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重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第一章 合理施肥的原则

一、概念

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包括籽粒和茎杆)必然从土壤中去走大量养分;○2如不正确地规 1 养分归还学说:○

3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4为了增加产量还养分与土壤,地力必须会逐渐下降;○

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元素(和氮元素)。

2最小养分律: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重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

3报酬递减律: 从一定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 二、1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营养元素:氮和磷。

1养分归还学说②最小养分律③报酬递减律④因子综合作用律 2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1平衡施肥○2首先满足最小养分○3肥料效益是指导施肥的又一基本原则。○4合3合理施肥遵循的基本原则:○

5合理施肥必须从农业生态的大农业观点出发。 理施肥必须考虑作物增产的综合因素。○

1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某种对作物需要来讲相对含量最少而非绝对含量最少的4如何理解最小养分律:○

2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3继续增加最小养分以外其他养分,不但难以提养分。○

高作物产量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

第二章 作物营养特性土壤养分与施肥

一、概念

1趋肥性:根系能迅速伸到土壤养分相对丰富的地方,以扩大吸收养分的范围,根系的这种特性称为趋肥性。 2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最大效能的时期

3营养临界期: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并且当养分供应不足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个时期叫植物营养的临界期。 二、1施肥的两个关键时期是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和营养临界期。

2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效应是①正的相互作用效应②没有相互作用效应③负的相互作用效应。

正的相互作用效应:当作物对两种养分同时施用的增产效应大于对每种养分单独施用的增产效应之和时,就可以说这两种养分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的相互作用效应。

没有相互作用效应:当作物对两种养分同时施用的增产效应等于对每种养分单独施用的增产效应之和时,就可以说这两种养分之间没有相互作用效应。

负的相互作用效应:当作物对两种养分同时施用的增产效应小于对每种养分单独施用的增产效应之和时,就可以说这两种养分之间具有负的相互作用效应。

1随作物产量的提高,中量元素每年随作物大量带走,在某一些土壤上也出现3中量营养元素缺乏的原因:○

2随化学肥料品种改变,日益走向浓缩化和高效化。如化学N肥过去占统治地了土壤与作物供求三间的矛盾。○

位(NH3)2SO4 被NH3 NO3 与尿素代替。过砼酸钙统治砼肥,被二胺代替,这样, Ca 、Mg、S、很少随化学

3有机肥料用量日益减少,随有机肥料施入的中量元素减少。○4化学N肥大量施用,在旱田施肥料施入土壤。○

用胺态N,在硝化细菌作用下氧化成硝酸,几产生了生物酸性,这样使土壤中Ca、Mg受到溶解和淋失。(保护

5农药组成的改变。○6钾肥与镁肥存在着拮抗作用,随钾肥施用必然影响作物对镁的吸收。 地严重)。○

4容易缺乏中量营养元素的土壤有白浆土、淋溶强烈的酸性土、蔬菜地。 5如何根据根系的特征合理施肥?

1按照作物根系密集层深度,合理施用基肥。须根系浅些,直根系深些。基肥深时有利于根系生长,但不 ○

2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根系发展情况,适量施用种肥和追肥。 ○3根据作物发育特点,结合耕作施肥。能过深。○

4 根据作物根系生长要求的土壤条件,合理轮作施肥。 ○

第三章 配方施肥

一、概念

配方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提出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

1增产增收效益明显○2培肥地力保护生态○3协调养分提高品质○4调控营养、防治病害二、1配方施肥的作用:○

5 有限肥源的合理分配 ○

A按科学基础分类○1肥料效应函数法○2测土施肥法○3农作物营养诊断法 ○B按定量水2配方施肥的分类 ○

1地力分区(级)配方法○2目标产量配方法○3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丰缺指标法配方法 平分类○

第四章 养分平衡法

一、概念

1 目标产量:指土壤测试地块预期应达到的产量,它应既符合高产土壤气候、栽培水平等条件,又应有一定的先进性。

2百公斤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是指形成百公斤产品时该作物必需吸收的养分量。 3肥料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占施入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数。

4养分平衡法:根据农作物需肥量与土壤供肥之差来计算实现目标(或计划产量)的施肥量。 5以地定产:根据农田土壤肥力水平,确定目标产量,就叫“以地定产”。 6水量效能指数:在一定范围内(150—350mm),每10毫米降水量生产的小麦公斤数。 7土壤供肥量:将不施养分区农作物所吸收的养分量作为土壤供肥量。

