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困境与对策研究———以镇雄县倮倘村为例
李可650021)云南昆明(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摘要: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的关键时期和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笔者深入镇雄县倮倘村从增强扶贫方的持久力、培养脱贫方的内生动力、挖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调研,以点带面剖析工作形势、存在问题和困难,掘扶贫方式的潜在力三个方面展开调研,为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出相关对策。关键词:脱贫攻坚;深度贫困;对策建议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镇雄县作为云南省深度贫困县,其脱贫攻坚工作成对镇雄县效直接影响云南省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为全省深度贫困开展脱贫攻坚专题研究,有利于深入剖析问题,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借鉴。了也是走过场,导致两重困境:一是无法正确看待自己未来与自身技能之间的长远关系。采用“打工赚钱回家花,花完出门再打却无法应对教育、医疗、变故工”的方式,可解生活的燃眉之急,等长远和应急之需。二是养成了不少懒汉。随着务工收入的增许多身强体健加,以及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政策实惠,不愿再学新技术、不再对未来的劳动力,打工赚钱生活无忧后,有忧患意识,安于现状,坐等政策帮扶,失去了进取之心和致富之志。2.外出务工与赡养父母、抚养子女之间的困境通过异地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等举措,大量的农村劳在老人有房住、小孩有学上动力解决了养老和抚小的后顾之忧,大量劳动力常年在外之后,全身心投入到外出务工的努力之中。务工,形成了全村大量的留守老人和儿童,三代之间的情感牵系,隔代之间的生活和教育问题[1],导致三代之间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和误会。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生存与现实、生活与价值、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已经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脱贫攻坚之后,这样的困境,该如何化解,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3.因学致贫与扶贫扶志的困境因学致贫的原意是因需要抚养子女而导致的贫困,但事实上大量的贫困,还是因为贫困户学习力不够。倮倘村4564名贫本科2人、困人口中,大专24人、高中64人、初中782人,剩余但有了全是小学及以下文化。尽管学历与脱贫没有绝对的联系,才能打破思维局限,不学习力,才能有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拓,断提高扶贫扶志主体意识,让贫困户更容易听懂政策、了解政策、运用政策、感激政策从而走出目前的困境。一、倮倘村基本情况倮倘村位于镇雄县赤水源镇东部,是赤水河源头,也是镇雄县著名万人大村,下辖31个村民小组2643户11267人,村民主据统计,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要收入来源为种养殖及劳务输出。人口983户4564人,贫困面40%。贫困人口致贫原因为:缺技术占46.4%;占41.5%;482户2118人,因学333户1894人,因病占6.2%;占3.62%;71户282人,因残43户165人,缺劳力50户89人,占2%;缺资金2户11人,占0.24%;缺土地1户4人,占0.08%;交通条件落后1户1人,占0.02%。目前,倮倘村已实现所有村民组通硬化路、动力电、广播电视、宽带网络,有村级卫生室、农村安全饮水、村级文化活动广场,适龄青少年有学上,村集体经济正在起步。庄人居环境正在改善、二、存在的问题(一)关于贫困户脱贫存在的问题1.缺技术与学技术之间的困境倮倘村贫困户中,50%以上是因为“缺技术”一项致贫,但大多数缺技术劳动力,并未将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作为自身脱贫致富的机会加以珍惜。他们要么需要动员才参加,要么即使参加(1982-)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扶贫和科技管理研究。作者简介:李可,女,云南华坪人,
INDUSTRIALINNOVATION产业创新研究27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困境与对策研究——以镇雄县倮倘村为例



