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摘要: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话题。这些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生活、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对城镇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话题。国家三令五申强调:要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由此可见,该项工作的重要。我们学校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老城区的南郊,是枣庄市市中区教育局定点的接受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三所学校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枣庄经济的快速发展,来城就学的农民工子女数量逐年增多。同时,城镇留守儿童也在我校生源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由于这部分学生家庭的特殊性,且生源参差不齐,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了不同步、不协调的现象。
一是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监护人不管是父母,还是其他
人,他们大都监护职责浅层化,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了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是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特别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严重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受教育质量。
三是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利。父母一方外出(来)打工(或者离异)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父亲教育缺失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自信刻苦;母亲教育缺失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四是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忙于生意或者外出,这部分孩子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不少儿童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和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现性格缺陷。
通过对我校300多名相关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进行调查发现:学习情况处于中差的占71.4%,生活习惯处于中差的占72.5%。由于亲子教育的缺失,引起或诱发了许多儿童不良人格因素的滋生,如比较冷淡、孤独、寡言;冲动任性,自制力差,易心烦气躁;自卑拘谨,抑郁忧虑;紧张焦虑,心神不安。不良人格因素又导致了儿童思想行为问题和学业
不良,如学习表现不佳、性格和行为等明显偏差等。针对特殊的学情,我们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本着“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放弃”的原则,必须采取行动帮助这类特殊群体。
一、给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爱是教育的基石,老师应有爱心。班主任、教师要给予外来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他们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让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特别是班主任,应该用满腔的热情去关爱外来务工子女和留守孩子。“爱的力量是无穷”。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特别是“留守学生”本身缺少父母的爱,所以他们更需要爱,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台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分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 二、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
城郊学校有问题学生多的特点,学校必须坚持建立完善的问题学生档案,通过创设良好育人氛围,改善德育工作方法来引导这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我校每学期开学伊始,即分班级、学校建立两级学生档案,摸清他们的具体人数、思想问题和家庭详细情况,在管理中做到心中
有数、有的放矢。同时积极完善校园文化和班级管理机制,以“小学生守则”为标尺,制定具有城郊特色的学校校规和各班班规;大力推广读书节、艺术节、美化校园、美化教室、文明小市民等德育活动;以红领巾广播台、宣传橱窗、校园网、班级网为舆论载体,定期举办校园十星、五好学生、流动红旗、焦点人物等评优奖先;引导成立“特长展示会”、“合作社”等学生团体,多角度创设良好育人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文明、愉快、向上的成长环境,驱使学生的道德品质沿着正确、健康方向发展。始终坚持班主任负责制,要求每日巡查与每周班会相结合,随时随地抓德育,再选拔部分班级德育监督员、护校卫士、值日班长等共同管理。不仅老师管学生,而且学生管学生,实现“人人管我、我管人人”的立体全面德育工作体系,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家校配合,形成合力,保障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这类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大多缺少家庭教育意识和常识有很大关系。学校必须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教育家长,让他们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才能避免5+2=0。我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每学期邀请优秀家长介绍教子心得;组织家长收听收看相关家庭教育讲座,购买大量家教书籍,面向家长免费借阅;邀请知名家教专家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家庭教育知识;在校园橱窗设立“家庭教育”栏目并每月更新;班级
内不定期举办“家教研讨会”,老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思想道德、学习状况、性格爱好、心理问题等。对于远在外地的留守儿童父母,则通过班级家庭教育热线电话、班级邮箱、教师手机等随时交流。多方面的联系与交流有效打开了家长与学校沟通的窗口,畅通了沟通途径,密切了学校与家庭的教育配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思想上重视,行动上配合的同时,也掌握了大量的家教知识,教育孩子更行之有效,从根本上减少了问题学生的出现。
总之,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有义务、有责任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留守儿童教育得到了解决,我们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有序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