1目标产量○2农作物需肥量○3土壤供肥量○4肥料利用率○5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 二、1养分平衡法的五大参数:○

1以地定产○2以水定产○3以土壤有机质定产○4多因子定产 2确定目标产量的方法:○

3计算施肥量的方法:第六节内容

第五章 土壤肥力指标法

一、概念

1土壤肥力指标法(丰缺指标法),根据养分归还学说,将土壤中养分的丰缺状况与水平划分高中低分级指标,再根据分级指标及具体作物需肥特性确定各种养分指标下的肥料使用量,进而确定基肥、追肥的种类、比例及施用时间等。

A速效氮:1酸解:2二、1土壤速效养分测定时常用的浸提剂 ○水解氮可酸解和碱解两种浸提剂○用1N的H2SO4○B有效磷○1奥尔逊(Olsen)法 :碱解氮:用1.0mol/L NaOH溶液浸提土壤○以0.5mol/LNaHCO3(pH=8.5)溶液为

2勃瑞(Bray)法:浸提剂。○为适应不同土壤测定需要,设计两种配方:(Bray)—Ⅰ以0.03mol/LNH4F+0.025mol/L

3迈赫里希(Mehlich)法: 以HCl溶液;Bray—Ⅱ以003mol/LNH4F+0.1mol/LHCl溶液浸提土壤。○

C 有效钾:0.025mol/L 1/2H2SO4+0.05mol/LHCl液为浸提剂,故亦称双酸法 ○两部分的钾大多以相当浓度的中

性盐类溶液来提取,如1mol/LNH4OAc、0.5mol/LNa2SO4、10%NaCl或10%NaNO3的水溶液。我国目前主要用1mol/LNH4OAc(酸性土、中性土)和0.5mol/LNa2SO4(石灰性土、碱性土),所浸提出的土壤有效钾量与农作物吸钾量之间均有很高的相关性。

1土壤氮素校正系数:中部地区为0.4-0.5,东部为0.2-0.3,西2吉林省主要地区土壤有效养分的校正系数:○

2土壤速效磷校正系数:中部地区为1.4,东部为1.0,西部为2.0;○3土壤速效钾校正系数:中部部为0.3-0.4;○

地区为0.45,东部为0.45,西部为0.45。

第六章 土壤饱和吸附法

一、概念

1磷酸吸收系数:土壤吸收磷的量换算成每100克土所吸收的P2O5的毫克数。 2目标值:

3 X 0.2:它的含义是要使土壤溶液中始终保持0.2mg/kg—P的供磷强度的土壤吸磷量。 4标准浓度:可以充分满足许多植物对磷的需要的土壤溶液中始终保持的磷的浓度。 5标准需磷量:使土壤溶液中磷素达到标准浓度的供磷强度的磷肥施用量。 二1Langmir吸附方程各参数意义

Langmir方程式的指数形式: X=a× Xm× C/(1+a× C)

X—单位土壤吸磷量(ug-P/g) C—平衡后溶液中磷的浓度(mg/kg)

a—系数,反映达到平衡时吸附和解吸的相对速度。 Xm—最大吸磷量(Pug/g) 2磷肥指标的计算公式以及各参数的意义 磷肥施用量=C×0.15×(B-P)÷ S%

C:磷肥指标 B:土壤有效磷丰缺临界值(mg/kg) 0.15:由mg/kg换算成土壤耕层重的系数 P:土壤有效磷测定值(mg/kg) S%:磷肥中有效磷的含量 当B>P时,表示需要施肥;B<P表示不用施肥 3氮肥分期定量补差用肥法:化肥氮肥用量等于氮肥分期定量指标减去土壤速效氮含量所得差数,每差1mg/kg,亩施化肥氮0.15公斤,差多少补多少。

第七章 微量元素肥料

1作物需要量少 ○2作物对其敏感 ○3肥料效应曲线呈尖峰状 ○4过量施用对作物和土壤有一、1微肥肥效特点:○

毒害

1坐标法○2抛物线法○3田间试验—肥料效应函数法 2确定微肥施肥量的方法:○

3微肥的临界值:土壤有效B的临界值为0.8mg/kg,土壤有效锌临界值约3mg/kg。

1微量元素肥料中亦有多量与少量之分。○2微量无素肥料 大多表现有明4微肥施用过程中注意事项:○

3结合诊断农作物营养失调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施用微量元 素肥料。 显的后效。○

