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信息资源管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信息资源管理

第一章 绪论

1、 信息资源管理(IRM)的内涵

狭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的信息集合。如:科技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发展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信息等。 广义: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事实上,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也正是当代信息资源存在的主要方式。相比较而言,狭义的观点忽视了“系统”,但却突出了信息要素这一信息资源的核心和实质。

2、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技术手段(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 信息资源管理定义:指管理者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宏观管理——国家一级 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 中观管理——网络一级 微观管理——机构一级

信息资源的技术手段指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以及与相适应的信息加工方法,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内容。 在这样的背景下,数据库开始成为现代信息资源存在的主要方式,信息系统成为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手段,信息网络成为信息资源存储和流通的主要场所。因此,现代信息资源管理实质上是通过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来实现的。

3、 IRM的三个阶段及核心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

传统管理阶段:信息源管理为核心

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 技术控制阶段: 三个阶段 重要时点:1954,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 1961,美国文献社开创计算机大批量处理和管理文献信息

主要目标将信息看做资源,对信息实施资源性管理 资源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彻底改变

了人类信息活动的方式 网络迅速扩张带来的问题严重:①信息量急剧增长,网络无序扩大,网 上信息陷入严重混乱;②信息污染;③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④根据需 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的难度很大

4、 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观点及演进 1979,霍顿率先提出信息资源管理概念 1980,美国政府通过《文书削减法》,明确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并授权每个政府部门委派一名助理官员担任信息总监(CIO)

1988,第一届国际IRM学术会议在荷兰召开 90年代初,孟广均、卢泰宏、马费成

5、 数据库成为现代信息源存在的主要方式

第二章 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内容管理

1、 信息检索的三大类型

文献检索:以文献为对象,使用户提问(检索课题)与文献集合(检索工具或数据库)中的记录相关匹配和选择的过程。——从本质上看,是相关性检索

数据检索:将经过选择、整理和评价(鉴定)的数据存入某种载体中,并根据用户需要从某种数据集合中检索出能回答起问题的准确(确定)数据的过程或技术。——信息检索的主要类型,与文献检索相对

事实检索:对事实、数据或知识进行组织、存贮和处理,并针对用户的提问直接提供答案的过程和技术。——信息检索中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类型

2、 检索技术(P72) 布尔检索 截词检索

3、搜索引擎的结构几个部分功能 搜索器 分析器 索引器 检索器 在互联网中漫游,发现和搜索信息 理解搜索器所搜索的信息 将生成从关键词到URL的关系索引表 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在索引器形成的倒排表中进行查询,同时完成页面与查询之间的相关度评价,对将要输出的结果进行排序,并提供某种用户相关性反馈机制 输入用户查询、显示查询结果、提供用户相关性反馈机制 用户接口

元搜索引擎:用户只需提交一次请求,有元搜索引擎负责转换处理后交给多个预先选定的独立搜索引擎,并将从各个独立搜索引擎返回的所有查询结果集中起来处理后再返回给用户。

3、 数据挖掘

对数据库中蕴涵的、未知的、非平凡的、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知识的提取,又称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

数据挖掘与传统的数据分析(如查询、报表、联机应用分析)有本质区别。(P84) 数据挖掘的任务是从大量数据中发现尚未被发现的知识,是从系统的内部自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4、 Web挖掘三类

Web内容挖掘(WCM)对象隐藏在半结构化数据中的模式和数据实体 Web结构挖掘(WSM) Web用法挖掘(WUM)

第三章 信息系统的管理

1、 信息系统的组成或层次

(1) 基础设施层:包括计算机设备、操作系统、网络设备、通信线路等,他们构成了信息系

统的支撑环境。

(2) 数据处理层:包括对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和管理等,是信息系统发挥作用的基础,

其核心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3) 应用层:它直接与具体的业务相关联,包括统计、分析、报表、规划、决策等一系列功

能,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应用系统或应用模块。

(4) 用户接口层:是指系统与用户交互的界面。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对信息系统的控制,都

是通过界面来完成的,用户界面在信息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MIS与DSS的区别,目前信息系统的主要运行方式 信息系统的类型: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S)

MIS与DSS的区别:

MIS是在EDP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计算机处理过程中,适用于组织中高层,侧重解决结构化的问题;DSS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是信息系统的一种高级形式,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模式不同,DSS面向组织中的高层决策人员,以解决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问题为主。 目前信息系统的主要运行方式: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系统的基础。由于一个企业或组织中的信息处理都是分布式的,把分布式信息按其本来面目用分布在不同位置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并通过网络把分布的信息集成起来,是目前信息系统的主要运行方式。

3、 战略规划的制定方法,BSP方法(核心) 各种规划方法往往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1) 战略目标集转移法(SST)

把整个组织的战略目标看成一个“信息集合”

由两个步骤组成:识别组织的战略集合;把组织的战略集合转换成信息系统的战略集合 (2)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运用效果比较好。信息需求分析方法有两大类:全面调查法,重点突破法。关键成功因素法就是这类方法应用的典型。

