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5、答案要点:(1)这个教师的观点是错误的。(2)这位教师把权威人物的意见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一种唯心主义真理观。(3)这位教师不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侍女妙对”的故事从哲学上反映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到了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3)结合材料说明

2、答案要点:(1)因为国王的感性认识没法告诉他摆满棋盘究竟需要多少麦粒,从哲学上说明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理性思维的重要性。这一故事启示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应努力开动我们的思维机器,运用理论抽象,自觉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透过事物的现象了解其本质和规律。(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低级阶段,它通过与外界事物的直接接触,只是对事物的生动、丰富现象的反映,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由于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和认识主体自身条件的影响,感性认识不可避免带有一定主观随意性和局限性。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不是停留在事物表面,而是深入到事物内部本质中去,因而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完全。(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两者相互依赖,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通过理性抽象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完成认识的任务。另一方面它们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的参与和指导,理性认识中要借助感性认识的基础。(4)结合材料说明 3、答案要点:(1)从人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可以看出,任何真理性认识的取得,都必须经过一个不断的认识和再认识过程。(2)人类认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曲折、反复和无限发展过程。这种反复性是由于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其一因为客观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和其本质和特性的暴露的过程性的限制;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其三是受到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的影响。这些制约因素决定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人们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因此要取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艰辛的认识和再认识过程。(3)结合材料说明。

4、答案要点:(1)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发展真理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长期大量艰苦科学的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才能发现和发展真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2)启示我们在发现和发展真理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和坚持真理的辩证特性,坚信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都只是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和一定层次上对事物的正确反映,都需要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而不能盲目地崇拜权威,更不能教条主义地坚持已有的理论成果。“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5、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而梅兰芳大师这件出演失误可以看作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所以说失误的错误时难免的。 (2)梅兰芳大师将舞台事故的错误变成经典之作,从认识论角度,是因为他的这种成功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正是由于梅兰芳大师的应对突发事故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才使得错误变成经典之作。从辩证法角度,梅兰芳大师将错误通过一定条件,即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转化成了经典,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考生从任一角度答题均可得分) (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因此,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时,我们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把握认识,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第三章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C 4.C 5.C 6.A 7.B 8.D 9.C 10.C 11.C 12.B 13.B 14.A 15.B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本质的科学论断。这是因为:①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它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②它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建立在实践基础上。③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④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2、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手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答案要点: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把英雄人物看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又承认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上,杰出人物的作用同人民群众相比是第二位的,是从属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

4、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3)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5、答案要点: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首先,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自然界的存在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其次,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规律性。再次,人类社会的规律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都可以被认识。 三、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材料说明了改革是社会发展强大动力。(2)改革是对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调整和自我完善,通过改革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材料中的一系列数据充分说明,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2、答案要点:(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入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答案要点:上述诗句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包含两个方面: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根源,并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或迟或早地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第四--七章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B D B C D 6—10: C C D B B 11C 12 A 14 A 15 D 16—20: C C D A B 21—25:C B A B C 26—30:A D C B A 31—35:B C A C D 36—40:D C D B D 41—45:A C D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2、答案要点:错。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的价格从根本上说是由价值决定的。但是,商品的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等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供求关系是一个重要因素。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上涨;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下降。稀少的商品,由于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必然会提高,但是并不表明它的价值大。

3、答案要点:错。个别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因为资本家都有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强烈欲望,当某个资本家采用新技术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后,其他资本家也会竞相改进和采用新的技术。当新技术普及之后,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普遍提高,商品的价值就会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就会转化为一般生产条件,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所以,超额剩余价值不是每个资本家都能获得的。

4、答案要点:错。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1)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首先,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其次,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2)劳动者的劳动一方面把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另一方面又创造了新价值,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商品的总价值。如果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价值,仅是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值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工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剩余价值的源泉。(3)生产剩余价值即价值增值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5、答案要点:错。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结合,根本上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促进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6、答案要点:错。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替代,这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历史规律。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明了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产生、形成和发展一至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充满着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和比较,但最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7、答案要点:错。因为: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必然的基础上的,人的自由是以必然为限度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遵循,人是可以认识必然或规律的。自由是根据对必然的认识所采取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实践是必然与自由统一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正确地认识必然,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利用这种正确认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才能获得自由。 8、答案要点:错。因为:(1)这个命题片面地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2)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之一。(3)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制约的。同时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能够根据主客观情况,能动地谋求主客体价值的最大化,提高必然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最大程度地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三、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信息、科技和资本不能创造价值,创造商品价值的是劳动力。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之所以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活劳动的复杂性,从而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 2、答案要点 ①说明了商品在本质上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两因素缺一不可。 ②表面看来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的。但本质上两者是统一的,只有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才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如果没有使用价值或使用价值不符合消费者需要,则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就不能通过交换而实现其价值。

3、答案要点: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简单劳动就是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就是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才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包含着比较多的技巧和知识,而要掌握这些技巧和知识,则需经过较长时间的技术训练,花费一定的劳动时间,消费一定的物质资料,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它比简单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在商品中凝结了更多的价值。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可以折合为倍加的简单劳动。这是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

4、答案要点: ①说明剥削剩余价值是私有制条件下资本生产的唯一目的,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又是生产剩余价值最基本的方法。 ②资本生产剩余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长度而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③何春梅就死于资本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中。

5、答案要点: ①材料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下占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②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出卖自己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才能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才能实现。

6、答案要点: ①无论在任何条件下,“机器人”和一切自动化设备都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只能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 ②因为再先进的设备都只能是工具,属于不变资的范畴,是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价值,而不能实现价值增值。 ③自动化条件下创造剩余价值的工人除了一线工人外,还有大量的从事更复杂劳动的脑力劳动者,如程序控制人员、编程人员、市场调研人员、信息采集和分析人员以及产品研制开发人员等。他们的劳动是高度复杂的劳动,因而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创造出更多价值。

7、答案要点: (1)上述外国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中,过分注重物质生产和经济利益,而忽略对普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弊病。(2)21世纪,人类面临环境问题、贫富差距悬殊、普通人的权利等方面问题的挑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了竞争。为了迎接挑战,大多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应对21世纪世界性挑战的具体道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5、答案要点:(1)这个教师的观点是错误的。(2)这位教师把权威人物的意见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一种唯心主义真理观。(3)这位教师不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1)“侍女妙对”的故事从哲学上反映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到了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f4tm7jtxj44s0w0d4ij47hq70zb7d011w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