5典型微肥缺乏的症状

第八章 土壤养肥状况系统研究法

1该方法主要特点考虑了土壤中11中大、一 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的特点:○中、微量元素的综合平衡和供试土壤对

2同时应用联合浸提剂和系列化操作极大8种主要营养元素的吸附固定能力,及其对施入肥料的有效性的影响。○

3土壤养分含量的表示方法是用体积计算,提高了工作效率。○既简单又快速,同时能代表不同质地土壤在相同耕

深的土体内施肥的一致性。

第九章 农作物营养诊断法

一、概念

1营养诊断法:根据植物营养化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农作物生长期对其植株的某一部位组织汁液进行速效养分或植株组织全量养分的测定,再按丰缺临界值来判断农作物体内养分丰缺与否,以便决定是否需要施肥。 2 DRIS法:综合考虑营养元素之间的平衡情况和影响作物产量的诸因素,研究土壤植株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施肥次序的一种诊断方法,它表达丰缺指标的不是养分的含量,而是某两个养分元素的比值。 3酶学诊断:许多元素是酶的组成或活化剂,所以当缺乏某种元素时,与该元素有关的酶的含量或活性就会发生变化,测定其数量或活性可以判断这种元素丰缺情况。

2相关性好,有些酶的活性与元素的含量曲线基本是一致的,如碳酸酐酶活性与锌含量;○3酶酶测定法能克服;○

4酶学诊断常用与微量元素缺促反应的变化远远早于形态的变异,这一点有利于早期诊断或潜在性缺乏的诊断;○

乏的诊断。

1测定过氧化物酶诊断铁营养○2测定硝酸还原酶诊断钼营养○3测定碳酸酐酶诊断锌 2常用于营养诊断的酶类:○

4测定多酚氧化酶诊断铜营养○5测定硝酸还原酶和各氨酸脱氢酶的活性诊断氮肥的合理用量○6作物体酸性营养○

磷酸酶活性与磷营养呈正相关

1指数法 ○2诊断图法 3DRIS法计算施肥次序的方法有哪些 ○

第十章 肥料效应函数

一、概念

1肥料效应函数:用来表示施肥量与产量关系的方程式。

2边际产量:边际产量是只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所增加的产出。 3边际利润:是增加单位肥料成本所增加的施肥利润。 4边际成本:是增施单位肥料的成本,即肥料的价格(Px)。 二 肥料效应函数的模式

A直线方程式: y=b0+b1x y—总产量 x—施肥量 b0—施肥前产量水平 b1—系数值

B指数形式: (一)米采利希方程式

(1)dy /dx==C(A-y) (2)y=A(1-10-cx) 式中,A为增施某一养分可以达到的最高产量,y为该养分为x时的实际产量,C、C1为效应系数。

(3)lg(A-y)= lgA-Cx

若土壤中有一定量的有效磷养分b,(3)式中的x项改写成x+b,于是有 (4)lg(A-y)= lgA-C(x+b)

式中,b的含义是土壤中含有相当于b量肥料养分量的养分,与化学测定的土壤速效养分不同。 (二)典型的指数方程

克劳斯和耶斯对米氏方程提出了一个修正式,并把它称为典型的指数方程式:(5)y=y0+d(1-10-cx)

式中:y0为不施肥时的产量;d为增加施肥量可能达到的最大增产量;x为施肥量,c为效应系数。若与(2)相比,(5)式更适于田间,而(2)式则适用于水培实验。 ( 三)斯皮尔曼(Spillman)方程式 (6)y =A(1-Rx)

式中,y为施用养分量x时的作物产量;A为最高产量;R为每增加一个单位养分x的增产量与前一单位养分的增产量之比,亦即x的边际产量下降的比例。 C多项式:

1、y= b0+b1xs+b2x2s

2、y= b0+b1xs+b3x1sx2s+b4x12s+b5x22s

3、y= b0+b1xs+b2x2s +b3x3s+b4x1sx2s+b5x1sx3s+b6x2sx3s+b7x12s+b8x22s+b9x3s 4、y= b0+b1x+b2x2+b3x3

