最早由唐代李渤建立命名为白鹿洞。南唐时在白鹿洞建书院,名为“庐山国学”,设官师,置学田。宋初受赐国子监印本“九经”,改名为白鹿国庠,而后渐废。白鹿洞书院作为儒家书院的典型,在历史发展中完成了书院的基本演变形式,其历史意义重大。
而白鹿洞书院对于朱子而言,更是倾尽心血、一手复兴的理学书院,其意义同样非比寻常。淳熙六年(1179)朱子知南康军,逋一上任,便力抓教育:振兴南康军学,立濂溪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