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残留的肝细胞无再生现象。 c.

肉眼:肝体积显著缩小,左叶为甚,重量减至600~800g,质地柔软,表面被膜皱缩。切面呈黄色或红褐色,有的区域呈红黄相间的斑纹状,故又称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缩。

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

大量肝细胞的迅速溶解坏死,可导致:①胆红质大量入血而引起黄疸(肝细胞性黄疸);②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导致出血倾向;③肝功能衰竭,解毒功能障碍。④胆红素代谢障碍及血循环障碍→肾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主要死因为肝功能衰竭(肝昏迷),其次消化道大出血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2)亚急性重型肝炎:多数:由急性重型肝炎迁延而来或开始病变较缓和呈亚急性经过。少数:由普通型肝炎恶化而来。病程:一至数月。 病变特点:既有大片的肝细胞坏死,又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由于坏死区网状纤维支架塌陷和胶原纤维化,使再生的肝细胞失去原有依托呈不规则的结节状。 ② ③

小叶内外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小叶周边部小胆管增生并可见较旧病变区有结缔组织增生。

肉眼:肝不同程度缩小,被膜皱隔,质地略硬,部分区域形成大小不一的结节,

切面见坏死区呈红褐色或土黄色,再生结节因胆汁淤积呈黄绿色(亚急性黄色肝萎缩)

肝硬化(cirrhosis of liver) ①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②纤维组织增生,

肝小叶结构及血液循环途径改建并形成假小叶;③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以上三个环节导致肝脏变形、变硬。

36

假小叶(pseudolobule) 假小叶是指有广泛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分割原来的肝

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的肝细胞团。假小叶内的肝细胞排列紊乱,可有变性,坏死及再生的肝细胞。 四、门脉性肝硬化临床病理联系(重点) 1.门脉高压症:发生机理

①肝内结缔组织增生,肝窦闭塞或窦周纤维化,使门静脉循环受阻(窦性阻塞); ②假小叶压迫小叶下静脉,肝窦内血液流出受阻,进而影响静脉血流入肝血窦(窦后);

③肝A和门V形成异常吻合,致使高压力的动脉血流入门V(窦前); 临床主要表现

侧支循环形成:食道下段V丛曲张→破裂、出血,死因之一;直肠V丛曲张→破裂,便血,贫血;脐周V网曲张→“海蛇头”(caput medusae)诊断意义 2.肝功不全:肝实质长期反复受破坏引起。

①激素灭活作用减弱:肝掌、蜘蛛痣、睾丸萎缩、月经不调、闭经或不孕等 ②合成凝血因子、蛋白质合成障碍,脾亢:出血倾向如鼻衄,牙龈出血,粘、浆膜出血,皮下淤斑等。 ③胆红素代谢障碍:黄疸 ④解毒↓:肝性脑病 门脉性肝硬化 坏死后性肝硬化 较 多 亚重肝、慢活肝 较大,大小悬殊 37

胆汁性肝硬化 少 见 胆道阻塞、感染 细小/光滑 1.发病率 最 多 2.病 因 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 3.结 节 细小,大小一致

(0.15~0.5,直径(0.5~1,直径<1cm) 4.假小叶 明显,大小一致 5.纤维间隔 薄而均匀 可>6cm) 明显,大小不均 较宽,宽窄不一 较 高(13.1%) 可不明显;淤胆明显 细小 一般不癌变 6.癌变率 较 低(2.3%)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一. 肾小球肾炎病因和发病机理 (一)引起肾小球肾炎的抗原, 1.内源性抗原

(1)肾小球本身的成分:基底膜成分、内皮细胞膜抗原、系膜细胞膜抗原等。 (2)非肾小球抗原:核抗原,DNA,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肿瘤抗原,甲状腺球蛋白抗原等。 2.外源性抗原