其中式中y为施肥量x时的产量,b0为不施肥时的产量,b1、b2、b3??b9 为效应系数,s=0.25、0.50、0.75、1 (一)二次多项式

1.一元二次多项式:(7)y= b0+b1x+b2x2 式中b0表示不施肥时的产量,b1 表示开始阶段肥料对产量的增长趋势,b2表示肥料效应的曲线率及方向。典型的肥料效应曲线是抛物线,b0、b1为正值,b2 为负值。 2.二元二次多项式:(8)y=b0+b1x1+b2x2+b3x1x2+b4x12+b5x22

B1、b4为养分x1的主数应系数 b2、b5为养分x2的主效应系数

B3为养分x1与x2的交互效应系数 当 b3 〉0时为正效应,b <0时为负效应 3.三元二次多项式:(9)y= b0+b1x1+b2x2+b3x3+b4x1x2+b5x2x3+ b6x1x3+b7x12+b8x22+b9x32

式中b0表示不施肥时的产量,b1、b2、b3 为一次项系数,b4、b5、b6 为交互系数:b7、b8、b9 为二次项系数,系数的含义同二元二次多项式。 (二)平方根多项式

1.一元平方根多项式:(10)y= b0+b1x0.5+b2x

式中系数b0、b1、b2的意义与二次式中相同,有所差别的是曲线变化比二次式平缓。 2.二元平方根多项式:(11)y= b0+b1x10.5+b2x1 +b3x20.5+b4x2+b5X10.5x2 0.5 式中系数的意义同二元二次多项式中的系数

3.三元平方根多项式y=b0+b1x1 0.5+b2x1+b3x2 0. 5+b4x2+b5x3 0. 5 +b6x3 +b7x1 0. 5 x2 0. 5 +b8x1 0. 5 x3 0. 5 +b9x2 0. 5 x3 0. 5

其中,b1、b2为x1的主效应函数;b3、b4为x2的主效应函数;b5、b6为x3的主效应函数;b7、b8、b9分别为x1、x2,x2、x3,x1、x3的交互效应系数。 (三)三次多项式:(12)y= b0+b1x+b2x2+b3x3 D { y=b0+b1x y/=b0/+b1/x

式中y为y1y2??yi间的值,它是x为x1x2??xi时的函数;y/为yi+1. yi+2??yn间的值,它是x为xi+1xi+2??xn时的函数。I为2至(n-2)任一值,要排除xixi+1 间互不相交的线对或b1《b1`的线对。

第十一章 玉米营养与施肥

1春玉米一生中有两个需氮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出现在拨节至小喇叭口期,第2个一、1、玉米的营养特性:○

2玉米对磷的吸收:拨节期至小喇叭口期,出现春玉米高峰期在大喇叭口期至散粉期,且后者峰值高于前者。 ○

3玉米对钾吸收磷素的第一个高峰期。大喇叭口到散粉期,吸收速度又迅速回升,出现吸磷量的第二个高峰期。○

的吸收:生理拨节至小喇叭口期,是玉米一生中吸收钾素最快的时期,达到一生中的高峰期。

1玉米对氮的积累:叶片、茎秆、雄穗的峰值是在散粉期;叶鞘、苞轴 2、玉米吸收养分在体内积累的特点:○

2 的峰值是在灌浆期。此后,各器官氮素都以不同速度向外转移。只有籽粒积累持续到完熟期,且积累量最高。○

玉米对磷的积累:叶片呈双峰曲线变化,两个峰值出现的时期与磷素百分含量的峰值出现时期一致,即第一个峰值出现在小喇叭口期,第二个峰值出现在灌浆期。叶鞘、茎秆、雄穗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茎秆的峰值在散粉期,

3玉米对钾的积累:叶片、叶鞘、雄穗的峰值均在灌浆期;籽粒中磷素的积累与氮素一样,一直持续到完熟期。○

雄穗钾素积累量峰值出现在散粉期,叶鞘、苞轴出现在灌浆期,茎秆的钾素积累量则呈现由低到高上升趋势,籽粒中钾素积累量则与茎秆相反,呈现由高到低的递减趋势 整个生育期,茎秆的钾素积累量最高。

1 玉米对氮的吸收: 植株从出苗至拨节期吸收氮素绝对量少,但其相对含氮 3、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特点:○

