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振藩截拳道的形成与发展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un Fan Jeet Kune Do
LI Hui-shuai REN Jin-ju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475001)
【】 To have a clearer and profound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 meaning of Jun Fan Jeet Kune Do. It used documentary methods and induction metho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un Fan Jeet Kune Do, which are sprout stage, cultivation stage, development stage, formation stage and argues of Original JKD and JKD Concepts. It is an organic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un Fan Jeet Kune Do, which cannot be divided into parts subjectively.
【Keywords】 Development; Formation; Original JKD; JKD Concepts
任何事物从萌芽到成熟,都是一个过程,都会经历不同的几个阶段,然而不管事物发展过程经历的几个阶段是不是有明显的分界点,各个不同阶段绝对不是孤立的,都是这个发展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或原因,后一阶段是前
一阶段的结果,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延续的条件。振藩截拳道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这里人为地把截拳道形成与发展的有机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是为了更明晰的展现振藩截拳道的形成脉络,以便更深刻地明了振藩截拳道的真谛。
一、香港萌芽阶段(1954年底-1959年)
1955年,十四岁的李小龙正式拜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为师,学习咏春拳,其授业师兄为黄淳?〔1〕P185。虽然李小龙一生中曾涉猎多派武学,有不少良师益友,然而叶问却是李小龙一生中唯一一位正式的授业恩师,咏春拳则是李小龙生前所学、所教的主要拳术,由于叶问当时年事已高,其师兄黄淳?代师授艺,所以在李小龙的武学生涯中黄淳?的教诲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李小龙在美国开始时以教咏春拳为主,但其1959年离开香港时,并没有系统的领会咏春拳,遇到疑难问题经常与师兄通信请教。之后若干年中,李小龙多次返港随叶问深造咏春,得叶问指点和师兄黄淳梁真传,成为咏春拳门传人,后成为叶问宗师十大弟子之一。李小龙弟子中木村武之、严镜海再后来也成为咏春门人。 截拳道与咏春拳颇有渊源,两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咏春拳的“中线理念”、“连消带打”在李小龙截拳道中有明显的体现, 截拳道“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的武学理论核心同咏春拳理“以无招胜有招”亦极其吻合〔2〕P198-201。众目所见,李小龙的打斗动作具有鲜明的咏春拳技击风格也就不足为怪了,咏春拳是截拳道创立的基础,但截拳道和咏春拳又不能混为
一谈,李小龙在咏春拳基础上通过吸收其它门派的功夫,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咏春拳的格斗体系,加上自己对武学的深刻认识而创立截拳道。虽然截拳道的母拳是咏春拳,但经过李小龙加上一些先进的武学理念,已经将原来咏春拳的某些元素变得更科学化,更直接,更简单,但是并非将咏春拳的某个技术部分拼凑在截拳道中。
综上所述,1955―1958年间,咏春拳是截拳道形成的基础,但不是根本,李小龙在叶问门下所学的咏春拳并没有构成截拳道形成的充分条件,咏春拳在李小龙的武学生涯中仅仅算是启蒙开端,截拳道的创立,还凝结了其个人天赋及后天才思。 二、西雅图孕育阶段(1959年―1964年)
1959―1964年这一时期,李小龙的大多时间在美国西雅图度过,开始接受异域文化的熏陶,同时他坚持练习咏春
拳,并开办四间“振藩国术馆”。由木村武之提供的振藩国术课程中可以看到,李小龙在振藩国术馆所传授的课程,主要是以咏春拳为主体的基本拳理、小念头等套拳、?手训练和木人桩等作为它的绝对核心内容,再辅以其他中国传统南、北拳派功夫的腿法和手法〔3〕P397-406,因此又称之为“李小龙改良咏春”。 然而, 这对于李小龙而言已经不同于在香港叶问门下的咏春拳练习,从客观上他有了更大的自我发挥空间。首先,他已不再仅仅是咏春学徒,而是边教边练,由学徒到师傅的角色转变给他带来一定的机动空间。其次,咏春拳被李小龙从香港带到美国,
自然不自然地改变了土壤,环境的改变,无形中为李小龙的武学增添了许多新鲜元素。有文字记载:“1960年李小龙在西雅图青年会迎接一名日裔空手道选手挑战,仅用11秒时间就打败这名挑战者”〔4〕P187,这说明李小龙所处新环境与香港不同,这里有更多的武技存在,也为李小龙提供了一个相互比较的空间。1961年3月27日李小龙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系哲学科(一说艺术系体育健康专业,哲学实际上是李小龙的选修学科)就读〔5〕P187,从而扩展了自己的知识层面,对后来截拳道的创立打下一定的基础。另外,1963年,李小龙出版了生平唯一一部专著《基本中国拳法》,李小龙在这本书中提到功夫中的基本阴阳理论;功夫的哲学是建立在完整的道家、禅学和易经思想之上;功夫讲究适度,而不走向任何一个极端的原则;使对手的技术成为了自己的技术,简单地去完成搏击事件整体性中的另外一半,动作无固定形式可言,只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超前的程序设计等武术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并不成体系,但却是他对中国传统武术深刻领会基础上的真知灼见,并且已经可以看到这些观点开始闪现截拳道武学理论的光芒。更重要的是李小龙在序言中写道:“在不久之后,也就是我从东方完成我的旅行回来之后,我将会出版一本名叫《截拳道之道》的书,这更加说明李小龙已经有了创立截拳道的想法,截拳道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孕育〔6〕P3-5。 三、奥克兰发展阶段(1964年―1967年)
1964年7月19日李小龙于加州奥克兰开设第二所“振藩国
术馆”。这个时期,李小龙对于传统武术的实战效用和训 练结构,特别是对咏春拳的整体实战威力还是深信不疑,他当时所有的武术研究或创新行为,都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即如何知己知彼、如何取长补短,以更好地运用咏春拳克制其它武技,当时,李小龙的思想理念尚受到既定的门派武术观念的束缚。同年8月2日李小龙出席加州长堤“国际空手道锦标大赛”,作嘉宾表演,表演内容主要包括咏春拳的寸劲、闭目?手、无影拳等。11月,因李小龙坚持教授外国人中国功夫,引起了唐人街传统国术界对他的不满,而接受了自称三藩市传统国术界代表的白鹤拳高手黄泽民的挑战,最后李小龙以击倒黄平息了一场纷争。应战过程中,因挑战者满场游走,李小龙无法采取他当时所擅长的咏春拳近身打法速战速决,整场格斗耗时三分钟方才结束,而李小龙体力亦因此极度透支。这个结果,让李小龙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对曾经给自己带来诸多荣耀并极度信赖的咏春拳以及传统武术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反思〔7〕P189,由此,李小龙开始有意识地加强体能、移动、反应等各种特质的训练,并跳出门派武术的圈子,扩大中外武术的研究范围,对振藩功夫的结构体系逐步进行整体的改造和革新,偶然而又必然的踏上了由“振藩功夫”到“截拳道”的革命性发展道路。因此,“奥克兰比武事件”在截拳道历史上,被相关研究者和李小龙弟子们,普遍视为李小龙武学发展历程中重要的转折点而具有不可替代的里程碑意义,并由此次挑战引发了他对传统武术的彻底反思,自此下定决心要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