(1)感染的产物:细菌、病毒、白色念珠菌和寄生虫等。 (2)药物如青霉胺,金和汞制剂等。 (3)异种血清,类毒素等。 (二)肾小球肾炎的免疫发病机制

免疫复合物形成引起肾小球肾炎基本上有两种方式:

① ②

抗体与肾小球内抗原在肾小球原位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血液循环内形成的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

二. .各型肾小球肾炎

(一)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病变为主的疾病——急性弥漫性增生性小球肾炎

38

肉眼观:肾轻度或中度肿大、充血、包膜紧张、表面光滑、色较红,故称大红肾。若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肾表面及切面可见散在的小出血点如蚤咬状,称蚤咬肾。切面可见皮质由于炎性水肿而增宽,条纹模糊与髓质分界明显。 光镜:1.病变为弥漫性,两侧肾同时受累。主要变化为肾小球内细胞增生。2.增生的细胞主要为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肿胀,严重处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免疫荧光法: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表面有颗粒状IgM、IgG和C3沉积。 (二)、以肾球囊脏层上皮增生为主的疾病——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病变特点为肾小球内有大量新月体形成。病变严重,进展很快。

主要症状为血尿、蛋白尿,并迅速出现少尿、无尿。如不采取措施,常在数周至数月内发生肾功能衰竭,死于尿毒症,故又称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变化:双肾体积增大,色苍白,表面可有点状出血,切面见肾皮质增厚。 新月体主要由肾小球上皮细胞增生和渗出的单核细胞组成。肾小球上皮细胞主要是壁层上皮细胞增生显著,堆积成层,在肾球囊内毛细血管丛周围呈新月形或环状,故称为新月体或环状体。肾球囊内的纤维蛋白可刺激上皮细胞增生,是促使新月体形成的原因。

(三)以上皮细胞足突病变为主的疾病——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上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电镜观察未找到沉积物,免疫荧光检查也未发现肾小球内有免疫球蛋白或补体。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病理变化:电镜下:肾小球基膜正常,无沉积物,主要改变是弥漫性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胞体肿胀,胞质内常有空泡形成,细胞表面微绒毛增多。 肉眼观:肾肿胀,体积较大,色苍白。由于大量脂类沉着,切面可见黄色条纹。

39

第十五章 传染病

01 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瘤。以肺结核最常见,典型病

变为结核结节形成伴有不同程度的干酪样坏死。

基本病变:1.以渗出为主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2.以增生为主的病变,此过程形成有诊断价值的结核结节;3.以坏死为主的病变,干酪样坏死对结核病病理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结核坏死灶由于含脂质较多而呈淡黄色、均匀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而称为干酪样坏死。

基本病理变化的转化规律: 1. 转向愈合

a) 吸收、消散:为渗出性病变的主要愈合方式,临床上称为吸收好转期 b) 纤维化、钙化:增生性病变和小的干酪样坏死灶,可逐渐纤维化。钙化的结核灶内常有少量结核杆菌残留,但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扔可复发进展,临床称为硬结钙化期。

2. 转向恶化:①浸润进展:病灶周围出现渗出性病变;②溶解播散 02 肺结核病:结核病中最常见的是肺结核,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两大

类。原发性肺结核病是指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所引起的肺结核病,多发生于儿童,但也偶见于未感染过结核杆菌的青少年或成人。继发性肺结核病是指再次感染结核杆菌所引起的肺结核病,多见于成人。 1. 原发性肺结核病

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特征是原发综合症形成。最初在通气较好的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不近胸膜处形成1-1.5cm大小的灰白色炎性实变灶。结核杆菌入侵后悔引起结核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肺的原发病灶、淋巴

40

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

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残留的肝细胞无再生现象。c.肉眼:肝体积显著缩小,左叶为甚,重量减至600~800g,质地柔软,表面被膜皱缩。切面呈黄色或红褐色,有的区域呈红黄相间的斑纹状,故又称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缩。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大量肝细胞的迅速溶解坏死,可导致:①胆红质大量入血而引起黄疸(肝细胞性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f4mm2vxon207lq1baf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