量在苗期是高的。拨节至小喇叭口期,植株吸收氮量迅速增加,吸收速度显著加快。春玉米一生中有两个需氮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出现在拨节至小喇叭口期,第2个高峰期在大喇叭口期至散粉期,且后者峰值高于前者。春玉米生育期间对氮素的吸收量呈二次曲线变化;氮素的吸收速度呈单峰曲线变化,其峰值在出苗后67d左右,时

2 玉米对磷的吸收:值大喇叭口期。即玉米施氮肥的关键时期。○苗期虽然吸收量少,但植株含磷量很高,为0.7%

左右。因而此期却是玉米需磷的敏感期。拨节期至小喇叭口期,出现春玉米吸收磷素的第一个高峰期, 大喇叭口到散粉期,吸收速度又迅速回升,出现吸磷量的第二个高峰期。磷的吸收速度呈单峰曲线变化,其峰值在出苗

3 钾素的吸收速度在前期比氮、磷快。生理拨节至小喇叭口期,是玉米一生中吸收后78d左右,时值散粉期。○

钾素最快的时期,达到一生中的高峰期。钾的吸收速度在生育期间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在苗后50d左右。 4、玉米需肥营养诊断与施肥技术有哪些?

1外型诊断○2 组织养分诊断指标○3土壤养分诊断指标○4综合诊断法 玉米需肥营养诊断:○

玉米的施肥技术:玉米施肥要根据玉米的需肥规律,氮、磷、钾等养分在玉米不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各地生产实践灵活掌握。

施用方法应掌握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 穗肥为主,粒肥为辅等基本原则。

第十二章 水稻的营养与施肥

一概念:分期效应(PE):是指某一个生育阶段中,水稻所吸收的单位重量养分,所能增加 的稻谷产量。

1一般地说,水稻土肥力较旱田土壤好些。○2 水稻土因水分充足,温度稍高,还有二、1水稻土的营养特点:○

3土壤中有机态氮,CO2,有机酸等,对土壤风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因而释放养分较。○磷的矿化作用迅速。

4有藻类和好气、5灌溉水中溶有一定量的养分。6淹水土壤条件,○嫌气固氮菌的固氮作用,使土壤中氮素增多。○○促使部分养分的有效度提高,磷酸铁转变磷酸亚铁,氧化态的铁、锰转变为还原态的铁锰化合物。 2水稻调酸技术: (1)调酸材料

①硝基腐殖酸:硝基腐殖酸为黑褐色粉状, pH3左右,含腐殖酸50%和少量氮素,无腐蚀性,使用方便,既调酸又有一定肥效。但调酸能力弱,微酸性和中性土壤需加3%~4%才能把pH值调到5左右。pH值达不到标准,而且用量超过5%就会对稻苗根产生毒害作用,所以硝基腐殖酸不适于盐碱土调酸。

②硫酸是较理想的调酸材料,调酸效果好,稻苗生长健壮,成本也低。特别是在盐碱地,它能迅速地大幅度地降低床土pH值,不会引起床土有害离子浓度上升而危害稻苗。所以,在盐碱地区广为利用,成为水稻育秧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 ③多功能调制剂

A、特点①土壤调酸能力强。②营养齐全配比科学③具有很好的杀菌抗病作用。④用量少成本低。⑤使用安全简便本品为固体粉状物,无毒、无蚀。

B、多功能调制剂的作用①调制剂对降低床土pH的效果十分明显 ②调制剂对提高秧苗素质的作用明显 ③调

制剂对防治立枯病的发生有很强的作用。

C、类型:吉林农科院根据吉林省各地区土壤类型酸碱度的不同,研制出E、U、O、W四种型号床土调制剂,即E型适于东部土壤pH值在6.8以下地区;U型适合pH值在6.8~7.2的地区;O型适于pH值在7.5以下的中部地区;W型适于西部盐碱性土壤。

D、用量:在东部微酸性土壤上,原土pH值在6.9~6.5时,每百公斤床土加入0.6~0.9公斤E型调制剂,床土的pH值可稳定在4.96~4.64 。在中部中性土壤上,原土pH值在6.9~7.25时,每百公斤床土加入O型调制剂1.0~1.3公斤,调制后床土pH值可达到4.52~4.22。在西部碱性土壤上,原土pH值在7.29~~7.5时,每百公斤床土加入W型调制剂1.5~2.0公斤,调制后的床土pH值可稳定在5.36~4.08。对于西部重盐碱地区,土壤pH值在7.5以上时,应采样测定pH值后,适当增加酸剂用量再行推广使用,以确保使用效果,达到安全可靠无误。