关键成功因素法比较适于在组织的高层中应用 (3)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BSP主要基于信息支持企业运行的思想(面向对象的思想),逐步把企业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的目标和结构从而更好地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 定义业务过程是BSP方法的核心。

优点: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与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

4、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与原型法比较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和原型法比较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基于生命周期法(就是按照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概念,严格地按照为

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规定的步骤去开发系统),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得到普遍应用;原型法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一种快速廉价的方法,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注重对信息系统的全面、系统的详细调查与分析;原型法注重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与用户共同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功能。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然后自底向上的实现系统;原型法在强有力的人、软件环境的支持下先快速实现一个初始模型系统——称作“原型”,然后反复修改来实现系统。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在分析和设计策略上强调“从上而下”,注意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适合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原型法使用了“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因此能很快的形成系统,容易被用户接受,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信息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不适于开发大型的信息系统。结构化系统开发法她的不足是开发过程繁琐,周期长,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原型法的不足时每次反复都要花费人力、物力,如果用户合作不好,盲目纠错,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5、 常见的操作系统、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三个阶段

常见的操作系统:windows,Linux,Unix系统。Windows界面友好,在客户端使用较多;Linux和Unix系统的稳定性比windows高很多,且处理效率高、安全性好,经常在大型服务器端使用。

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三大阶段:需求分析、系统选型和系统实施(这三个通常包括);具体实施分为项目授权、需求分析、项目选型、建设计划制定与实施、项目评估及更新和项目完成验收。

可行性评估

需求评估 需求分析

项目总体安排

信息系统模式的选择:单主机模式、客户/服务器模式(C/S)、浏览器/服务器

模式(B/S)

硬件平台的选择:包括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硬件。根据信息系统的目标和已有的项目选型

逻辑方案来确定硬件平台的规模、功能和技术指标等。

系统软件的选择: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C/S与B/S的区别

B/S模式是C/S模式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的延伸。C/S结构基于局域网,运行于其上的信息系统绝大部分都需要安装客户端,而B/S结构只要客户端装有浏览器就可以运行,系统的修改工作都在服务器端运行,可维护性强;由于请求和处理方式不同,C/S的客户端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数量的限制,而B/S的伸缩能力就强得多,还有就是地域空间的差别,C/S大部分局限在一个组织的内部,若想访问就必须进入企业网,B/S结构运行于Internet上,只要服务器开机,随时随地都可以访问。

B/S对服务器的吞吐量、速度、稳定性也有更高的要求。

选择硬件平台有两个原则:一是在质量上有一定保证的前提下,根据系统方案的实际需要确定合理的硬件规格与档次,不要过分的追求高性能,以便节约成本;二是将硬件平台、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数据库系统与开发工具等作为整体考虑,以便取得尽可能好的系统匹配或系统兼容性。

6、 系统维护 硬件维护

软件维护: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整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数据维护

7、 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项目计划、安排方法、项目进度控制

项目管理:在特定的组织环境和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以最优的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按照项目内在的逻辑规律对项目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的系统管理活动。

项目计划是项目管理的基础,项目管理离不开项目团队的组织,项目控制是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

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的四个关键要素:

时间:控制时间需要进行进度控制,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资源:资源是指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 用户:用户满意度是判断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志。

目标:目标控制即工作范围的控制,具体说就是变更控制。

信息系统建设任务划分的基本原则是分解、合并、统一 项目计划方法:甘特图,网络计划法

8、 项目计划延误原因及控制 延误原因:

(1) 任务委派不清,责任不明

(2) 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工作量多是凭经验估计的,实际工作量与预计发生较大区别 (3) 信息系统建设中经常会产生不少事先未估计到的活动,是工作量增加

(4) 由于需求或其他情况发生变化,使已经完成的成果要做局部修改,造成返工。 进度控制

(1) 项目建设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可以事先在工作计划中留有一定的宽裕度

(2) 在项目建设中经常性地与用户交换意见,随时掌握需求的变化,及时的明确遗留的

不确定问题,以减少返工现象

(3) 当关键路线上的活动延误时,要调配现有人员,或加班加点,或集中人力予以重点

解决

(4) 增加工作人员,充实薄弱环节

(5) 在上述措施难以有效地解决延误问题时,对原定计划作调整

第四章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1、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过程(明确每个阶段的典型事件或观点) 阶段 文书管理阶段 自动化技术管理阶段 信息资源管理阶段 典型事件或观点 1、D.胡赛因和K.M.胡赛因1984年出版的一书(作为管理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硕士生的教材)反映出当时美国正处于由信息技术管理向信息资源管理转变的过程。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第一章绪论1、信息资源管理(IRM)的内涵狭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的信息集合。如:科技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发展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信息等。广义: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事实上,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也正是当代信息资源存在的主要方式。相比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ez5e16up73uh255c6he20sz532aec00cc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