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1.0 可编辑可修改
消除决定因素 非码地非平凡 函数依赖
3NF
消除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和传递函数依赖
BCNF
消除非平凡且非函数依赖的多值依赖
4NF
第7章 数据库设计
40. 数据库设计过程: 数据库设计过程的六个阶段:(1)需求分析: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2)概念结构设计: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 DBMS 的概念模型;(3)逻辑结构设计: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 DBMS 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4)数据库物理设计: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5)数据库实施:设计人员运用 DBMS 提供的数据语言、工具及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41.概念设计经常采用的策略:自底向上方法,即自顶向下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在自底向上地收设计概念结构.
42. 各分 E 一 R 图之间的冲突有三类:(1)属性冲突(2)命名冲突(3)结构冲突.
43.实体间的联系的不同情况: (1)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2)一个m: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3)一个1:n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4)三个或三个以上实体间的一个多元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多元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44. 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结构设计部分形成的数据库模式: 数据库结构设计的不同阶段形成数据库的各级模式,即(1)在概念设计阶段形成独立于机器特点,独立于各个 DBMS 产品的概念模式,在本篇中就是 E 一 R 图;(2)在逻辑设计阶段将 E 一 R 图转换成具体的数据库产品支持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形成数据
66
v1.0 可编辑可修改 库逻辑模式,然后在基本表的基础上再建立必要的视图 ( Vi 娜),形成数据的外模式;(3)在物理设计阶段,根据 DBMS 特点和处理的需要,进行物理存储安排,建立索引,形成数据库内模式。 E 一 R 图为:
关系模型为:读者(读者号,姓名,地址,性别书(书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借书(读者号,书号,借出日期,年龄,单位)应还日期)
第8章 关系查询处理和查询优化
存储创建
第9章 关系查询处理和查询优化
47.查询处理步骤(1)查询分析(2)查询检查(3)查询优化(4)查询执行.
48. 查询优化的一般准则: (1)选择运算应尽可能先做;(2)把投影运算和选择运算同时进行;(3)把投影同其前或其后的双目运算结合起来执行;(4)把某些选择同在它前面要执行的笛卡儿积结合起来成为一个连接运算;(5)找出公共子表达式;(6)选取合适的连接算法。
49. 查询优化的一般步骤: (1)把查询转换成某种内部表示,通常用的内部表示是语法树。(2)把语法树转换成标准(优化)形式。即利用优化算法,把原始的语法树转换成优化的形式。(3)选择低层的存取路径。(4)生成查询计划选择代价最小的.
第10章 数据库恢复技术
50. 事务的概念及事务的4 个特性: 事务是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事务具有4 个特性:(1)原子性(Atomicity ):事务是数据库的逻辑工
77
v1.0 可编辑可修改 作单位,事务中包括的诸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2)一致性(consistency ):事务执行的结果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3)隔离性( Isolation ):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即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其他并发事务是隔离的,并发执行的各个事务之间不能互相干扰。(4)持续性(Durability ):持续性也称永久性(Perfnanence ) ,指一个事务一旦提交,它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就应该是永久性的。这4 个特性也简称为ACID 特性。事务是恢复和并发控制的基本单位.
51. 数据库恢复的基本技术: 数据转储和登录日志文件是数据库恢复的基本技术。
52. 数据库中为什么要有恢复子系统它的功能是什么因为计算机系统中硬件的故障、软件的错误、操作员的失误以及恶意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故障轻则造成运行事务非正常中断,影响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重则破坏数据库,使数据库中全部或部分数据丢失,因此必须要有恢复子系统。恢复子系统的功能是:把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
第11章 数据库恢复技术
53. 数据库中并发控制: 数据库是共享资源,通常有许多个事务同时在运行。当多个事务并发地存取数据库时就会产生同时读取和/或修改同一数据的情况。若对并发操作不加控制就可能会存取和存储不正确的数据,破坏数据库的一致性。所以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提供并发控制机制。
54. 什么是封锁基本的封锁类型有几种试述它们的含义.答:封锁就是事务 T 在对某个数据对象例如表、记录等操作之前,先向系统发出请求,对其加锁。加锁后事务 T 就对该数据对象有了一定的控制,在事务 T 释放它的锁之前,其他的事务不能更新此数据对象。封锁是实现并发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基本的封锁类型有两种:排它锁( Exclusive Locks ,简称 x 锁)和共享锁 ( Share Locks,简称 S 锁)。排它锁又称为写锁。若事务 T 对5类型的锁,直到 T 释放 A 上的锁。这就保证了其他事务在 T 释放 A 上的锁之前不能再读取和修改 A 。共享锁又称为读锁。若事务 T 对数据对象 A 加上 S 锁,则事务 T 可以读 A但不能修改 A ,其他事务只能再对 A 加 S 锁,而不能加 X 锁,直到 T 释放 A 上的 S 锁。这就保证了其他事务可以读 A ,但在 T 释放 A 上的 S 锁之前不能对 A 做任何修改。
55. 检测死锁发生的一种方法,当发生死锁后如何解除死锁数据库系统一般采用允许死锁发生, DBMS 检测到死锁后加以解除的方法。 DBMS 中诊断死锁的方法与操作系统类似,一般使用超时法或事务等待图法。 56. 活锁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 活锁产生的原因:当一系列封锁不能按照其先后顺序执行时,就可能导致一些事务无限期等待某个封锁,从而导致活锁。避免活锁的简单方法(1,一次封锁法2,顺序封锁法)是采
88
v1.0 可编辑可修改 用先来先服务的策略。当多个事务请求封锁同一数据对象时,封锁子系统按请求封锁的先后次序对事务排队,数据对象上的锁一旦释放就批准申请队列中第一个事务获得锁。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