 (2)调酸标准

①东部微酸性土壤稻区:田间旱育秧床土调节到pH5.0~5.5盘育秧床pH4.5~5.5。 ②中部黑钙土地带:田间旱育秧床土调节到4.5~5.0,盘育秧床土pH4.0~5.0。

③中西部轻度盐渍化土壤和重石灰性土地带:不适于田间旱育秧,盘育秧床土调节到pH4.0~4.5 (3)硫酸施用量

根据当地土壤的缓冲曲线查出硫酸的需用量。吉林省的育秧土壤pH调节到4.5~5.0,每百公斤床土需要的硫酸量为100~1000克。 ① 部稻区pH6~7左右的微酸性土壤为100~200克。 ②中部pH7.0左右的黑土和中性土壤为300~400克。 ③西部轻度盐渍化土壤为500~1000克。

1“前重、中控、后巧施肥技术,并开始施用穗肥。○2 五次均匀施肥法,即氮肥分底、蘖、 3本田的施肥技术:○

3前轻后重施肥补、穗、粒肥五次施用,磷钾肥分两次施用,磷肥用于底、蘖肥,钾肥用于底、穗肥各施一半。○

法,即“前控、中足、后保”的平稳促进的施肥原则,以利达到培育壮秆,保证大穗之目的,这一施肥法分六次施用。

第十三章 大豆的营养与施肥

一概念:根瘤菌肥:将大豆根瘤内的根瘤菌分离出来,加以选育繁殖,制成产品,叫根瘤菌剂,或称根瘤菌肥料。 二1大豆的氮源有三种,即土壤氮、肥料氮、空气氮。

2大豆的营养高峰期:从开花到鼓粒是大豆的营养吸收高峰期。 3大豆的特点:大豆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在很长期间是并行的。 4大豆的施肥特点:大豆的施肥过程中多施磷肥少施氮肥。

1基肥:以有机肥料作基肥,做底肥除有机肥外,化肥做底肥以磷肥为主,也可以施用钾肥。○2 种肥:种 ○

肥可促进苗期植株生长发育,加快根瘤形式和根系发育。种肥主要用速效性氮、磷、钾、种肥最好施用磷酸二铵。 5吉林省东部地区高产施肥技术:吉林省中,东部地区和西部的部分地区,大豆公顷产量达到2250公斤的施肥技术如下。每公顷施30m3农家肥为基础,配合施用氮磷钾化肥,中部地区,一般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20~150公斤,硫酸铵50~80公斤、硫酸钾40~70kg做底肥。东部地区,一般每公顷施磷酸二铵75~100公斤、硫酸钾30~40公斤做底肥。西部地区,一般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30~180公斤、硝酸铵80~100公斤、硫酸钾40~50做底肥。也可以施生物钾肥代替K2SO4,每公顷施用量为7.5公斤,拌种或做口肥。化肥做底肥在种子下8~10cm深以防烧种,做种肥,不要与种子接触。追肥:生育后期脱肥、公顷用尿素15公斤,加磷酸二氢钾1.5公斤,兑水750公斤叶面喷施。

第十四章 蔬菜营养与施肥

1对土壤养分吸收能力较强○2喜钙○3喜硝态氮○4对有机质含量要求高○5喜硼。 一、1蔬菜营养的共同特点:○

1新建保护地有机肥施用量少,质量差;○2氮、磷、钾比例失调,尤其是磷、2保护地施肥中的主要问题:○

3微量元素不足,钾含量偏低;○由于连作及土壤养分失调,微量元素不足,作物生长受到抑制,病害发生蔓延快;

4超量施用氮素化肥,当前普遍存在的是用量过大。 ○

3大棚CO2浓度不能超过2000ul/L

4计算题(把公式给出)(参照书308—310页)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重点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第一章合理施肥的原则一、概念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包括籽粒和茎杆)必然从土壤中去走大量养分;○2如不正确地规1养分归还学说:○3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4为了增加产量还养分与土壤,地力必须会逐渐下降;○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元素(和氮元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f0td94qr99jajr89mf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