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初中七年级 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解析】【分析】(1)本文主要记叙了奶奶与“我”的两件事。第二至四自然段写了在“我”幼年时期,奶奶常背“我”看戏;第五至七自然段,写了在“我”读书时,下大雨,奶奶背“我”过河的场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根据“奶奶的脊背是不断变化着的,它每一个阶段给我的印象也是迥然不同的”“幼年时”“读书了”“而现在”等语句,可知是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3)把奶奶的脊背比作“屋梁”,“家里大大小小的事,虽然有父亲,但是最后做决定的一般都是奶奶”说明奶奶是支撑起全家的人,掌管所以事情,承担所以责任,一人撑起半边天,也表现了奶奶的辛劳。

(4)本文首尾呼应,从奶奶脊背的形状引起了对人生的思考,“我真的成了一个圆,你们不要悲伤”,“圆”在这里代表死亡,奶奶说“因为那是圆满的圆要高兴”,表现了奶奶对生死的坦然,对生的乐观,死的豁达。

故答案为:⑴ 幼年,奶奶背“我”看戏;读书时,下大雨,奶奶背“我”过河。 ⑵ 时间顺序

⑶ 奶奶掌管家里所有的事情,奶奶承担了家里所有的责任。 ⑷ 乐观(豁达)、坦然看待生死、为家人着想。(意思贴近即可)

【点评】⑴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筛选出关键信息。

⑵本题考查文章描写顺序。常见的描写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等。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⑷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分析。结尾段在内容上,有抒发感情,表达思想,丰富文章的作用;在结构上,有篇末点题,照应开头,升华主旨,画龙点睛,让结构紧凑,脉络清晰的作用。

12.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学习宜循序渐进

①青年人学习欲望很强,学习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时也容易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人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学习方法贪多求快,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而“在空中起跳”,违背了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规律,因而收效甚微。

②古今中外学者,都懂得学习要循序渐进。南宋学者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杂乱地读书就好像一个饿肚子的人走进了饭馆,看到鱼肉糕点恨不得一口都塞进嘴巴,于是粗嚼快咽急忙吞了进去,虽然也填饱了肚子,但是没有尝到菜肴的滋味。这种贪多嚼不烂的学习方法,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求学问也好比盖高楼,必须先打好基础,而且要一层一层往上盖,这就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好高骛远,去学习自己暂时还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就会如打造“空中楼阁”般摇摇欲坠。

④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

些,结果反倒慢了。”的确,如果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贪多求快,跳过某些必要的阶段,到运用时才发现并不能活学活用,不得不回过头来返工重学,速度反而慢了。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读书也是这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其结果必然是走马观花,快而不精,知识难以掌握。而且,读书求速者往往缺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劲头大时急不可耐,劲头下去时则松懈疲沓。正如清人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读书“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若刻刻欲速,则刻刻做潦草工夫,此终身不能成功之道也。”

⑤任何学问都有各自的基础知识,我们学习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这是攀登高峰的起点。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最初的基础课是练简单的素描。不从起点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则难以进一步提高,更不会有后来的成功。因此,学习须从基础知识学起,狠下功夫,锲而不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否则,难以建成知识领域里的高楼大厦。

(1)第三段加线词“打造‘空中楼阁’”具体指的是什么? (2)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循序渐进的读书带来的好处。 【答案】 (1)自己暂时还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

(2)循序渐进读书,有利于理解、消化、吸收书中的知识内容。我曾经囫囵吞枣地阅读《名人传》,在期末考试中竟没有完整地写出书中的三位伟人名字。后来我重新认真细致阅读。现在,书中的人物、事情、道理,我都能清晰地回答出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解答此类题,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具体的语言环境。“空中楼阁”本指海市蜃楼,一般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在文中,结合前文可知,是指自己暂时还没理解和接受的东西,故“打造‘空中楼阁’”指的是“学习自己暂时还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

(2)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此类开放性试题:要紧扣文章的主旨;要紧密联系实际谈感想和认识,要真切,从生活中来;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态度要正确、鲜明;如,读书学习在于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来,由浅入深,读熟之后在认真去思考。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苛求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提高。学习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学习计划,并切实遵守它;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我平时对于学过的知识,经常及时回头温习它,在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随着理解的加深,就会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因而进步比较快。 故答案为:⑴ 自己暂时还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

⑵ 循序渐进读书,有利于理解、消化、吸收书中的知识内容。我曾经囫囵吞枣地阅读《名人传》,在期末考试中竟没有完整地写出书中的三位伟人名字。后来我重新认真细致阅读。现在,书中的人物、事情、道理,我都能清晰地回答出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词语的本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注意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要求和模式。

⑵本题考查考生的个性化阅读,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阐述。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我”一家人为什么要收留那只流浪猫?

(2)“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其中的“似乎“好像”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3)“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义?

(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一段所表现的深意? 【答案】 (1)可怜它,怕它冻饿而死。

(2)不能去掉。“似乎”、“好像”表示猜测,猫并没有吃鸟,而“我”为此而判定猫吃了鸟,突出“我”的主观臆断。

(3)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明白真相后,知道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的辩诉的动物,使它无抵抗的逃避,“我”感到内疚后悔。

(4)因无法补救自己的过失而深深受到良心的谴责(深深懊悔)。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段,找到相关段落,筛选概括重点词句作答。从“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可以概括提炼出答案:可怜它,怕它冻饿而死。

(2)这道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答题模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加点词“似乎”“好像”表示猜测,这里是说,猫对鸟的关注,猫吃东西的表现,都是“我”的主观猜测。从后文语境来看,猫并没有吃鸟,而“我”却为此而判定猫吃了鸟,突出“我”的主观臆断。因此,这两个加点词不能删去。

(3)这道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从“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可以判定,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喻为“刺我良心的针”。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因为“我”的主观臆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的猫,并导致了它的冤死。因此,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知道真相后,为自己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的辩诉的动物,使它无抵抗的逃避,“我”感到内疚后悔。

(4)这道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根据文中内容可知,因自己的主观臆断,导致了这只猫的冤死,自己明白真相后,想要弥补过失,但猫已经冤死了。因此“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因无法补救自己的过失而深深受到良心的谴责。 故答案为:⑴ 可怜它,怕它冻饿而死。 ⑵ 可怜它,怕它冻饿而死。

⑶ 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明白真相后,知道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的辩诉的动物,使它无抵抗的逃避,“我”感到内疚后悔。

⑷ 因无法补救自己的过失而深深受到良心的谴责(深深懊悔)。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题目的关键词所在的段落,在它前后筛取有用信息加以概括,有时也可用原文,一般都有提示性的词语或句子。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先要表明不能删掉,再分析理由,思路是:

该词表示什么,句中什么意思,去掉后会怎么样,与原文不符,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入手。这个句子题目明确要求从从修辞角度来赏析,先明确不能改,再分析理由。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做题时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到依据和理由。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的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

14.现代文阅读

塞北之春 刘富田

①当北京的樱花在和风中漫天飞舞、姹紫嫣红之时,塞北站立的那几株枯杨仍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

②是的,此时主宰塞北大地的是西北狂风。它从上年的穷冬一直肆意到第二年的季春。于是田野中不时有打着卷的狂风叫嚣,农人们捆着的玉米秸刮得满野乱跑,吃草的小羊蜷缩着奔到塄下,任凭牧羊人狂风骤雨般落下的皮鞭的抽打和歇斯底里的叫喊。

③也正因为如此,在我的情感世界中,我从不喜欢春天,要不蜗居在斗室中翻翻书,要不去球室中打打乒乓球,而尽可能地减少外出。

④今年三月下旬的一天,远道而来的一个朋友探望我,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早便催我与他一块儿到田野中踏青,我说塞北的春天有什么转头呢,满野的枯黄与萧疏,寻思了半天,离上班时间还有两个钟头,便领他去最近的一处郊野散步。

⑤因为是早上,风清气和,天空晴朗得很,近处林中树梢上的鸟雀不住地啁啾,此情此景吸引我和友人不由驻足于林中的小径中。杨树的枝干虽光秃,但它的皮已泛青;种在路旁的一溜杏树竟已吐出花蕾,只是羞怯地没有舒展开;柳树的树梢更是焦急,过早地吐出一抹浅绿色。我不禁想起明代袁宏道《满井游记》中的句子:“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诚然,古之人领受到了赏玩的妙趣。

⑥我不觉动了容,欣然品尝于眼前所邂逅的春色,感觉到塞北之春的毅美是迥然不同于帝都樱花之娇美的。

⑦友人已然在一处避风的阳坡处停下,不一会儿便欣喜地叫嚷:“过来,快过来!”他不停地用树枝拨着被北风旋来的树叶、农作物的茎秆,拨开来,干涸的土地上面居然铺上了一层用草尖织就的绿毯,密密麻麻,嫩绿如菌,好一派生机勃勃的世界!

⑧这一抹的黄绿的确比不上南国田野中的苍翠浓郁,但我想,它们也正是因为出身环境的恶劣才多了几分让人敬慕的颜色。

⑨塞北的原野是长不出娇柔、青翠欲滴的植被的,它们一出生,使注定与狂恶的西风几近干涸的水源争锋,不是狂风枯死了它们,就是它们用顽强执着的毅力蓄养住了狂风,而

初中七年级 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

【解析】【分析】(1)本文主要记叙了奶奶与“我”的两件事。第二至四自然段写了在“我”幼年时期,奶奶常背“我”看戏;第五至七自然段,写了在“我”读书时,下大雨,奶奶背“我”过河的场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根据“奶奶的脊背是不断变化着的,它每一个阶段给我的印象也是迥然不同的”“幼年时”“读书了”“而现在”等语句,可知是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fg9p95pzp1lh1d7s0l19lpyv23wp8008i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